查文庫>閱讀答案> 風俗通義窮通閱讀訓練題及答案

風俗通義窮通閱讀訓練題及答案

風俗通義窮通閱讀訓練題及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孟軻受業於子思,既通,遊於諸侯,所言皆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然終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尋。嘗仕於齊,位至卿,後不能用。孟子去齊,尹士曰:“不識王之不可以為湯、武,則是不明也;識其不可,然且至,則是幹祿也。千里而見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後出晝①,是何濡滯也?”軻曰:“夫尹士烏知予哉!千里而見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豈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晝,於予心猶以為速,王庶幾改諸。王如改之,則必反予。夫出晝,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後浩然有歸志。”

  魯平公駕,將見孟子,嬖人臧倉謂曰:“何哉,君所謂輕身以先於匹夫者?以為賢乎?”樂正子②曰:“克告於君,君將為來見也。嬖人有臧倉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於魯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又絕糧於鄒、薛,困殆甚,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仲尼之意,作書中外十一篇,以為“聖王不作,諸侯恣行,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於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也。吾為此懼,閒先王之道,距楊、墨,放淫辭,正人心,熄邪說,以承三聖者。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梁惠王復聘之,以為上卿。

  (東漢·慶劭《風俗通義·窮通》)

  【注】①晝:齊國邑名。②樂正子:即樂正克,孟子弟子,當時在魯國做官。

  1.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嬖人有臧倉者沮君 寵幸

  B.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 陷害

  C.閒先王之道 捍衛

  D.距楊、墨,放淫辭 抵制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

  君是以不果

  以承三聖者

  B. .

  千里而見王

  所言皆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

  C. .

  克告於君

  又絕糧於鄒、薛

  D. .

  王如改之,則必反予

  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

  3.下列選項中分別表現孟子在宣揚孔子學說過程中的“窮”與“通”的一組是

  A.

  絕糧於鄒、薛

  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尋

  B. .

  所言皆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

  梁惠王復聘之,以為上卿

  C. .

  受業於子思

  嘗仕於齊,位至卿

  D. .

  魯平公駕,將見孟子

  識其不可,然且至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尹士認為,孟子不遠千里來見齊王,如果不是不明智,就是為謀求個人利祿,離開齊國時在晝“三宿而後出”,這也太遲緩了。

  B.孟子在晝“三宿而後出”,是因為他相信如果多停留幾天,齊王就可能回心轉意請他回去,可等到齊王改變態度,他已經不便在晝再停留下去了。

  C.孟子游說諸侯的途中,在遭“絕糧”的困厄時依然發憤著述,為《詩》、《書》等作序,最後終於被梁惠王聘為上卿。

  D.孟子認為,楊朱、墨翟的學說不破除,就會阻止仁義施行,楊墨將會率領野獸吃人,並導致人們相互殘殺的局面。

  5.斷句和翻譯。(5分)

  (1)用“/”給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波浪線的句子斷句。(3分)

  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2)翻譯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2分)

  ①夫出晝,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後浩然有歸志。

  ②吾不遇於魯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答案

  1.B(誣,欺騙)

  2. D(A,以,介詞,表原因,“因為”,以便/連詞,表目的,用來;B,而,連詞,表修飾關係 / 連詞,表遞進,“而且”;C,於,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的物件,“向”/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在”;D,則,均為連詞,表承接關係,相當於“就”)

  3.B

  4.A(B.無中生有,強拉因果。齊王並“沒有改變態度”,孟子離開了晝邑,齊王也沒有派人追他回去;C.“在遭絕糧的困厄時依然發憤著述”錯,“為《詩》、《書》等作序”是其返回後的行為;D. “率獸”,像野獸一樣;“導致人們相互殘殺的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不破除楊朱墨學說,二是不發揚孔子學說。)

  5.(5分)

  ⑴本題考查考生對淺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3分,錯斷、漏斷或多斷2處扣1分。)

  ⑵本題考查考生對淺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包括對文言句式和詞的理解能力。

  ①我離開了晝邑,齊王並沒有(派人)追我回去,我這才有了要回去的強烈想法。(3分,“不予追”賓語前置1分,句意2分)

  ②我不能跟魯侯見面(或:我不能被魯侯賞識),是天意啊。姓臧的.小子怎能使我不能與魯侯見面呢?(或:姓臧的小子怎能使我不被魯侯賞識呢?)(3分,“遇”譯為“見面”或“賞識”均可得1分,句意2分)

  參考譯文

  孟子在子思門下接受學業,明通義理後,在諸侯間遊說,他所講的都被認為迂腐高遠不切實際,但他始終不委曲求全,屈縮一尺以便伸展八尺。他曾經在齊國做官,做到卿這一職位,後來不被重用。孟子離開齊國,尹士說:“不知道齊王不能成為商湯、周武王那樣的君主,這是不明智;知道齊王不可能,然而還是到齊國來,那就是為謀求利祿。不遠千里地來見齊王,因為不受齊王賞識所以離開,但卻在晝邑住了三夜後才走,這是多麼遲緩啊?”孟子說:“那尹士怎麼會懂得我(的想法)呢!千里迢迢來見齊王,這是我自己願意的;不受齊王賞識而離開,難道是我願意的嗎!我是不得已啊。我住了三夜才離開晝邑,在我心裡還認為是太快了,(我心想)齊王或許會改變態度,齊王如果改變了態度,那一定會讓我回去。(等到)離開了晝邑,齊王沒有(派人)追我回去,我這才有了要回去的強烈想法。”

  魯平公準備好車馬,將要去會見孟子,他所寵幸的近臣臧倉說:“這為的是什麼呢,您為何要先屈駕去拜訪一個普通人呢?難道認為他有賢德嗎?” 樂正子(對孟子)說:“我告訴過國君,他打算來見您的,寵臣中有個叫臧倉的阻止他,所以國君最終沒有來。” 孟子說:“要辦一件事,可能有人會促使它辦成;不辦,可能有人會阻撓它。能不能辦成事,不是人力能夠決定的。我不能被魯君賞識接見,是天意啊。姓臧的小子怎能使我不被魯君賞識接見呢?”

  孟子又曾經在鄒、薛二地斷炊,非常困窘,返回後跟弟子萬章等人為《詩經》、《尚書》作序,闡釋孔子的學說,著成(《孟子》)一書,其中內外篇共十一篇,認為“聖王不出現,諸侯橫行霸道,在野人士橫加議論,楊朱、墨翟的言論充斥天下,以致世上的言論不是屬於楊朱一派便是屬於墨翟一派。楊朱主張一切為自己,是無視君王;墨家主張兼愛,是無視父親;目無父親,目無君王,就是禽獸。楊墨的學說不破除,孔子的學說不發揚,這是用邪說來欺罔民眾、遏止仁義。仁義被遏止,就像野獸吃人,人們將會相互殘殺。我為此感到憂慮,所以捍衛先聖的準則,抵制楊墨的學說,批駁錯誤的言論,端正人心,破除邪說,來繼承夏禹、周公、孔子這三位聖人的事業。我難道喜好辯論嗎?我是不得已啊!”梁惠王又聘請他,任命他為上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