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伯言先生誅辭閱讀練習及答案
為古義詞之學於今日,或日當有所授受,蓋近代數明崑山歸太僕,,我朝桐城方侍郎 ② ,於諸家為得文體之正。侍郎之後,有劉教諭 ⑧ 、姚郎中 ④ ,各傳侍郎之學,皆桐城人.故世言古文有桐城宗派之目。
而上元梅郎中伯言偽,又稱得法於姚氏。餘囊在京師.見時學治古文者,必趨梅先生,以求歸、方之所傳。而餘頗亦好事,顧心竊隘薄時賢,以為文必古於詞,則自我求之古人而已,奚近時宗派之雲?果若是,是文之大厄也。而餘閒從梅先生語,獨有以發餘意。又讀其文數十篇,知先生於文自得於古人,而尋聲相逐者,或未之識也。餘自是益求之古書。
自道光甲辰.又九年咸豐壬子,餘復入都,則梅先生已去官歸金陵,而粵寇之亂大作。明年金陵陷,聞先生得出。丁巴,餘寓長沙,孫侍讀子餘 ⑤ 告餘日:“梅先生以前二歲卒矣。”餘於先生才數面,而與先生遊京師者,稱先生語未嘗不及餘。餘窮老於世,今且避徙無所,而先生亦可謂不得志以死者。其才俊偉明達,固非但文人,而趣寄尤高,以進士不欲為縣令,更求為贊郎,及補官,老矣。而歸又逢世之亂,可傷也。
乃為之誅日:才問以兮不施名何為兮大馳獨為文章之人兮世安賴而有斯嗚呼哀哉伯言父 ⑦ 其文之好耶其志之墩耶,其又以逢天之忌,而卒於顛倒者耶!
【 注 】 ① 歸太僕:歸有光。明代散文“唐宋派”的代表,對後來桐城派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② 方侍郎:方苞,清代最著名的散文派桐城派的創始者之一。 ③ 劉教諭:桐城派重要作家劉大概。 ④ 姚郎中:桐城派重要作家姚燻。 ⑤ 梅郎中伯言:梅伯言,清代散文家,桐城派後期重要作家。 ⑥ 孫侍讀子餘:孫子餘,官至侍讀。 ⑦ 父:男子的美稱。
5 .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 .故世言古文有桐城宗派之目 目:重視
B .見時學治古文者 治:治理
C .必趨梅先生 趨:快走
D .固非但文人,而趣寄尤高 趣:志向
6 .下列加點的詞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為古義詞之學於今日 餘於先生才數面
B ,於諸家為得文體之正 以進士不欲為縣令
C .以求歸、方之所傳 梅先生以前二歲卒矣
D .各傳侍郎之學 果若是,是文之大厄也
7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文章開宗明義探討古文詞的事情,由此引出歸有光、方苞,由方苞引出桐城派,目的是引出梅伯言,為下文的議論和敘事作鋪墊。
B .文章第二段寫梅伯言在古文詞領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著重表現作者和梅伯言對古文詞授受關係的理解,指出層層相襲的弊端。
C .作者認為梅先生是當時桐城派的領軍人物,他的成就是從老師那兒得到的,是學習老師的特點而被世人認可的,這是對梅先生的肯定。
D . “金陵陷.聞先生得出”一句中“出”字寫出了作者聽到這個訊息的欣喜,與下文聽到梅先生的來耗的悲傷對比,表現對梅先生的悼念。
8.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0分)
( 1 )又讀其文數十篇,知先生於文自得於古人,而尋聲相逐者,或未之識也二( 4 分)
譯文:
( 2 )餘窮老於世,今且避徙無所,而先生亦可謂不得志以死者。招分)
譯文:
( 3 )其又以逢天之忌,而卒於顛倒者耶! ( 3 分)
譯文:
9 .用“/ ”給文中幽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3 分)
才問以兮不施名何為兮大馳獨為文章之人兮世安賴而有斯嗚呼哀哉伯言父其文之好耶其志之激耶三、古代詩歌鑑賞和古詩文默寫(土 3 分)
答案
5 . D ( A .目:名目; B .治:寫作; C .趨:緊跟。)
6 . D ( A .介詞,在/介詞,和,跟; B .動詞,是/動詞,做: C .連詞,用來/介詞.在; D .助詞,的。)
7 . C (作者認為梅伯言的.古文詞成就是從古籍中得到的,而不是從老師姚鼎那裡學習得到的。)
8 . ( 1 )又讀了幾十篇他的文章,知道先生在古文上得益於古人,但那些隨聲附和沒有見地的人,有的是不知道這些的。(採分點:於、得、逐、或未之識也)
( 2 )我在世上困頓老邁,如今逃避、遷徙.居無定所,而先生也可以說是因為不得志而死的人。(採分點:窮老、避徙、司謂)
( 3 )他又因為遭到老天的忌恨,最終在混亂的世界中死亡。(採分點:以、忌、顛倒者)
9 .才問以兮不施/名何為兮大馳/獨為文章之人兮/世安賴而有斯/嗚呼哀哉伯言父/其文之好耶/其志之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