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演講稿> 教師與學生的課前演講

教師與學生的課前演講

教師與學生的課前演講

教師與學生的課前演講1

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友誼與送禮》。

  友誼,是人類最純潔的感情,是天空中兩顆星的邂逅,即使匆匆擦過,也會閃出明亮的光華;友誼,是心海中兩葉小舟的偶遇,雖不會永遠相伴,卻能彼此留下難忘的印象。既然友誼如此美好,為何我們不珍惜它呢?我發現有些行為,實在是給聖潔的友誼蒙上了虛偽的灰塵。比如過生日送禮就是其中的一種。這幾天連續有同學過生日,也就連續有“送禮”、“賀生日”的。朋友過生日,送點東西表示慶賀,本來無可非議,但生日禮物逐步從幼年時的鉛筆、橡皮到現在的金卡、玩偶,從幾分錢到幾十元,變化不能說不大,檔次的迅速提高實在令人擔優。並且,我們現在的生活水平還沒達到能花幾十上百元買禮物送同學的地步。青少年好勝心強,看見別人送得好,自己就要送得更好,越比越高,以至不顧實際大手大腳地花錢。

  友誼不是送禮就能得來的,像這樣大手大腳地送禮物,彷彿不是在傾訴友情,而是在攀比禮物。我並非不主張送禮,作為朋友,在這樣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裡慶賀一下是應該的,但不必送這些浪費錢財的東西,即使不送東西說聲祝福,對方也不會不領情的。友誼坐等,等不來;乞求,求不來;逼迫,它不僅不會產生,還可能向其反面發展。吝音的人不會有朋友,卑鄙的人更不會有友誼。友誼不能斤斤計較,也不是患得患失。只有在真誠付出的條件下,它才能天荒地老;只有在互勉互諒的培育下,它才能天長地久。俗話說:“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我想這才是友誼與送禮之間的真正意義所在吧。

教師與學生的課前演講2

親愛的同學們:

  有人說,教師是辛勤的園丁,培育美麗的花朵;也有人說,教師是春蠶,勞作到死吐絲方盡;還有人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塑造著學生的精神世界;更有人說,教師是蠟燭,燃燒自己去照亮別人。我說都不是!教師就是教師,是一個永遠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的人。我覺得,教師與學生是一對互相依賴的生命,是一對共同成長的夥伴。教師的幸福不僅僅是學生的進步與成長,同時還應該包括自己的充實與成長。吾生有涯,而知無涯。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我們只有透過讀書,不斷地給自己“充電”,才能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給自己和學生的雙重成長以堅實的保證。

  今天站在這裡,我不想用那些華麗的詞藻去描述讀書的美好和意義,只想與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成長故事。記得剛踏上工作崗位時,學校為了讓我們儘快地熟悉業務、完成角色轉換,對我們青年教師進行了一系列的培訓。初出茅廬的我覺得這種培訓沒什麼意義,尤其是沒有必要講那些教育教學方面的理論,只要多提供幾堂精彩的示範課,讓我們模仿就可以了。因為初登講臺,不懂得什麼教學方法,面對教材總是感到束手無策,不知道課堂上該講什麼、講多少,所以特別希望老教師給一個明確的、具體的、能“立竿見影”的做法或模式讓我們參照,甚至照搬,否則心裡就沒有底。這樣做果然省勁,一切都不必費心,教材的處理、教學環節的設計、課後練習的安排,等等,一切都照老教師的去做,無從下手的困擾沒有了,每天上完課回到辦公室,感覺是那樣的輕鬆,那時的我以為教學就這樣簡單、容易呢。

  可是,漸漸地我發現我的課堂缺乏活力、了無趣味,除了少數幾個學生在比較認真地聽講之外,其他學生表現出很淡漠的樣子,有的在下面偷偷地聊天,看課外書,做小動作,甚至有的學生乾脆趴在課桌上打起了瞌睡。每當我提問問題的時候,下面幾乎都是一片沉默。這樣的教學效果當然不好,我十分沮喪卻束手無策。再去聽老教師的課,看到人家課堂上那熱烈的氣氛,活躍的場面,我感到不解:一樣的知識,一樣的講解,為什麼效果卻差這麼多?我們的組長孫老師語重心長地說:教師和教師不同,學生和學生也不一樣,不同班級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特點,再者,教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需要教師根據具體情況加以變通和取捨。別人的教案和課例,只能作為一個參考,教學還是得有自己的東西啊。

  一席話說得我茅塞頓開。我仔細地比較了一下與老教師的差異:老教師們熟悉教材,瞭解學生,他們的授課計劃總是以學生為中心,對學生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具有預見性,並能準備好一套或幾套解決方案;他們善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語言生動,講解詳略得當;他們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絡,使學生始終在前一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新的`知識,這樣,學起來輕鬆,掌握起來也不感到困難。而我總是搞不清楚一節課到底能進行多少內容,惟恐完不成教學任務,所以總像是被人追趕似的趕進度;每節課我的第一句話通常是:“這節課我們繼續進行下一節。”完全顧及不到新舊知識的關聯;課堂上我雖然也想上出點新意,可就是不知道有什麼新方法、新手段、新角度。透過對比,我終於明白,幹工作只憑熱情是不行的,教育教學工作時刻需要心靈的介入。僅靠簡單模仿不可能掌握教學規律,它需要的是長期的學習與積累。不學習,心靈之泉就會枯竭,工作也就無“心”可用。要給學生一杯水,你就得找到永不枯竭的水源。這個水源就是學習和實踐。

  帶著這樣的認識,我開始如飢似渴地投入到讀書學習中去。我首先通讀了五年制師範學校數學專業的全部教材,我要了解自己所教的這一部分在整個體系中所處的位置,及其與前後知識的關聯;同時我到處搜尋名家著作,觀摩名家課例,認真查詢著自身的不足。讀書和學習讓我眼界大開。我發現,隨著閱讀量的增加,在我的眼前好象打開了一扇大門,我不敢說我已經邁進了數學王國的門檻,但我真實地領略到了數學之美,備課變得容易了,課講得生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變得濃厚了。用我們校長的話來說,這一切都是因為我長進了——在教的過程中,我先學,我和學生們一起成長了!

  有人說:經驗+反思=成長。我的成長體驗就是不斷地學習。學習的方式,可以是自我磨礪。不斷告誡自己要用心地對待工作:上課前要用心,——用心鑽研,用心備課;上課時更要用心,——用心講解,用心觀察學生的掌握情況;課後也要用心——用心回顧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細節,及時總結得失,修正教學思路,寫好授課後記,把教學過程給人啟迪的地方寫下來,反思成功之舉、失敗之處、探索之路、智慧之光、學生之見,正是這看似平常卻給人深省的課後小記,能幫助我們經常梳理自己的課堂教學,調整自己的教學心態,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自己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促使自己獲得經驗、探索新路、嘗試向科研型教師方向發展。

  學習的方式,也可以是與同行切磋。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借鑑別人的經驗和方法,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更快進步。現在的我已經明白,借鑑決不是照單全收,更不是亦步亦趨、機械模仿。借鑑是在別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改造,形成自己的東西。學習的方式,還可以是觀摩名家課例,與名師交流。網路上有眾多名師案例,還有許多名師部落格,可以讓我們瀏覽、觀摩,更可以直接向名師請教、切磋。名師們的教學感悟、教育理念都給了我極大的啟迪,使我獲益良多。與名師為友,讓我這個教育新兵,可以站在巨人的肩上眺望數學教學的前沿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