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師教學常規基本要求
小學教師教學常規基本要求1
推進新課程改革,課堂教學是關鍵,管理制度是保證。上課、聽課、評課是學校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校本教研的一種形式。透過上課、聽課、評課活動,一方面,能使學校領導直接瞭解教師的課堂教學情況,便於領導發現教師課堂教學優點,並進行總結推廣,對教師教學存在的問題直接給予指導;另一方面,透過領導與教師、教師與教師聽課、評課,使大家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現根據新課程改革精神,結合我校實際,提出如下具體要求:
一、教師聽課要求:
㈠聽課節數:
校長:每學期聽課不少於25節,聽課要覆蓋所有年級和所有學科。
分管教學副校長:每學期聽課不少於30節,教導處正副主任、教科室主任每學期聽課不少於40節,聽課要覆蓋所有年級和所有學科。
教研組長:每學期聽課不少於20節,聽課以本專業的學科為主。
教師:參加教學工作五年以上的教師每學期不少於15節,參加教育工作五年以內(含五年)的教師每學期不少於18節。
㈡聽課形式:
1、獨立聽課。學校中層以上的領導及教研組長可隨時到班聽“調研課”,教師之間獨立聽課可以協商進行。
2、集體聽課。校級或教研組組織的公開課、觀摩課、比賽課、研究課等。
3、外出學習聽課。
㈢聽課要求:
1、聽課前,原則上應自行先調好自己的課程,如有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請教導處協調,千萬不能因教師聽課而耽誤學生的學習。
2、教研組以上的集體聽課,教研組長及所在班的班主任應協助做好聽課準備工作,如時間的安排、地點的安排、電教裝置、學生的準備等。
3、聽課時,教師要提前5分鐘進教室,不講話、不走動、關閉通訊工具。如沒有特殊情況不中途離場,以示對執教者的尊重。
4、要認真做好聽課記錄。所有聽課者均應寫聽課簡評。
二、教師評課要求:
1、大家要本著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學習態度參加評課,好的方面應充分肯定,供大家學習;不足之處也要實事求是提出來,以利改進和提高。評課既不能一團和氣,也不能吹毛求疵。
2、哪一級組織聽課就由哪一級組織評課,並做好評課記錄。
3、評課要以課程改革理念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做指導,從執教者對課標的學習和理解,對教材的鑽研與把握,對學生的關注與瞭解,對教法的選擇與應用,對學法的指導與訓練等方面對課堂教學進行全面的評價,且能抓住重點,說在點子上,評在要害處。各科組可以結合每次活動的研究重點進行專項評課與研究。
4、評課前,執教者先談自己教學設計思路或介紹授課後的體會,然後由評課者對課堂教學情況作深入討論分析。評完課後,教導主任、教研組長應對執教者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的指導。
小學教師教學常規基本要求2
一、備課
1、制定學期教學計劃,包括以下內容:(1)教學物件分析。分析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等情況,包括後進生轉化措施,優秀生提高措施。(2)學期教學要求。在認真學習課標和通讀材料的基礎上,把握教材內容體系和教學要求。(3)教學進度。寫出單元和課時的教學時數,包括作文、實驗、複習、檢測等時間安排。
學期教學計劃要求每學期開學後兩週內上交教務處。
2、提前備課。認真按課時備課,寫好教案。教齡三年內教師必須寫詳案。二次備課教案不可照搬,應根據班級學生的學情,進行修改增刪。教學方案不論詳簡,都要按照各學科教學常規要求執行。
3、確定課時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必須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和學生實際,準確、具體、恰當,體現三維目標,突出重點和難點。
4、設計教學過程和方法。根據教學任務設計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應簡約而完整,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實際選擇教學方法,根據學校現有條件選擇教學媒體。
5、板書設計和作業(活動)設計要圍繞教學目標,有利於鞏固和反饋。
6、教師要寫教學反思,及時總結教學的成敗優劣和提出改進措施。教學反思字數不限。
7、健全集體備課制度。集體備課主要進行單元備課,加強研究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過程和方法。集體備課採取以個人思考為基礎,個人備課與集體備課相結合的方式,不可照搬照抄他人教案,不能以課件代替教案。
二、上課
1、做好課前準備。熟悉教案,理清教學思路,準備好教材、教具等。預備鈴響後,任課教師必須在教室門口候課,督促、檢查學生做好課前各項準備工作。
2、明確教學目標。教師要透過適當的形式和方法讓學生明確教學目標,並將其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增強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和主動性。
3、圍繞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努力落實三維目標,科學呈現教學內容,抓住關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落實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不出現科學性錯誤。
4、貫徹學生主體原則,堅持啟發式、討論式教學,課堂講解明白易懂,教學過程清晰有序,教學方法恰當合理,課堂氣氛積極活躍,教學反饋及時有效,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加強學法指導,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5、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對學習信心不足或學習有困難學生的輔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6、根據教學實際使用多媒體上課,科學合理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
7、上課精神飽滿,教態大方,語言規範、清晰、準確,速度恰當,富有啟發性和感染力,精心設計板書,書寫規範。
8、按照課程表和作息時間表上課,按時上、下課,不遲到,不早退,不拖堂,課中不會客,關閉通訊工具。未經教務處同意,不隨意調課。課上不嘲諷、訓斥學生,不責令學生退出課堂,嚴禁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
三、作業佈置和批改
1、精心選、編作業。佈置作業目的明確,有較強的針對性。作業的數量和難度適當,符合學生實際,既有統一要求,又有符合優秀學生和學習困難的學生實際的選作題。作業形式多樣,減少機械抄寫的作業。
2、指導學生按時、認真、獨立完成作業,培養良好的作業習慣。對學生作業的.書寫應有明確的要求,字型端正,字跡清楚,書寫格式、步驟符合規範要求。對不認真完成作業的學生應及時瞭解情況,給以教育和幫助。
3、認真、及時批改作業。做到有發必收,有收必改,作業批改量按照各學科教學常規要求執行。要根據學生情況適當有針對性地寫上評語,建立學生錯題冊,對學生作業中典型性、普遍性問題要注意分析,做好記錄,及時指導。
4、認真講評。針對學生作業中存在的共同性問題要及時講評,對引導學生分析原因,指導學生解題思路和方法,幫助學生總結規律,及時改正;對個別特殊學生的錯誤,要做到面批,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
四、質量測評
1、質量測評可採取考試、考查兩種方式。質量測評以課程標準為基本依據,結合學生實際,採用多種評價方式,全面關注學生的成長。
2、重視過程性評價,利用課堂提問、作業、師生對話等方式,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考查、考試應重點考核學科主幹知識,學生的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
3、校內測試提倡本校教師命題,大型考試可以採取校內年級組間的交叉命題,加強測量的針對性。命題時應注意試題的代表性,既考慮試題的覆蓋面,又突出重點,不出現怪題、偏題。
4、試卷題量和難度適中。體現新課程基本理念,基礎知識70%左右,簡單應用20%,綜合運用10%左右。
5、做好測評後的統計分析,對學生的測評情況進行講評,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和總結規律,對優秀生和後進生要及時進行個別指導,不得公佈學生成績名次,不能用對答案的方法代替講評。
6、每學期寫一份所任班級教學質量分析報告。
7、考試要嚴密組織,嚴肅考紀,認真監考,杜絕作弊現象,認真閱卷,公平公正,講求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