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語錄摘錄36條
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裡閃過了。出處:匆匆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朱自清的語錄36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1、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
2、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
3、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裡,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
4、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匆匆》
5、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荷塘月色》
6、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匆匆》
7、秦淮河的總是綠的,任人影的憧憧,歌聲的擾擾,總像隔著二層薄薄的綠紗面冪似的,他盡是這樣靜靜的,冷冷的綠著。《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8、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援,做了許多大事。那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背影》
9、我不曾見過正義的面,只見過它的彎曲的影兒——在"自我"的唇邊,在"威權"的面前,在"他人"的背後。《正義》
10、我的時間就在這紙與筆,思維與字跡快要接觸的那一剎那匆匆而過。《匆匆》
11、一見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來。
12、我赤裸裸的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
13、夕陽已去,皎月方來。
14、細節就是一言一行之微,一沙一石之細。
15、在默默裡算著,七千六百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16、大中橋外,頓然空闊,和橋內兩岸排著密密的人家的大異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襯著藍蔚的天,頗像荒江野渡光景;那邊呢,鬱叢叢的,陰森森的,又似乎藏著無邊的黑暗:令人幾乎不信那是繁華的秦淮河了。出處: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17、鮮花都還做她們的清夢。在那微雨偷偷洗去她們的塵垢,她們甜軟的光澤便自煥發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豔下,我能看到她們在有日光時所深藏著的紅,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與綠。以前錦繡般在我眼前的,現在都帶了暗淡的顏色。——是愁著芳春的銷歇麼?是感著芳春的睏倦麼?出處:歌聲
18、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光輝也罷,倒楣也罷,平凡也罷,讓他們各盡各的力去。出處:兒女
19、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出處:匆匆
20、彷彿一個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灑在我的臉上,引起潤澤、輕鬆的感覺。出處:歌聲
21、夕陽已去,皎月方來。出處: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22、一見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來,我更喜歡看你那暈紅的雙腮,黃昏時的霞彩似的,謝謝你給我力量。
23、娟娟的東風只吹來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夾帶著些潮溼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出處:歌聲
24、我覺得我是一張枯葉,一張爛紙,在這個大時代裡。出處:論無話可說
25、在默默裡算著,七千六百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出處:匆匆
26、教育者須對於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對於他的上帝一樣……我斥責那班以教育為手段的人!我勸勉那班以教育為功利的人!我願我們都努力,努力做到那以教育為信仰的人。出處:教育的信仰
27、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出處:背影
28、有湖,有懸橋;湖裡鵜鶘最多,倚在橋欄上看它們水裡玩兒,可以消遣日子。周圍是白金漢宮,西寺,國會,各部官署,都是最忙碌的.所在;倚在橋欄上的人卻能偷閒鑑賞那西寺和國會的戈昔式尖頂的輪廓,也算福氣了。
29、我不曾見過正義的面,只見過它的彎曲的影兒——在"自我"的唇邊,在"威權"的面前,在"他人"的背後。出處:正義
30、一個在歐洲沒住過夏天的中國人,在初夏的時候,上北國的荷蘭去,他簡直覺得是新秋的樣子。淡淡的天色,寂寂的田野,火車走著,像沒人理會一般。無盡頭處偶爾看見一架半架風車,動也不動的,像向天揸開的鐵手。出處:荷蘭
31、熱鬧的是他們,我什麼都沒有。出處:荷塘月色
32、燈光究竟奪不了那邊的月色;燈光是渾的,月色是清的。在渾沌的燈光裡,滲入了一派清輝,卻真是奇蹟!那晚月兒已瘦削了兩三分。她晚妝才罷,盈盈的上了柳梢頭。天是藍得可愛,彷彿一汪水似的;月兒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出處:《秦淮河月色》
33、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的人。白天一定要做的事情,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了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出處:荷塘月色
34、我和你分別以後,的確有了長進了,大杯的喝酒,整匣的抽菸,這都是從前沒有的。喝了酒昏昏的睡,煙的香真好,我的手指快黃了,有味,有味,因為在這些時候,忘了你,也忘了我自己。出處:別後
35、如聞朱先生謦頦,不覺仰首伸眉,睏倦頓消。本書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歷史、哲學的一本入門書。一部小書,歷經數年而成,可見作者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態度。出處:經典常談
36、登樓一望,見遠山之上。出處: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