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朱自清> 荷塘月色朱自清模擬講課

荷塘月色朱自清模擬講課

荷塘月色朱自清模擬講課

  《荷塘月色》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為後人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

  【教學流程】

  一、匯入新課。明確學習目標

  師:同學們是否注意到必修二專題四的標題與前三個專題的標題在分類標準上有所不同?

  (學生討論)

  師:專題一“珍愛生命”,專題二“和平的祈禱”,專題三“歷史的回聲”,這三個專題均有一個統一的話題,一個明確的中心,每個專題下分設的若干模組則是從不同的角度解讀專題的內涵,而專題四“慢慢走,欣賞啊”則是側重於從學習方法的角度思考分類。

  師:在本專題裡我們將要“欣賞”的課文有哪些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專題四的文章(引領學生翻閱目錄以及課文)。我們將要欣賞的文體有散文和小說,散文有《荷塘月色》《聽聽那冷雨》《金嶽霖先生》《亡人逸事》,小說有《祝福》《邊城》(節選)、《林黛玉進賈府》。散文中有側重寫景的,像《荷塘月色》《聽聽

  那冷雨》,也有側重寫人的散文像《金嶽霖先生》《亡人逸事》;小說又有現代小說《祝福》《邊城》(節選)和古典小說《林黛玉進賈府》之分。這些作品乃是經典中的經典,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教材的編寫者特別提醒要“慢慢”,這不僅是告訴我們文字本身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同時也是在提醒各位同學在閱讀過程中要有正確的態度,科學的方法,萬不可焦躁不安,囫圇吞棗,要平心靜氣,聚精會神,仔細揣摩,反覆吟詠,最大限度地獲得營養,努力提升我們的文學修養和文化品位。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同學們覺得這類寫景抒情散文我們應該把握哪些要點來閱讀呢?

  (學生髮言,引導歸納為三方面——景物、情感、語言。)

  師:同學們的回答能夠切中要害,我們一起來了解《荷塘月色》的學習目標:(幻燈一)

  (一)體味作者獨有的內心情懷,理解感情是散文的靈魂;

  (二)欣賞荷塘月色的唯美畫面,掌握寫景的方法和技巧;

  (三)揣摩樸素典雅的詩味語言,感悟文字擁有的無限魅力。

  二、聽錄音,欣賞課文

  師: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名家朗誦的《荷塘月色》,隨著那樸素典雅的詩味語言,去想象那唯美的荷塘月色的畫面,進而體味作者獨有的內心情懷。

  (語文課上一定要有讀書聲。尤其像這樣的經典美文,更是要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讀。至於讀書的方式可不拘一格,可自由放聲的朗讀,可以默讀課文,可齊讀,可個別讀,但我以為選擇在欣賞名家朗誦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自由誦讀的方式效果更好。一者名家的朗誦本身是一次美的創造,具有示範作用;二者欣賞名家的朗誦更有利於學生想象力的發揮,欣賞這類寫景散文,聯想和想象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執教時本人便採用了這種方法,一切方法的採納都要從效果出發,什麼樣的讀法最有利於學生獲取知識,提升能力,我們就採用哪種方法。)

  三、指導學生概括文章內容

  師:文章雖長,但由於文字的魅力加之名家聲情並茂地朗誦,我發現同學們一直陶醉其中。哪位同學概括一下課文內容。

  生:本文寫的是作者遊荷塘。

  師:概括能力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這位同學概括的語言是很簡潔的,但還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用詞值得推敲,“遊”是單音節詞,不符合現代漢語的用語規範;再者“遊”有漫遊、遊覽、遊玩之意,究竟是何意,表意不明確;三是內容概括得不全面,丟失了一些重要資訊。你能針對這些問題將你的概括修改一下嗎?

  (該生思考,口頭修改。將遊改為“漫步”,補充“夜晚”這一時間資訊,之後面露難色。)

  師:你的修改比先前準確了許多,不過你是否考慮過“漫步”是作者的行為,作者在文中主要是寫這一行為嗎?

  生:作者是寫自己漫步時所看到的景物。

  師:除了寫自己看到的以外還寫到了什麼?

  生:還有作者想到的。

  師:很好。請你將課文內容完整地概括一下。

  生:這篇文章寫的是“作者月下漫步荷塘的所見所想”。

  (學生的概括能力是參差不齊的。教者對學生的概括必須給出恰如其分的評點,並引導學生做進一步的思考,進而做出最佳的概括。在教師的點撥下,由該生嘗試修改,自我完善。她的最終概括是“作者月下漫步荷塘的所見所想”,雖然沒有一步到位,完善的過程也不十分順利,但我能感覺到這位同學在完成任務之後獲得了一種成功的滿足感。

  課堂上適時點撥,及時糾正,自我完善的方法對提高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有明顯的效果。這是一個分解整合的過程,是一個幫助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千萬不能操之過急,如若在一個簡單的否定之後給出一個所謂的完美答案,看似順利完成教學步驟,實際上是沒有解決任何實質性的問題。課堂教學應該時刻關注教學的實效性。)

  四、重點研究前三小節,落實學習目標(一)。在閱讀中揣摩品味作者的獨特情感世界

  (這個教學步驟是體現實效性教學的關鍵步驟,執教者的指導思想是關注三方面內容:一是關注專題,將“慢慢”落到實處,使“欣賞”深入人心;二是關注文字,讓學生從字裡行間中觸控作者的形象,感知作者的情懷,讓學生體會閱讀的價值和妙處;三是關注學生,把好學生的脈搏,跟蹤學生的思維,既不能滿堂灌,也不能放任自流,應積極引導,迅速糾偏,保證課堂教學的有序高效。)

  研究第一小節——把握獨特心境

  師:本文重點寫了作者月下漫步荷塘的所見所想,那麼觸動作者月夜漫步荷塘的原因是什麼?請從文中找出一句話。

  大家異口同聲:“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

  師:作者為什麼“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請大家閱讀書後“活動體驗4”的前兩段資料:第一段是選自錢理群《關於朱自清的“不平靜”》,後一段是選自孫紹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倫理的自由》,閱讀之後請大家歸納各自的觀點。

  生:它們分別從政治和倫理的角度探討了朱自清“心裡頗不寧靜”原因。

  師:概括得簡潔而準確。作為一個社會人,本身就處在一個紛繁複雜的矛盾之中,政治的、倫理的矛盾,社會韻、家庭的'壓力隨時隨地都會壓到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這種壓力如果得不到釋放就會鬱積在人們的內心,讓人心神不寧、煩惱鬱悶。所以開篇的第一句話就將一個心緒不寧,煩惱愁悶的形象推到我們的面前。

  (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執教者本意並非要學生得出答案,而是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資料、分析資料進而有個性化地解讀。從實效性教學的角度來看,箇中原因教者以為沒有必要在課堂內深究,可以留到課後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

  師:請一位同學將第一小節有感情地朗讀一下。

  (生讀第一小節)

  師:讀得很投入。該節文字開頭就直接點明瞭作者的心境,並交代了寫作緣由,那麼大家能從這一小節的哪些詞句中領悟到作者內心的那份“不平靜”呢?

  生:(幾乎將第一小節又讀了一遍。)

  師:不錯,這些句子的確能表現作者內心的那份“不平靜”,但“細微之處見精神”,你能否挑出一些詞語來分析品味其中耐人尋味的意味?

  (該生說“悄悄”可以表現,但未能剖析到位。)

  師:我們大家一起來看第二句中有一個“忽然”,我感到這個詞語耐人咀嚼,夏夜庭院納涼,微風習習,涼爽舒適,盡情享受便是,但作者“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這種跳躍的思維,能讓我們感受到他內心的那份心緒不寧,同時我們又能讀到作者想擺脫煩憂、排遣苦悶、找尋寧靜心情的那份特別的渴望。既然有苦悶就需要透過某種方式加以排遣,朱自清選擇了“月下漫步荷塘”來排遣苦悶和壓抑。

  (如何將文字讀慢、讀細、讀透,教者必須有示範性的引導,放任自流的結果就是浮於表面、缺乏深度,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便是一句空話。透過以上三個問題的討論我們瞭解了作者的獨特心境——渴望擺脫頗不寧靜的心緒。)

  研究第二小節——找尋景和情的契合點

  師:在“家”與“荷塘”之間有一條小路,文章的第二小節勾勒的便是這條小路的輪廓。請同學們閱讀第二小節,閱讀過程中圈畫出那條小煤屑路的特點。

  生:“幽僻”“寂寞”“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師:回答得很全面。這條小路“幽僻…‘寂寞”,今晚因為有“淡淡的月光”而消退了“陰森”和“恐怖”的氣氛。作者說“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說明作者很喜歡這種幽靜淡雅的氛圍。

  (有一些補充但基本停留在分析的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