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在敘永
朱自清是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自稱“我是揚州人”。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朱自清在敘永,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朱自清在敘永
“日本人侵略我國,佔去很多地方,國家已到危急存亡關頭。青少年應有愛國家、愛民族、愛自由的偉大志氣。不要辜負大好時光,刻苦學習,將來擔負起挽救國家民族的偉大使命,打敗敵人,收復失地,誓雪國恥……”在江蘇揚州朱自清故居內,現陳列著這段朱自清於1941年10月在四川省敘永縣立初級中學所說的演講詞記錄稿。
前不久,江蘇揚州朱自清故居收到了一份特別的禮物。這是四川省敘永縣文化人寄過去的一些和朱自清相關的文史資料。特別珍貴的是,其中有一份當年朱自清先生旅居敘永期間,應當時四川省敘永縣立初級中學(先後更名為敘永縣定水中學、敘永二中)相邀,所做的演講詞。這份演講詞,是原敘永縣定水中學(現名敘永二中)整理校史過程當中,在敘永縣檔案館民國檔案教育卷記錄稿中整理發掘出來的。如今,這段演講詞隨著敘永二中校史公佈於世,又為朱自清的愛國事蹟添上了濃重的一筆。在大家熟知的《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毛澤東給予了朱自清先生高度評價:“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而朱自清先生60多年前的演講詞,至今讀來仍激動人心,催人奮進。
“敘永是個邊城。永寧河曲折從城中流過,蜿蜒多姿態。河上有上、下兩橋。站在橋上看,似乎頗曠遠;而山高水深,更有一種幽味。東城長街十多里,都用石板鋪就,很寬闊,有氣象,西城是馬路,卻石子像刀尖似的,一下雨,到處泥漿,兩城都不好走。”(摘自朱自清《致朱光潛信》)明月當空之夜,當我翻開案前《朱自清全集》第11卷第198頁,閱讀朱自清先生《致朱光潛信》中的這段文字,抗戰期間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朱自清先生寓居川南古城敘永的往事浮現在眼前,這是一件值得敘永人追憶的60多年前的往事。
“一路風塵一路歌,文星漂泊永寧河。耙燈隱約山城路,敢問詩情出哪坡。”這首詩是天津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書法家畢開文所作,題為《憶朱自清先生在敘永》。畢開文1931年生於敘永縣,一直敬仰先生,對先生在敘永的那段經歷非常懷念,乃賦《憶朱自清先生在敘永》詩,並將此詩創作為書法作品贈送給揚州朱自清故居。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朱自清當年短暫寓居古城敘永時的情景。朱自清,這位清華大學教授,著名的散文家、詩人,怎麼會千里迢迢來到川南古城敘永呢?他給敘永人民留下了一些什麼值得回憶的東西呢?
獨去滇南無限路
一路風塵一路歌
抗戰時期,朱自清先生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當時,按西南聯合大學規定的教師“輪休”制度,朱自清可以帶薪離校休假一年,於是他決定1940年夏至1941年夏休假。1940年,剛放暑假,朱自清就偕同已經懷孕的妻子陳竹隱(成都人)離開了西南聯大臨時校址所在地昆明,於8月4日到達成都。在成都市租得東門外宋公橋報恩寺旁院的3間小瓦房,葉聖陶曾稱之為“望江樓對面朱先生的寓所”。休假一年期間,朱自清應楊振聲之約,寫完了近8萬字的《古典常談》,同時也完成了自己的教學研究計劃。在成都期間,朱自清和葉聖陶經常互訪,往來甚密,或賦詩唱和、或互訴衷腸、或小飲、或漫遊。他還和肖公權相互唱酬,寫了許多詩作。同時,他還與在成都軍政界供職的,家住蓉城董家山的敘永籍進步人士李鐵夫結為好友,並賦《贈李鐵夫》詩一首相贈。詩云:“董家山舍幾優遊,見說豪情勝輩流。載我倭遲下岷水,共君磊落數雄州。盤渦出入開心眼,抵掌從容散客愁。獨去滇南無限路,主人長憶孟公儔。”(見《朱自清全集》第5卷第290頁)李鐵夫,敘永縣人,為進步人士,與地下黨關係密切,並與張大千、張善子、徐悲鴻、謝無量、馮建吾、張采芹等文化界知名人士交往密切。建國後,曾任四川省政協委員、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
假期即將結束,朱自清要回昆明西南聯大上課了。為了節省開支,朱自清考慮再三,決定將家眷留在成都,隻身從水路經樂山、宜賓、納溪,再由陸路經敘永,沿川滇公路回昆明。1941年10月8日啟程時,葉聖陶先生聞訊趕來相送。葉聖陶先生在臨別時贈詩二首給朱自清,其中一首詩云:“平生儔侶寡,感子性情真。南北萍蹤聚,東西錦水濱。追尋逾密約,相對擬芳醇。不謂秋風起,又來別恨新。”朱自清搭小船順岷江而下。江水滔滔,往事歷歷,他坐在舟中,默誦著葉聖陶的詩句,乃提筆和韻賦詩兩首。其中一首詩云:“論交略形跡,語默見君真。同作天涯客,長懷東海濱。貪吟詩句拙,酣飲酒筒醇。一載成都路,相偕意能新。”夜裡,明月滿江,煙水浩蕩,朱自清又驀地想起留在成都的一家數口,心中無限牽掛家人。
船到樂山停留一天,朱自清探望了在武漢大學的老朋友朱光潛、葉石蓀、楊人等人。朱光潛陪同他遊覽烏尤寺,看樂山大佛、蠻洞和龍泓寺。16日,朱自清乘船過幹柏樹。17日,船到宜賓,駛入長江。18日,船在煙雲之間過幹碓窩險灘,船伕的號子激越淒厲,朱自清聽了覺得有點膽戰心驚。還好,10多分鐘就過了險灘,晚上到達納溪。19日,朱自清從納溪“趕黃魚”前往敘永。由於汽車少,車票難以買到,只好出高價和司機商量搭乘。司機私下把搭乘的乘客叫做“黃魚”,搭那種車的就稱“趕黃魚”。不料天下大雨,傍晚時車還沒到敘永站,卻因油盡而停住,只得摸黑走路進城,走了10多里泥濘的石子路才到達敘永縣城。
文星漂泊敘永城
愛國演講勵後人
當時,西南聯大在敘永縣城設有西南聯大敘永分校,朱自清就住進了成都好友李鐵夫的敘永家中(位於縣城魚市口,名曰“寶和堂”)。主人家待他很好,熱情周到。第一天晚上,因為在船上蜷曲久了,能伸直了睡,朱自清覺得很舒服。由於晚餐十分豐盛,吃得過飽,一夜盡在夢境中度過。第二天起床,朱自清寫成《好夢・再疊何字韻》詩。詩云:“山陰道上一宵過,菜圃羊蹄亂睡魔。弱歲情懷偕日麗,承平風物流人多。魚龍曼衍歡無極,覺夢懸殊帶有科。但恨此宵難再得,勞生敢計醒如何?”
敘永是個邊城,永寧河曲折地從東西兩城中緩緩流過,蜿蜒多姿。河上有上、下兩橋,上橋名蓬萊橋,下橋名永和橋,均為明代古橋。朱自清散步時佇立橋上眺望,感到頗曠遠,山高水深,有一種幽味。東城長街十多里,都用石板鋪就,很寬闊;西城是馬路,石子像刀尖似的,一下雨到處是泥漿,很不好走。10月26日,朱自清給朱光潛寫了一封信,把《好夢・再疊何字韻》詩隨同信件一併寄給朱光潛。
朱自清先生在《致朱光潛信》這封信中,首先對於朱光潛先生陪同遊覽樂山大佛等景觀表示感謝,然後敘述自己去敘永路上的艱難歷程。朱自清還在信中討論了朱光潛先生批評《新理學》的文章。最後形象而具體地描繪了敘永這個邊城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色,以及所受到敘永友人的熱情款待。朱自清在信中寫道:“我的主人很好客,住的地方也不錯。第一晚到這兒,因為船上蜷曲久了,伸直了睡,舒服得很。那天吃得過飽,一夜盡做夢。夢境記不清楚,但可以當得‘娛目暢懷’一語。第二天寫成一詩,抄奉一粲……弟自清頓首二十六日。”(見《朱自清全集》第11卷第198頁)從信中可以看出,患難之際朋友的相會和通訊,是十分珍貴和值得懷念的。
當時,西南聯大敘永分校的校本部在敘永城內文廟,女生宿舍在帝主宮,男生宿舍兼教室在南華宮和春秋祠,其他教室、實驗室、圖書閱覽室、食堂等都分佈在天上宮、城隍廟等各大廟宇中。課程設有國文、英文、中國通史、普通化學、微積分等。分校主任是“五四”時期就蜚聲文壇的楊振聲教授,著名教授吳晗、李廣田等也在此執教。在敘永,朱自清和任教西南聯大敘永分校的多年不見的好友李廣田多次晤談。朱自清和李廣田談得很愉快,主要是討論抗戰文藝,特別是抗戰的詩,這次談話更使他下決心從事評論抗戰詩歌的工作。同時,朱自清還抽時間為西南聯大敘永分校中文系的學生講課。後來,李廣田寫道:“相隔十年,朱先生完全變了,穿短服顯得有些消瘦,大約已患胃病,特別引起我注意的是他灰白的頭髮和長眉毛,我很少見過別人有這麼長眉毛的,當時還以為這是一種長壽的.徵象。”
據西南聯大敘永分校先修班學生葛學清回憶,1941年10月,朱自清先生在敘永與我們那段短暫的接觸使我永遠難以忘懷。當時,朱自清來時帶有李鐵夫的一封信,介紹他與敘永鹽商袁昭明相識。袁昭明是李鐵夫的好友,雖自幼從商,對文人學者卻十分敬重,多次在家宴請朱自清先生,兩人或漫談,或一同觀賞袁家珍藏的古玩字畫,辨別真偽,相處甚歡。我剛剛從西南聯大敘永分校先修班輟學,任教丹山補習學校,校址恰好就在袁昭明的住宅,所以有機會隨時陪同朱自清先生。一夜,我與在寶和堂商號當學徒的袁耀祖陪著朱自清先生步出李鐵夫家,漫步永寧河邊,從楊武坊經永寧河的下橋轉到上橋,觀看兩橋之間的夜景,古城敘永給朱自清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了朱自清先生一種獨特的感受。於是,後來朱自清先生在《致朱光潛信》中才有了那段關於古城敘永的真實記敘。朱自清把當時古城敘永的景況描繪得多麼真切啊!
朱自清早就是我國的著名學者,但他在敘永的那段日子裡,仍是按時作息,孜孜不倦地治學。隨身帶的行李中,這箱是書,那箱也是書。午夜,人們都已入睡,而他仍俯首案前,在昏暗的煤油燈下不停地翻書查資料,筆耕不停。朱自清先生非常關心青年一代,曾先後應敘永縣立初級中學、私立培根小學的邀請,給學生作學術演講和抗日演講。朱自清當年在敘永縣立初級中學的一次抗日演講,至今都是敘永人激勵後生最好的教材。朱自清先生還鼓勵學生“要努力學好各門功課,就如同拿起槍炮上前線殺日本鬼子一樣”。朱自清的抗日演講更加激發了有志青年,許多學生受其進步思想的薰陶和影響,初中畢業就奔赴抗日前線保家衛國。
好友相聚“不憶家”
詩詞歌賦贈友人
又據袁耀祖回憶,1941年,正值抗日戰爭中,西南聯大設立敘永分校,借敘永春秋祠後院做教室。朱自清先生來敘永小住,其時本人只有幾歲,因在李鐵夫先生家與其共居一樓,有所接觸。知先生學識淵博,常請教先生問題,先生和藹可親,耐心回答。迄今已60多年,憶及往事,尚銘刻於心。另據李鐵夫的侄子李其津回憶,朱自清先生是我三伯父李鐵夫志趣相投的朋友。1941年10月,先生赴昆明西南聯大,途經敘永,曾住我三伯父家多日,相聚甚歡,臨別贈詩二首,伯父珍惜,藏之多年。其時本人雖屬幾歲小兒,對先生的風采儀態也留下深刻記憶。
由於西南聯大在敘永設有分校,“到這兒遇上李廣田兄了”,有與李廣田等老友歡聚的喜悅,又受到了李鐵夫老友家人和朋友們的熱情款待。於是,朱自清先生在敘永停留了10天左右。11月上旬他坐車沿川滇公路回到昆明西南聯大任教。11月13日,朱自清從黃土坡黎園村住處遷到司家營清華文學研究所居住,繼續從事他的教學研究工作。
朱自清離開敘永前往昆明途中,寫了一首《發敘永,車中寄鐵夫》寄贈熱情好客的好友李鐵夫。詩云:“堂廡恢廓盤餐美,十日棲遲不憶家。忽報飆輪迎戶外,遂教被去天涯。整裝眾手爭俄頃,握別常言乘一譁。如此匆匆奈何許,登車回首屢長嗟。”(見《朱自清全集》第5卷第291頁)詩中表達了朱自清先生對李鐵夫家居住環境和飲食的讚美,並且因為友誼深濃產生了“不憶家”的感覺。當時雖然是戰亂時期,但敘永的友人們給了朱自清家的溫暖。
歲月如梭,光陰似箭,朱自清先生離開古城敘永已經60多年了。彈指一揮間,舊貌換新顏。今天,古城敘永已被列為四川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西南聯大敘永分校舊址“春秋祠”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古橋上橋(蓬萊橋)、下橋(永和橋)也已被列為瀘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縣城道路寬闊平坦,不再是當年“石子像刀尖似的”了;新建於上下橋之間寬闊氣派的揚武坊大橋宛若一道彩虹凌空飛架於永寧河之上,沿河兩岸高樓林立,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我想,倘若朱自清先生現在漫步古城敘永,佇立揚武坊大橋觀賞夜色,先生筆下的敘永景色一定會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