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張小嫻> 張小嫻:全世界華人的愛情知己

張小嫻:全世界華人的愛情知己

張小嫻:全世界華人的愛情知己

  導語:張小嫻她是一個比男人還了解男人的女人。是繼亦舒之後,香港乃至華語地區最受歡迎的言情小說作家。

  她對人性的洞察,使她開創了一種既溫柔又犀利的愛情文字。每一字句都打到心坎,讓數以千萬的讀者得到療愈,而我們也能從她的作品中豁然明白,愛情的得失從來就不重要,當你捨棄一些,也許得到更多,只要曾深深愛過,你的人生將愈加完整。

  她是全世界華人的愛情知己。

  她就是張小嫻。

  20世紀90年代初於《明報》連載《麵包樹上的女人》而聲名鵲起,迄今已出版四十多本小說和散文集,其創作生涯已逾二十載。時隔兩年,張小嫻帶來全新最美散文《謝謝你離開我》,透過離開講述女人的成長,告訴我們愛一個人只有兩條路,給他自由,或是成為很棒的女人。無論單身與否,首先要有自己的獨立性。因為離開原本就是愛情與人生的常態,那些痛苦增加了生命的厚度,有一天,當我們可以微笑地轉身,就會明白,一個不愛你的人,絕不會比你的生命更重要。

  因為離別,所以領悟,因為領悟,所以感謝

  GRACE:在微博上小嫻語錄、小嫻金句流傳甚廣,大家覺得你寫的這些東西特別有見地,特別冷靜,一下子看到了愛情的本質,你在生活中面對感情也會這麼冷靜和清醒嗎?

  張小嫻:不感性很難去寫比較抒情的文章。但是你如果沒有理性,一些情節、邏輯都不會處理好。在我自己來說,感性和理性都一樣,各佔一半。

  GRACE:看完了這本《謝謝你離開我》,我自己的理解其實是:在愛情中我們不需要依附任何人,只需要好好地愛自己,你認同我的理解嗎?

  張小嫻:愛情裡的依附和依賴很美好,否則那也不叫愛情了。誰都希望這世上有一份溫暖永遠等著你,在你需要的時候伸手可及。但是,一味的依附和過份的依賴,有時會失去自己,也會讓對方吃不消。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這一生,始終有自己的路要走,有自己的夢想要去完成。愛情並不是人生唯一的追尋,它只是最爛漫的追尋而已。沒有了自己,如何能愛得好?只有當你活得好,愛情這部份才會幸福。

  GRACE:所以這本散文是愛情勵志書?

  張小嫻:作品交出來了,讀者把它看成什麼就是什麼,我並沒有刻意要寫給失戀的人看,也沒想要寫一部勵志書。在我來說,所有好看的書都勵志。當我讀到一部好的小說,我會覺得它很勵志,因為它啟發了我,讓我沉思良久,讓我看到這世界的另一面,也讓我看到文字的美好。當我讀到一本精彩的美食、美酒或者旅行的書,我也會受到鼓舞,覺得生活裡有很多美味的追尋,有很多美好的地方我還沒去過。

  GRACE:受到情感的挫敗與創傷後,應激性的採取一些極端的方式來對待自己和他人,對於這些人怎樣引導?你單純地告訴他們人世間是有真感情的,好像很虛假?

  張小嫻:傷心會有一段時間,失戀的時候你很難對他說人生不可以這樣。每個人都有自我調解的能力,當你沉迷的時候,當你很不開心的時候,有人很快復原,有的人卻總是有低潮,因為每個人的自省能力不一樣。有一些人受到傷害之後說自己以後不再相信愛情,但後來還是會相信。每個人會說一些話,比如他會說自己不再愛一個人,後來他還是可能更愛這個人。

  GRACE:書中有一篇文章《當愛情缺席的時候》,當愛情缺席要接受自己的一切,除了接受,我們可以怎樣努力?

  張小嫻:好好裝備你自己。學習過好一個人的生活。愛情並不是人生的全部,何況,它真的有可能在你一生中一直缺席或者只是曇花一現的啊。

  GRACE:你怎麼看一些教女性朋友提高愛情的技巧和智慧、避免受傷這樣一些很“聰明”的書?

  張小嫻:愛情裡面很難避免受傷。很多女孩子打扮得特別漂亮約男朋友出來,男朋友看不出她有什麼不同,女孩子就會感到受傷害。愛情很難計算,不是打麻將可以計算得很清楚,不是幾歲之前要做什麼,要賺多少錢這種。

  我幾天前在網上做專訪,有個網友說,人生有一些事情是註定的,我們為什麼還要努力去做?我說你如果不去努力,你怎麼知道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說人生註定什麼,如果你不去努力,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註定去做什麼,我很難說幾歲要做什麼,幾歲要結婚,有一些人可以達到,但是很難預知。

  靈感來自生活,愛情苦樂參半

  GRACE:從《麵包樹上的女人》到現在的《謝謝你離開我》,你有40多本小說和散文,你把這些寫作經歷分為幾個階段?每一個階段代表作是什麼?

  張小嫻:這個很難,寫書的過程是我成長的過程,或者是成熟的過程。《麵包樹上的女人》是我第一本小說,第一本小說可能沒有那麼好,但是我會投入比較多一點。後來寫了很多,一般都是一年一部小說,或者兩年一部小說。我的經歷和想法都是在變的,我也不想重複以前寫的.創作跟自己的人生一樣,一直在改變,我沒有創作的階段,也沒有想去分。就像畫家自己不會把自己分時期,但是後來評論的人會把他分不同的時期。

  GRACE:你的'書適合男人來讀嗎?

  張小嫻:沒有分男女的,很多男孩子告訴我,他看我的書。今天送過來很多書,有兩個酒店禮賓部的男孩子幫忙搬過來,其中一個告訴我說他是我的讀者。書沒有分別,書應該不分是男人看還是女人看,有些人說我的書是給女孩子看的,其實我有30%~40%讀者都是男孩子。

  男孩子也會看女性化的文字,每個人心裡面都有另外一個性別的感覺,就是比例不一樣。有些人寫的東西比較的女性化,他的風格和文風比較的女性,有些人寫得就比較男性化。每個人喜歡的不一樣,不一定女生的書男孩子就不喜歡看。有一些男生會買我的書來送給女朋友,他自己也會去看,他覺得看了之後可以瞭解女孩子。

  GRACE:作為一名高質高產的作家,你是如何保持持續高漲的創作思路的,換句話說,你的創作靈感來自哪裡?

  張小嫻:靈感都是來自生活,來自一個人對生活的感知。生活有許多個面向,看書、信仰、旅行、戀愛、朋友、玩樂。只要擁有一顆善感的心,到處都是靈感。   GRACE:你用文字寫出了愛情中各式各樣的悲歡與分合,那麼,在現實生活中,你是否還相信愛情的美好和永恆?

  張小嫻:愛情是苦樂參半吧?我無法回答你這世上有沒有永恆。我當然希望愛有永遠,所謂永遠,也就是有生之年。我可以愛一個人比他的生命長久,但是我不可能愛他比我的生命長久。

  愛情是酒,婚姻是水

  GRACE:在你看來,如何才能在生活中保持戀愛時的熱情呢?

  張小嫻:沒有人是完美的。愛情不是去愛一個完美的人,而是去接受他和我一樣,都不是完美的。學會珍惜和包容,不斷進步,不斷學習,多點發掘生活的樂趣,使自己成為一個有趣和有意思的人。我覺得這樣的人永遠都會使另一半歡喜,那就可以常常在戀愛中。

  GRACE:如果把愛情比作一種飲料,您認為是什麼?

  張小嫻:應該是酒,甜蜜的愛情有一點醉的感覺。有時候可以清醒,有時候可以買醉,人生不同的年紀喝的酒不一樣。十幾歲的時候可能喝雞尾酒;後來年紀大一點,喜歡喝紅酒、白酒、香檳;老一點的時候可能喜歡喝威士忌。這有一點像人生,不同的年紀和經歷之後,我們品味酒的心情有一點不同。

  GRACE:那麼婚姻呢?

  張小嫻:真的要用一個比喻的話,它有點像水,婚姻就像一杯很純淨的水;真正純淨的水應該有一種很甜的味道,水就像日常的生活,兩個人一起相處就是似水長流的,我希望婚姻是這樣,每天都可以喝水,但是不能每天都喝酒。

  GRACE:在您不同的年齡段對愛情的理解有變化嗎?

  張小嫻:在不同的年齡對愛情的理解和憧憬都是不一樣的。8歲我沒有想象愛情,12歲或者14歲的時候,跟我20歲時候想的完全不一樣,但我覺得在我人生裡面我不能沒有愛情。什麼年齡都可以有愛情,不一定只有年輕才可以有愛情。

  GRACE:如果太獨立的話會走向孤獨嗎?人應該享受孤獨,還是愛情可以讓人不那麼孤獨?

  張小嫻:獨立和孤獨不是一樣的東西,獨立的人不一定孤獨,孤獨的人不一定獨立。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屬於自己的,有自己的夢想去完成。一個人無論在工作還是在愛情上,都要想想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什麼,要完成自己怎樣的夢想。

  一個人孤獨的時候,他要明白應該怎麼過好自己一個人的生活。有時候你要過好一個人的生活,才可以過好兩個人的生活。有一些人不可以孤獨,不可以寂寞,所以他會覺得要依附一個人,隨便找一個人可以陪我就好了,但是這最後會變成痛苦的來源,不一定是女孩子,男孩子也一樣,都要去找自己的興趣,不然最後就沒有辦法自己過一個人的生活。我們不一定必須找一個人陪自己看電影,一個人可以去聽歌,或者看書,或者追求別的東西,很多事情都是可以一個人做的。

  GRACE:伍迪艾倫的電影《午夜巴黎》裡,主角是個作家,他們都認為自己生在一個不好的時代,都想穿越去自己喜歡的時代,女主角最後還留在了她喜歡的那個時代裡。如果真的可以回去?你最想回到哪個時代?

  張小嫻: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美好的時代。那個時代在哪裡?在往事裡?在回憶裡?還是在夢裡?每一個時代都有好和不好,一個人不如意的時候總想著美好的生活也許是在他方。我們一廂情願地覺得過去的時代美好些,只因為那個時代已經消逝了,我們也不曾活在那個時代。可我覺得當下的時代就很好,儘管千瘡百孔,畢竟我是活在這一刻。

  結語

  愛,從來就是一件千迴百轉的事。

  張小嫻對感情本質的透視與來自她筆下的經典愛情語句如同冬日暖陽溫暖了無數顆傷痕累累的心。她的溫柔、深情、知性浸透在其筆下的每一個字句。如她所言,總有一天,你會對著過去的傷痕微笑。你會感謝離開你的那個人,他配不上你的愛、你的好、你的痴心,他終究不是命定的那個人,幸好他不是。而有些心事,就是無法說與人聽,寧願讓它埋在心裡漸漸變成酒,自己乾一杯。那些匆忙歲月裡的感情,終成夢裡星河。如此,請舉酒乾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