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張九齡> 張九齡《感遇》詩的部分解讀

張九齡《感遇》詩的部分解讀

張九齡《感遇》詩的部分解讀

  張九齡有詩《感遇》12首,名列《唐詩三百首》第一首,和陳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並論,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聯,更是他高潔情操的寫照。下面是關於張九齡《感遇》詩的部分解讀。

  感遇十二首(其七)

  張九齡

  江南有丹橘, 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 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 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 迴圈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 此木豈無陰?

  讀著張九齡這首歌頌丹橘的詩,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頌》。屈原生於南國,橘樹也生於南國,他的那篇《橘頌》一開頭就說:“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其託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見。張九齡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謫居地荊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國的郢都),本來是著名的產橘區。他的這首詩一開頭就說:“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其託物喻志之意,尤其明顯。屈原的名句告訴我們:“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可見即使在南國,一到深秋,一般樹木也難免搖落,又哪能經得住嚴冬的摧殘?而丹橘呢,卻“經冬猶綠林”。一個“猶”字,充滿了讚頌之意。

  丹橘經冬猶綠,究竟是由於獨得地利呢?還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讚頌。所以詩人發問道:難道是由於“地氣暖”的緣故嗎?先以反詰語一“縱”,又以肯定語“自有歲寒心”一 “收”,跌宕生姿,富有波瀾。“歲寒心”,一般是講松柏的。《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張九齡特地要讚美丹橘和松柏一樣具有耐寒的.節操,是含有深意的。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 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 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 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九齡遭讒貶謫後所作的《感遇》詩十二首,樸素遒勁,寄慨遙深。此為第一首,詩以比興手法,抒發了詩人孤芳自賞,不求人知的情感。

  詩一開始,用整齊的偶句,突出了兩種高雅的植物──春蘭與秋桂。屈原《九歌禮魂》中,有“春蘭與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句。張九齡是廣東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換成了秋桂,師古而不泥古。蘭桂對舉,蘭舉其葉,桂舉其花,這是由於對偶句的關係,互文以見義,其實是各各兼包花葉,概指全株。蘭用葳蕤來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紛披的意思,“葳蕤”兩字點出蘭草迎春勃發,具有無限的生機。桂用皎潔來形容,桂葉深綠,桂花嫩黃,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潔淨的感覺。“皎潔”兩字,精煉簡要地點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徵。

  古體詩而只寫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張九齡在寥寥短章中,獅子搏兔,也用全力。詩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轉,七八句是合,結構嚴謹。而且做到了意盡詞盡,無一字落空。表現形式上,運用了比興手法,詞意和平溫雅,不激不昂,使讀者毫不覺得在詠物的背後,講著高雅的生活哲理。

  感遇十二首(其四)

  張九齡

  孤鴻海上來, 池潢不敢顧。

  側見雙翠鳥, 巢在三珠樹。

  矯矯珍木巔, 得無金丸懼?

  美服患人指, 高明逼神惡。

  今我遊冥冥, 弋者何所慕!

  這是一首寓言詩,大約是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執政後,詩人被貶為荊州刺史時所寫。詩中以孤鴻自喻,以雙翠鳥喻其政敵李林甫、牛仙客,說明一種哲理,同時也隱寓自己的身世之感。二年後詩人就去世了,這首詩該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詩一開始就將孤鴻與大海對比。滄海是這樣的大,鴻雁是這樣的小,這已經襯托出人在宇宙之間是何等的渺小了。何況這是一隻離群索處的孤雁,海愈見其大,雁愈見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單寥落。可見“孤鴻海上來”這五個字,並非平淡寫來,其中滲透了詩人的情感。第二句“池潢不敢顧”,突然一折,為下文開出局面。這隻孤鴻經歷過大海的驚濤駭浪,何至見到區區城牆外的護城河水,也不敢回顧一下呢?這裡是象徵詩人在人海中由於經歷風浪太多,而格外有所警惕,同時也反襯出下文的雙翠鳥,恍如燕巢幕上自以為安樂,而不知烈火就將焚燒到它們。

  【擴充套件】

  張九齡是哪個朝代的

  張九齡(673—740) , 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 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 廣東韶關) 人, 出身於官宦家庭, 曾祖張君政, 做過韶州別駕, 祖父張子虔, 曾任竇州錄事參軍, 父親張弘愈曾為索慮丞。青年時期的張九齡, 勤奮好學, 學識淵博, 能詩善文, 武則天神功元年( 697) 中進士, 授校書郎。

  景雲元年(710) 六月, 李隆基為太子, 舉天下文士, 親加策問。張九齡由於對策優秀, 升為左拾遺, 不久, 玄宗即位, 調任左補闕。由於才學出眾, 辦事沉穩公平, 其時吏部考試, 由張九齡和右拾遺趙冬曦( x ī ) 考其等第, 前後四次都做得公允無誤, 為人稱服。開元十年(722) 調任司眅員外郎。當時張說做宰相, 他與張九齡同姓, 對張九齡尤為器重, 張說欣賞他的文才, 常對人說: “ 後出時人之冠也。 ” 張九齡也視張說為知己, 兩人關係十分密切。開元十一年(723) 張九齡擢升為中書舍人。

  開元十三年(725), 玄宗到泰山封禪, 張說以宰相的職位自選定玄宗的隨同官員, 許多是中書、 門下二省官員, 封山禮畢, 皆加晉階, 張九齡提醒張說, 不要隨便晉官, 但張說沒有聽從張九齡的勸告, 結果晉官之舉動, 受到朝野內外所怨。

  第二年四月, 御史中丞宇文融彈劾宰相張說 “ 引術士占星, 徇私作弊。 ” 張九齡曾事先提醒過張說, 要他對宇文融加以防備, 但張說對張九齡提醒沒有放在心上, 結果張說被罷官閒賦, 張九齡由於和張關係密切, 亦受牽連, 先改任太常少卿, 後又出為冀州刺史。張九齡以老母在鄉, 冀州路途遙遠, 上書請准予換至江南。玄宗許之, 改為洪州都督, 繼而轉桂州都督, 兼嶺南道按察使。

  開元十八年(730), 張說去世, 玄宗想起他生前曾多次推薦張九齡為集賢院學士以備顧問的話, 因而, 召拜張九齡為秘書少監, 集賢院學士, 副知院事。適逢朝廷起草賜渤海國詔書, 無人勝任, 張九齡援筆立成, 不久轉工部侍郎, 知制誥, 後轉中書侍郎, 因母喪歸鄉里。

  開元二十一年(733), 唐玄宗又恢復張九齡的中書郎職務。並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做了宰相。第二年, 改任中書令。

  張九齡是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開國功勳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七歲知屬文,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始調校書郎。玄宗即位,遷右補闕。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 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母喪奪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賢相;舉止優雅,風度不凡。自張九齡去世後,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度 得如九齡否?”因此,一直為後世人所崇敬、仰慕。卒諡號“文獻 張九齡,名九齡,字子壽。九,在古漢語中可泛指多數,也與“久”通用;齡,年齡、年歲。 “九齡”的意思為“長命百歲”之意,體現了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望。這種願望也反映在其字“子壽”中,壽,長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