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張九齡> 關於張九齡的墓

張九齡的墓

關於張九齡的墓

  引導語:張九齡是唐代詩人,他的《望月懷遠》更是千古名作。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張九齡墓主要資訊,大家來了解一下吧!

  張九齡墓位於廣東省韶關市北郊羅源洞山麓。張九齡是唐玄宗開元年間丞相,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春,回鄉掃墓,因病逝世於其家中,享年63歲,被諡為“文獻公”。開元東南方二十九年葬。

  主要景點

  張九齡的墓為家庭式墓群,墓地前面是張文獻公祠,祠堂後山約120米處是張九齡及其妻盧氏、弟張九皋、九章的墓冢,是廣東省具有代表性的唐代大墓。張九齡墓為磚室結構,座北面南,平面呈“古”字形,分墓室、甬道、耳室三部分。墓室為主體建築,成四角攢尖式頂,長7.98米,寬4.8米,高5.35米,四壁及甬道均有侍女蟠桃園等壁畫,是廣東境內最早出土的、絕無僅有的唐代壁畫。墓前神道原有石座像分立於兩旁,今有唐嶺南節度使、著名書法家徐浩撰寫的《神道碑》和杜甫作詩的《故右僕射相國張九公齡詩碑》 。墓下有饗堂。今饗堂內還儲存著明清以來的碑刻。

  人物簡介

  張九齡,號曲江,韶關人,唐代詩人,開元年間的宰相,為官清廉,耿直敢言,後因得罪了晚年昏庸的唐玄宗而被貶,開元二十八年五月七日卒於曲江私第,葬於今韶關市武江區,享年六十三歲。安史之亂後,唐德宗派使臣來韶祭墓,下詔贈司徒。

  張九齡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自張九齡去世後,唐玄宗每宰相薦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因此,一直為後世人所崇敬。

  【知識擴充套件】

  望月懷遠

  唐代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鑑賞

  《望月懷遠》是一首月夜懷念遠人的詩,是作者在離鄉時,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而寫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鮑照的“明月照積雪”,謝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鴻海上來”等名句一樣,看起來平淡無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分點染的色彩,脫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這一句完全是景,點明題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時”,即由景入情,轉入“懷遠”。前乎此的有謝莊《月賦》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後乎此的`有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中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是寫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於各人以不同的表現方法,表現在不同的體裁中,謝莊是賦,蘇軾是詞,張九齡是詩,相體裁衣,各極其妙。這兩句把詩題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攝,卻又毫不費力,仍是張九齡作古詩時渾成自然的風格。

  從月出東鬥直到月落鳥啼,是一段很長的時間,詩中說是“竟夕”,亦即通宵。這通宵的月色對一般人來說,可以說是漠不相關的,而遠隔天涯的一對情人,因為對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覺得長夜漫漫,故而落出一個“怨”字。三四兩句,就以怨字為中心,以“情人” 與“相思”呼應,以“遙夜”與“竟夕”呼應,上承起首兩句,一氣呵成。這兩句採用流水對,自然流暢,具有古詩氣韻。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許是怪屋裡燭光太耀眼,於是滅燭,披衣步出門庭,光線還是那麼明亮。這天涯共對的一輪明月竟是這樣撩人心緒,使人見到它那姣好圓滿的光華,更難以入睡。夜已深了,氣候更涼一些了,露水也沾溼了身上的衣裳。這裡的“滋”字不僅是潤溼,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寫盡了 “遙夜”、“竟夕”的精神。“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兩句細巧地寫出了深夜對月不眠的實情實景。

  相思不眠之際,沒有什麼可以相贈,只有滿手的月光。詩人說:“這月光飽含我滿腔的心意,可是又怎麼贈送給你呢?還是睡罷!睡了也許能在夢中與你歡聚。”“不堪”兩句,構思奇妙,意境幽清,沒有深摯情感和切身體會,恐怕是寫不出來的。這裡詩人暗用晉陸機“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兩句詩意,翻古為新,悠悠托出不盡情思。詩至此戛然而止,只覺餘韻嫋嫋,令人回味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