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張九齡> 張九齡感遇的意思

張九齡感遇的意思

張九齡感遇的意思

  九齡詩歌語言生動、比喻貼切,毫無矯揉造作、雕琢晦澀之病。張九齡的詩能發人深思,給人以很大的啟迪。古詩如下

  感遇

  作者:張九齡 年代:唐

  蘭葉春葳蕤,桂花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註解】

  1、葳蕤:枝葉茂盛而紛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韻譯】

  澤蘭逢春茂盛芳馨,

  桂花遇秋皎潔清新。

  蘭桂欣欣生機勃發,

  春秋自成佳節良辰。

  誰能領悟山中隱士,

  聞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為天性,

  何求美人採擷揚名。

  【評析】

  此詩系張九齡遭讒貶謫後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詩借物起興,自比蘭桂,抒發詩人孤芳自賞,氣節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詩一開始用整齊的偶句,以春蘭秋桂對舉,點出無限生機和清雅高潔之特徵。

  三、四句,寫蘭桂充滿活力卻榮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質。上半首寫蘭桂,不寫人。

  五、六句以“誰知”急轉引出與蘭桂同調的山中隱者來。末兩句點出無心與物相競的情懷。

  全詩一面表達了恬淡從容超脫的襟懷,另一面憂讒懼禍的心情也隱然可見。詩以草木照應,旨詣深刻,於詠物背後,寄寓著生活哲理。

  感遇十二首(其七)

  張九齡

  江南有丹橘, 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 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 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 迴圈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 此木豈無陰?

  【註釋】

  詩人寫這首詩的時候正值李林甫得勢,正直之臣備受排擠。

  伊:語助詞。歲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薦:進奉意。

  樹:種植意。

  【翻譯】

  江南丹桔葉茂枝繁,經冬不凋四季常青。豈止南國地氣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薦之嘉賓必受稱讚,山重水阻如何進獻?命運遭遇往往不一,因果迴圈奧秘難尋。只說桃李有果有林,難道丹桔就不成陰?

  【賞析】

  本詩託物言志,詩人借讚頌丹橘,經冬猶綠,是因為有耐寒的本性來比喻自己堅貞不屈的情操。而丹橘由於路途阻隔無法介紹給嘉賓的命運,也映襯了詩人遭排擠的境遇。無可奈何的,詩人只得把這一切歸結於命運,以反詰句收束全詩,指責人們只顧種桃李,而不重視丹橘的行為,進一步抒發了詩人的.憤怨。

  《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二首也依然是託物言志詩,借歌頌丹橘表達詩人遭受排擠的憤懣心情和堅貞不屈的節操。看到本詩,人們很容易想起屈原的《橘頌》。本詩開篇便說“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其託物言志之意非常明顯。在南國,深秋時多數樹木的葉片都會枯黃凋零,更別說能經受寒冬的摧殘。可是,丹橘卻能“經冬猶綠林”。句中一個“猶”字,飽含著詩人的讚美之情。那麼,丹橘經冬猶綠,到底是因為獨特的地理優勢,還是本性使然呢?若是地理優勢造成,也就不值得讚歎了。因此詩人先用反問句“豈伊地氣暖”一“縱”,又用肯定句“自有歲寒心”一“收”,令詩情跌宕起伏,獨具韻味。在古代詩文中,“歲寒心”多指松柏。詩人在此讚頌丹橘與松柏一樣具有忍受嚴寒的節操,是別有一番深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