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張愛玲> 點張記《張愛玲傳》讀後感

點張記《張愛玲傳》讀後感

點張記《張愛玲傳》讀後感

  一生只愛一個人,而且一愛就是一生。在現代社會,張愛玲對待愛情的態度很使人懷念。下文是有關《張愛玲傳》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點張記《張愛玲傳》讀後感篇1:

  前些時候,在語文課上老師給我們講解了張愛玲的《天才夢》,我發現她是一位很獨特的作家。之後,我去圖書館借了一本《張愛玲傳》,想了解一下張愛玲。我看完《張愛玲傳》,知道了一些她的生活背景。張愛玲,本名張瑛,河北豐潤人,生於上海。她的祖父張佩綸是清末清流派名臣,有這顯赫的家庭背景。而她的童年並不快樂。她的父母離婚之後,父親一度揚言要殺死她,而她逃出父親的家去母親那裡,母親不久去了英國,她本來考上了倫敦大學,卻因為趕上了太平洋戰爭,只得去讀香港大學,要畢業了,香港又淪陷,只得回到上海。

  她與胡蘭成的婚姻也是一個大的不幸,最後只得遠走他鄉。1939年,年僅18歲得張愛玲《西風》月刊上發表第一篇作品《天才夢》。因此在文壇上嶄露頭角。她的代表做有小說集《傳奇》,散文集《流言》,長篇小說《秧歌》《赤地之戀》。也許是因為她性格中的矛盾,她的作品既有古典的韻味,又具有現實的氣息。她是一個善於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貴族小姐,卻驕傲的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憐人,時時洞見芸芸眾生:“可笑”背後的“可憐”,但實際生活卻縣得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自己無論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獨標孤高:她在文章裡同讀者拉家常,但卻始終保持著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她在40年代的上海大紅大紫,然而幾十年後,她在美國又深居簡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以至有人說:“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並且在喧鬧與極度中孤寂。”

  張愛玲的作品在香港很受歡迎,用現在的流行語說,她有許多的粉絲。但因其涉及對大陸社會狀態描寫而被視為反動作品。直到二十世紀後期,她的作品才在大陸得到了流傳和熱愛。她現在仍是讀者心中最有感染力的現代作家之一。可以說張愛玲是一個傳奇。在過去的日子裡她引起了三輪熱潮,一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港臺文化初入內地,張愛玲和沈從文一起被發現的“出土文物”;二、1995年她在美國去世,文壇開始回顧和討論她的作品和人生,她的書熱賣;三、21世紀初,張愛玲以小資鼻祖的身份再次成為熱門詞彙。在張愛玲的散文中,我最喜歡的是《天才夢》。她使我大吃一驚,18歲的人,盡寫出如此滄桑,如此悲涼的內容。大多是因為她生活的環境吧!因為有顯赫的家庭,她什麼家務都不用做而在她離家出走,和母親生活在一起時,她發現她有太多的東西不會。她是一個天才,但她在生活上卻是低能者。她三歲能背唐詩,七歲寫一部小說,但18歲得她卻無法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問題。

  在這篇散文中我最為喜歡的一句話是“生活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張愛玲是一個蘭心惠質,感覺敏銳,心理細膩的人,所以,她認識到了更加美麗的生命,把生命比作華美的袍,但同時有因為他敏銳的感覺,使得她是以個孤獨的人,不善於交際,也使她認識到世界的醜陋和生活的艱辛。所以熱愛生命就要正確和經歷那些艱辛和苦惱。在讀她寫的內容時,心中不由得有些傷感,不由得想到了她的一生。只有她哪樣的人,才可以細膩而又傷感的文字。也許在當今作家輩出的日子裡大家都已不在怎麼關心張愛玲,但她的作品,她的靈魂永遠流傳下來,影響著那麼一些人,那麼一些事。希望大家有時間也閱讀一些張愛玲的作品,定有所感悟、認知。

  點張記《張愛玲傳》讀後感篇2:

  張愛玲這位作家的內心世界和常人太不一樣了,顯赫家世她有,寫作奇才她有,亂世情緣她有,但在這背後卻是很多人意想不到的父母離異,遭父虐待出走,香港大學求學,深愛著的丈夫背叛,出走大陸到香港,最後美國定居的人生經歷。她追尋單純的愛情,可以完全不顧世俗,胡蘭成有家有室,但她愛也就全然不顧世俗的眼光了,投入的徹底,卻也因為受到背叛決絕的徹底。這樣的女性生在20世紀40年代的上海只能說是那個年代的產物,有這樣的經歷、背景、無所畏懼的性格造就了這樣一位讓人感慨其人生、讚歎其才情的女性。

  胭脂紅,美人淚。曠世奇才,才藝傾天下。生花妙筆真性情,臨水自憐,誰解其中意?

  情已了,淚難收。夢迴千里,惆悵還依舊。多情女子空牽掛,輕嘆紅塵,誤落凡世花。

  上個世紀的舊上海,撩撥起一段段往事,拂去了歲月的塵埃,翻閱那一段泛黃的歷史,一個身影伴著熠熠的光芒漸漸清晰,帶著些歷盡滄桑的落寞,帶著些照花自憐的孤傲,穿過那一片搖曳的,絢麗的旗袍,經過那一段動盪時局下的流光溢彩,跨越了歲月的間隔,徐徐走出。張愛玲,一個擁有著曠世之才的奇女子,一個擁有過銘心之戀的痴女子,一個歷經磨難而又隱退於現實之中的不平凡的女子,一朵誤謫凡塵的花。

  舊上海的洋房裡,華麗的裝飾蒙上了陳舊的色彩,像是歲月雕刻過的痕跡,出生在這樣一個落魄的家族,她沒有趕上這個家族的熱鬧,她來的太晚了,家族的顯赫繁華已成為過去,她只看到一個灰暗的,巨大而又虛浮的王朝的背影,帶著沒落貴族的陳腐味。父母激烈的爭吵,經濟的壓力,母親遠赴法國的離去,父親不由分說的打罵,繼母刻薄狠毒的惡言惡語,使她過早的體會到了心靈的創痛,積累了最初的人生悲劇意識,也正是這些經歷使她在日後的作品中,以"入世挑剔者"的眼光無情剖析著人情世事的陰暗醜惡。

  才華橫溢,這是張愛玲不幸中的萬幸。家族的沒落,動盪社會的沉落,沒能摧毀她的前程,卻成就了一個奇才的誕生,圓了一個亂世天才之夢。

  點張記《張愛玲傳》讀後感篇3:

  空穴才會來風,餘斌先生的這部《張愛玲傳》在同類書中被公認為是最好的一部,而且一版再版,自有其獨到之處。比起市面上相當多的以“傳奇”為賣相的張愛玲傳,這本看著實在令人很過癮。讓一心圖利的人作張愛玲傳記而不打“傳奇”牌幾乎是不可能的,他們很多沒讀過幾本張愛玲的作品,即便讀了也沒有尋根究底地深思,就發揮著膚淺的浪漫幻想,臆造出一個“曠世才女”的曖昧“傳奇”。

  其實張愛玲畢生都在捕捉“通常的人生的迴響”。本身作者很知道這一點。

  作者在《後記一》中寫到,1984年讀研二,他開始在舊報閱覽室的古墓清涼中翻看印在灰撲撲老黃頁上的張愛玲作品。那時候大陸還沒有張愛玲的作品集出版,作者自己到故紙堆裡翻找著來讀,另有一番生鮮的刺激。想必作者當時也“驚豔”了吧。機緣吧,作者的研究生畢業論文是《論<傳奇>》。作者自謙由於迷戀所謂“專著的規模”,“拖泥帶水寫了十幾萬字”。這就是這本書的雛形了。由此算來,作者是領銜了中國大陸的張愛玲研究了。

  讀了這本書,首先得出的結論是作者很懂張愛玲。晚年隱居的張愛玲給人留下的最後印象是一個孤僻固執的怪老太婆,往回追溯,張愛玲一支筆闖美國的受挫,兩次婚姻的犧牲付出,漂泊香港日本的艱辛,在新中國大陸感到的壓抑……她不是一個一直生活在光鮮光亮之中的“傳奇”。誠然她寫作上具有異乎尋常的才華,可這不僅僅是天才的稟賦使然,更多因為她是一個有著強烈“世俗進取心”、萬分勤奮的寫作者。當年繁華上海灘上的聲名鵲起、奇裝炫人,也並不是她生命的常態,彷彿那短暫兩三年“一撒手”的恣肆歡愉提前消耗了她畢生的幸福……無論如何,以我看來她是一個尋通常生活而不得的人。況且,現世安穩一直是她念念不忘的心願。茫茫人海,她只是一個女子,生逢漫漫亂世,內秀外拙,不太會保護自己的女子。作者沒有隔著撩人的紗幕敘述一個不太靠譜的傳奇式的傳主,而是深入人心,深入人間煙火寫出傳主每個人生階段令人信服的心理狀況,將傳主生活和寫作的關係論述得條分縷析,平實客觀,合情合理。

  作者真真是知文論人,對傳主的作品每每見解獨到,點評精當。對不見容主流的《秧歌》《赤地之戀》也能客觀大膽地分析其好處,準確判斷這些作品在傳主創作轉型階段的意義和成就。對傳主晚年的紅樓夢研究、海上花譯註和對中國傳統小說藝術的繼承與發揚等也都敘述得十分到位,這部分應該是要花些工夫的,非得咀透中國傳統通俗小說寫實白描等精髓不可。學者的嚴謹專業。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立了一家之言。令人佩服的一點是此書寫在張愛玲晚期一批作品發表出土之前,但是作者對其從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就開始的寫作風格轉型卻分析得仍然適用,可見把握之準確。對現下張愛玲晚期風格研究仍有資鑑意義。由此我也想到夏志清在他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中表示,迅雨(傅雷)1944年寫的《論張愛玲的小說》誤批了張愛玲的轉型之作《連環套》。此說可信。

  本書文筆也十分有美感,時時被吸引住回讀。甚至有讀者說讀來仿若張愛玲的筆觸。可能是一種“耳濡目染”的薰陶吧。

  總之,百聞不如一讀。

  最後作者附文糾正,前文說錯了張愛玲自畫像的出處。只是書中也把張愛玲的出生年份搞錯了,不知道為什麼沒更正。這樣的好書,這樣的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