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再別康橋》教案範文錦集九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學習詩人用評議的彩筆向讀者展現了康橋秀麗的風光,創造空靈、飄逸意境的寫法; ⑵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2、情感與價值:
激發學生對詩歌的興趣,陶冶學生的性情,接受美的薰陶。
3、過程與方法:
朗誦,讓學生透過朗誦深入理解作者當時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怎樣理解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2、怎樣理解全詩的“畫面美”?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者及時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詩作,神秘、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
(二)、吟誦詩作。
1.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師生明確: 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著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2.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教師可播放藍天浮雲、岸邊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錄影或幻燈,伴以輕柔的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樂曲,以感受個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營造的別具一格的意境。
(三)、瞭解詩中內容大意。
1、徐志摩的這首詩,在送別的物件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物件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教師板書:離別的物件特別) 繼續啟發:大家看過柳永《雨霖鈴》這首詞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種離別的氣氛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沉重)就是詞中所說的“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如柳宗元有《別舍弟宗一》:“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都是兩眼淚汪汪的離情別緒,但徐志摩的這首詩呢?大家讀了有沒有這種沉重之感?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板書:營造的氣氛輕鬆)
2、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呢? 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這些物象給我們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的是一種清新之感。“詩人擇用一個適當的意象可以喚起全宇宙的形形色色來”。(朱光潛)(板書:意象的選擇新穎) 第1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
第二課時
(一)、接下去二、三、四節,直接描寫了康橋的迷人景色,表現了詩人對康橋的具體感受和留戀。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河畔的金柳”,像夕陽中的新娘,對康橋的愛何等濃烈,又何等溫柔。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在康河的柔波里”,詩人“甘心做一條水草”,對康橋的依戀何等強烈,又何等纏綿。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輝映,康河更加美麗;而美夢“揉碎在浮藻間”,又散發出一縷淡淡的哀傷,大約是回國幾年所見所聞粉碎了他初別康橋時的理想,現在再返康橋,重新尋夢來了。(“夢”給人的感覺一般是輕盈的、飄渺的,然而詩人的康橋之夢居然下了“沉澱”一詞,可見詩人對康橋記憶之深重。)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裡”放聲高歌。於是詩人緬懷起昔日暢遊康河的情景:“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星輝”,在星空中“放歌”,是回憶,也是憧憬,詩人不能自已,感情達到了沸點……然而畢竟是夢,星輝終究不能長存於天際,離別是註定了的。(從上節的尋夢,回到離別的現實中,一個但字表現出心緒的轉折與起伏,在緩緩的總體情調中又造成一種變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顧的首段和尾段之間暗用頂真手法,使之詩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 第6節,現實使詩人的歌聲降下了調子,只能吹起笙簫。
第2節至第6節,描寫詩人在康河裡泛舟尋夢。
第7節,跟開頭呼應。四、詩歌中的情景交融,意境美: 詩人是以康橋的自然景緻為抒情物件的,詩中寫盡了康橋的秀美,寫透了詩人與康橋難捨難分的依依之請。在康橋的夕陽中、榆蔭下、青草更青處,在康河的波光裡、浮藻間,到處飄灑著詩人的情,到處沉澱著詩人的夢。但康橋並不只是抒情客體,在詩中,在詩人心中,康橋的山山水水已經成為一種化身,一種象徵,詩人的情和意都已融化在康橋的山光水色之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康橋的一草一木都顯現著詩人的性靈。康橋自然景物的人情化,詩人主觀感受的自然化,貼切柔合得就象飄動在康河柔波里的那條水草一樣,已經分不出哪兒是自然景物,哪兒是人情人性了。
(二)本詩富有繪畫美、音樂美、語言美。
(三)、補充: 胡適曾言:“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裡,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麼詩人在康河邊的徘徊,不正是這種追尋的一個縮影嗎? 詩人的本領就在見出常人之所不能見,讀詩的用處也就在隨著詩人所指點的方向,見出我們所不能見;這就是說,覺到我們所素認為平凡的實在新鮮有趣。······它在使人到處都可以覺到人生世相新鮮有趣,到處可以吸收維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詩是培養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賞詩的人們不但對於其他種類文學可有真確的瞭解而且也決不會覺到人生是乾枯的。 沒有花的地方是荒原,是沙漠。人間不能沒有詩,詩歌是人的“生命的花朵。”讓我們因為愛詩而更加地熱愛生活,因為愛詩而更深地審視世界,因為愛詩而更好地規範自己。“讓我們作詩的知己吧!讓無數珍貴的生命的花朵,帶著靈魂的閃光、思想的色澤、感情的汁液,融入我們的生命,使我們的精神世界永不成為沙漠和荒原吧!”
四、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繪畫美 音樂美 語言美
抒寫以對母校深深地依戀之
教學後記:
《再別康橋》知識點積累
1、開頭結尾連續使用輕輕、悄悄的作用?【1、反覆修辭,增加了詩歌輕盈、飄逸、灑脫的節奏2、營造了一種寧靜、和諧的氛圍3、反映了詩人對康橋的喜歡,眷戀以及離開時的惆悵4、隻身而來,隻身而去,並不打擾誰,雖為灑脫,內心不捨,無奈惆悵。】
2、“西天的雲彩”。【康橋的化身。人文與自然景色的融合,生活理想的結合體。】
3、為什麼柳樹是金色的?【河畔的柳樹沾染了夕陽的顏色。】
4、如何理解“新娘”?【比喻、擬人。狀柳枝的婀娜,鮮明動人,美麗而甜蜜,從而有力的抒發了詩人內心的喜悅和眷戀,對母校的難分難捨(在心頭盪漾)。】
5、青荇為什麼是油油的?招搖可以改成“搖動”麼?【1、寫出了青荇的鮮活、明亮,具有生命力2、不可以,擬人修辭,寫出了青荇有情有意,作者賦予青荇人的情感、生命,把植物寫得情意綿綿,活靈活現。3、青荇似乎在向詩人招手致意,體現了一種難分難捨,依依惜別的深情。】
6、為什麼我甘願做一條水草?【可以永遠和康河相依相偎,永不分離,表達詩人對康河的永久眷戀之情。】 7、“天上虹和彩虹”象徵什麼?為什麼天上虹被揉碎?【1、象徵詩人的理想,美麗卻易碎,美好的事物往往不長久2、暗示詩人的夢想破滅,彩虹又把無形的夢想具體化了。】
8、為什麼而想放歌?為什麼“向青草更青處漫溯”?【1、為了追尋他人生的夢想;為美麗的母校而放歌2、載著星輝去追尋人生夢想。】
9、為什麼又不能放歌?【1、即將離別康橋,幻夢迴到了現實;2、尋到的不是理想,是哀愁、沉默。】
10、詩歌情感線索。【惆悵=眷戀=放歌=哀愁=沉默=離別】【入夢=尋夢=夢破】
11、“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悄悄:離開時的心情,無形;笙簫:奏出哀怨的樂音,把離愁具體化,形象化。】
12、“不帶走一片雲彩”。【不帶走康橋的一草一木。帶走的是詩人在康橋的美好回憶。】
13、為什麼詩人只選擇了“金柳、青荇、青草、星輝、清泉”等物象入詩?這與詩人表現的情感有什麼聯絡?【1、康橋是詩人的精神歸宿地,他所留戀與告別的是康橋的人文景觀和與之融合在一起的自然景觀;2、這些物象表現了詩人內心的沉靜、依戀、眷顧。】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語 (1-2分)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解釋:康橋=劍橋=Gambriage)
然後問學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學生會說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對徐志摩的介紹。
二、 徐志摩個人資料(課件介紹)(5分)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範朗誦。
三、 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生讀,再用範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 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10分)
五、 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說出這是為什麼——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裡“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透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書……)
六、 課後小結(1分)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謝榛《四溟詩話》)
七、 課後作業 (1分)
1、 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2、 選學徐的其它詩歌。
八、 結束語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無需驚訝,更無需歡喜
轉瞬間我便消失了蹤影
我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這相互交匯時的光亮
板書設計 :
再別康橋
徐志摩
雲彩 ……
金柳 ……
青荇 ……
潭水 …… 依戀之情
長篙 ……
星輝 ……
…… ……
(客觀物象) + (主觀情意)= 意象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3、學會朗讀
教學重點:
1、詩人情感的把握;
2、學會朗讀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比較法,自我感悟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 導語:
自古寫離別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如: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物件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物件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也是徐志摩這首詩的亮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 朗誦《再別康橋》:
1.先叫一名學生朗讀,點出生字生詞: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長蒿(gāo) 漫溯(sù)
笙簫(xiāo)載①zǎi一年半載②zài載歌載舞裝載登載 斑斕(瀾、闌)
2.老師配樂朗讀
3.學生自由讀
4.全班齊讀
三 介紹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雲遊集》等。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 教師分章節賞析詩歌。
方式:學生自己找出最喜歡的一句或一節詩歌,賞析,老師點撥並進行朗讀指導。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徐志摩生平、創作及新詩有關知識;
過程與方法:分析本詩意象之美和所體現的新律詩的“三美”主張;
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徐志摩在詩中表現的特別的思想感情和心緒感受;
教學重點: 分析品味本詩所體現的“三美”藝術主張和意象之美。
教學難點:理解徐志摩在詩中表現的特別的思想感情和心緒感受。
教學方法:三疑三探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新課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豪邁,也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更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於離別的理解,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板書:再別康橋)
二、作家作品
1、閱讀註釋
①回答問題:由康橋你想到了什麼?[解釋]:康橋=劍橋,想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於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說,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
三、指導朗讀
1、學生自由朗讀(2分鐘)
2、指名朗讀
3、欣賞配樂詩朗誦
4、體會、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感情,那麼這種感情是濃還是淡呢?(濃)(板書:依依惜別的深情)
②全詩的高潮在第幾節?(第五節)因此全詩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節(整齊)
④節奏:每節押韻、節節換韻
⑤語氣:舒緩、輕柔、低沉(悄悄、輕輕、沉默)
5、學生默讀、體會感情(2分鐘)
6、指名朗讀,注意感情與節奏
四、設疑自探
1.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2、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麼作用?
3、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於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麼印象?
五、解疑合探
學生反覆誦讀品味,教師點撥:
1、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2、A、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裡”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裡,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B、第一節:借代
第二節:暗喻
第三節:擬人
第四節:移就、誇張
第五節:照應開頭
第六節:暗喻
第七節:擬人、移情
第八節:重疊復唱
3、(美麗),可以說是風光如畫。
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著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六、質疑再探
與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較本詩的藝術特色?明確:特點: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別離的詩,告別的是人,而此詩不是,告別的是康橋,作別的是西天的雲彩。
②一般別離的詩,告別時會有千言萬語的囑託與叮嚀,或牽手頓足,或肝腸寸斷;而此詩卻從“輕輕、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個只著色不摹聲的寂靜環境,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③獨具特色的意象選取。沒有告別送行的人,以及車水馬龍,有的只是雲彩,金柳,青荇,星輝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種清新感。
七、運用拓展。
分析徐志摩詩《偶然》。其詩如下: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毋須歡喜, 轉瞬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是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八、課堂小結
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康橋如畫的美景,景中又蘊涵了詩人濃濃的深情,情於與景的交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意象的選取也值得我們學習。鑑賞這樣的詩歌精品,朗讀與理解互相促進,我們便彷彿步入藝術殿堂與作者做心與心的交流這難道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九、佈置作業 背誦本詩
板書設計:
1、揮手作別雲彩圖2、河畔金柳倒影圖
3、青草水底招搖圖4、榆陰浮藻清潭圖
5、撐篙漫溯尋夢圖6、黃昏夏蟲沉默圖
7、招手惜別雲彩圖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一、請同學們認真讀一遍,並談一談初步印象。
學生對詩歌的原始閱讀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學的起點和依據。在這個環節中介紹作者:(略)
二、詩歌可以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再別康橋》屬於哪一種呢?
抒情詩。這個問題很簡單,但很重要。它是一個“切入點”。閱讀教學非常那個重要的一點就是尋找恰當的“切入點”,也有人叫做“匯入”,但我以為二者有區別。“切入點”是對課文而言的,是為了把學生引入課文情景而尋找的突破口,屬於閱讀教學內部的有機組成部分;“匯入”是對課堂而言,是為了把學生從課前的無序狀態引入課內的有序狀態而設計的教學環節,屬於閱讀教學外部組成部分。提出“再別康橋屬於哪一種呢?”這個問題,目的在於引出下面的核心問題。
三、既然是抒情詩,那麼它是怎樣抒情的呢?
這是一個核心問題,關係到本課的'教學目標——詩歌意象的問題。高一的學生可能不會順利的回答出“透過意象來抒發感情”,這不要緊。教師引導學生讀詩歌的第二小節,抓住“金柳”這個詞,讓學生充分品味。“金柳”是這一小節表現的物件,作者為何如此表現它?我們來推測一下,是不是“ 金柳”包含了什麼東西在裡面?是的。作者寫“金柳”是“新娘”。作為同學們,可能感覺到奇怪,由“金柳”怎麼會想到“新娘”呢?是不是與作者的生活有關係?會不會與作者的感情有關係?有可能。誰能說說作者與劍橋大學有什麼關係?簡要介紹作者的生活歷史。由此學生明白了,原來由“金柳”聯想到“新娘”是有原因的。不僅這個如此,其他很多作品,作者寫什麼,怎麼寫都可能與作者本身的生活經歷和情感經歷有關係。下面可以總結一下什麼是“意象”了:意象就是作者寫入作品的包含了作者感情因素的形象。理解“意象”必然伴隨著聯想與想象。只有透過聯想和想象,讀者才能進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接下來,作者寫道“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豔影”是什麼?要想——美麗的影子;“盪漾”是什麼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縈繞在心頭,揮之不去,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所為聯想,就適合自己的生活結合起來,比如——同學們“盪漾”過嗎?如果你盪漾過,你才能更深刻的感覺到作者用詞之妙。哪位同學盪漾過?不妨說說。好了,下面請一位同學完整的朗誦這一小節。
四、進入第三小節作者的感情有沒有變化?如果有變化,是加強了,還是減弱了呢?
這個問題更深入了,引導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深入理解詩歌,進入到作者精神世界,進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靈活及時地把握學生的感覺,相機引導在此非常重要。先朗讀,後回答。作者的感情有變化,是進一步了,感情更強烈了,從“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可以看出這種變化。“青荇”“招搖”,整天與金柳相伴,早夕相處,你低頭看著我,我仰頭看著你,說著別人永遠聽不懂的話,訴說彼此之間的心曲。“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水草這一節著意表現“意象”。是在“柔波”裡呀!在徐志摩的詩歌作品中,經常使用“柔波”一詞,我想是有其特殊含義的,同學們讀“柔波”能引起你怎樣的聯想和想象?請同學們說一說,就像孩子在媽媽溫暖的懷抱,就像戀人含情脈脈的秋波,就像老是甜美的微笑……多美呀,真的是“甘心”呀,不用歎號不行呀!感情進一步發展了,更加強烈了。同學們感受到這種強烈的變化了麼?感受到了,那就好,請同學們來讀一讀。“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一定要大聲讀麼?使勁喊,行麼?不行。怎麼辦?“使勁輕讀”?好,使上勁,換得輕輕地讀。
五、請一位同學朗讀第四小節
讀得不錯。不過老師有一個問題:“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老是覺得寫得不好。怎麼不是清泉呢?“那榆陰下的一潭”明明是寫清泉嘛,怎麼成了彩虹呢?作者寫錯了。是不是?這個地方很多老師容易疏忽,這麼一問,就問出趣味來了。彩虹,象徵美好的事物,代表了作者的夢。“揉碎在浮躁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噢,明白了,原來彩虹就是作者的夢呀!這個美好的夢怎麼了?“揉碎”了,“沉澱”了,就是說,這個夢沒有變成現實。正是因為沒有變成現實,所以才在人的心中深埋多年,不能忘懷,時不時地“盪漾”一下。讀這樣的句子,體會到了作者的什麼?似乎有一些傷感。這種寫法,我們叫做“移情”。景隨情遷,以情入景,以我觀物,則物皆我之所色。古人有這種句子:“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出自蘇軾《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詩人唯恐讀者把那一泉清泉只是當做普通的泉水,看不出它的特殊之處,所以才用這樣的寫法來提醒讀者。在詩人眼裡,這的確不是一般的泉水,那裡有作者的“夢”。作者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來到英國,來到劍橋。在這裡,作者遇到了自己詩歌創作的啟蒙者,同時也是自己最傾心追慕的女子林微音,並從此走上了詩歌創作的道路。他說:“我的眼睛是劍橋叫我睜開的,劍橋是我的心靈泉源,是我精神的依戀之鄉。”所以,在別人眼裡的清泉,在詩人眼裡就是彩虹,就是夢。
六、一提到夢,人們常常回憶起往昔的生活,特別是那些銘刻心頭的往事。
詩人也是這樣,提到“夢”,他就好像回到了那個美好的時刻,讓他難以自持。於是他就去尋找那昔日的夢。昔日的夢究竟是怎樣的美好呢?作者告訴我們了麼?
“撐一直長篙”。你知道什麼是長篙麼?噢,在《社戲》裡學過,多美好呀!你們撐過船麼?撐過,感覺如何?美極了。我們想象一下:長長的船篙,輕輕地波動著水面。船上只有兩個人,劃呀劃呀,往遠處劃,為什麼?那兒人少呀。來到幽靜的地方,心裡高興,那就唱吧:放開喉嚨,盡情歌唱。你看,天上的星星閃閃發光,好像在想我們眨眼睛。美不美?太美了。詩人高興得放聲歌唱,他醉了——詩歌到這裡可以說達到了高潮。聯絡上一節,我們可以說,這裡所寫的就是作者那個美好的“夢”。盪漾在作者心頭的也就是這夢中的情和景。那麼,這一小節如何朗讀?請同學們展示一下。誰有過“放歌”的經歷,那是多麼美好的時刻!讓同學們展開想象:可以張開雙臂,仰起頭,沉浸在遐想中……“放歌”二字的讀法也可以變成“放——歌——”
七、詩人沉浸在裡面,沒有醒來。對嗎?
不對。詩人很快就醒來了。“但我不能放歌”。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一種什麼滋味?遺憾。既然不能放歌,只好怎麼辦?“悄悄”地離開。“悄悄”就是我的“笙簫”,憋在心裡,此時無聲勝有聲。夏蟲瞭解我的心,也不叫了。我“沉默”,整個康橋都“沉默”。我的那份感情呀,還是藏在心底吧,就讓我一個人知道。從詩歌情感的發展脈絡看,這就是從高潮一下子滑落下來,形成了一個大的波折。那麼,朗讀的時候也要有所體現
八、為了突出“沉默”的特點,作者在開頭和結尾兩個小節中都寫到了。怎麼寫的?
開頭寫的是“輕輕的我走了”,結尾寫的道“悄悄的我走了”。一片寂靜。作者就這樣走了,我們彷彿看到一個輕手輕腳走來,又輕手輕腳離開的身影。在他的內心深處,藏著無限的留戀。
九、最後,請同學們把課文完整地朗讀一遍。
十、拓展。
徐志摩是中國現在詩歌史上的重要代表。以他為代表的“新月派”詩歌,為中國新詩的發展建立了功勞。他贊同聞一多先生的“三美”詩歌理論,認為詩歌要有韻律美、繪畫美和建築美。他的詩集有《志摩的詩》《冷翡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他的詩廣為流傳,人們張口就可以朗誦,據說,1928年11月,也就是作者再別康橋後,就去了印度,拜見了他朝思暮想的大文豪泰戈爾。泰戈爾當眾朗誦了徐志摩的《沙揚娜拉》“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裡有著甜蜜的憂愁。”寫的多好啊!同學們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找徐志摩的詩選來讀一讀。
【教學總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經過一週多的反覆演練,加上同組老師的耐心指導,自己又詳細地設計過渡語,覺得萬無一失,做到了盡善盡美,但是講完研究課後,我感慨良多,收穫頗豐。
一、自我反思
在各種體裁作品的語文教學中,詩歌是相當有難度的,是一塊硬骨頭,十分難啃。我本著挑戰自我的想法,依然選擇了《再別康橋》這篇文質兼美的現代詩歌。
首先要確定學習目標,這是一節課的終極目標,也是貫穿課堂的一條理念。誦讀是學習詩歌最好的方式,而讀出情感,讀出意蘊,讀出自己,就是更大的挑戰了。因此,品味詩歌語言,進行誦讀訓練就理所當然地成為首要目標。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課堂應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思路,特別是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不是機械死板的教條,去禁錮學生鮮活的思想。解剖詩歌,要在找出意象及其特點的前提下,描繪所營造的意境,從而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據於此,我就把“指出詩歌意象,描繪美妙的意境”以及“理解詩歌中所表達的難捨難分的無奈和感傷”作為學習目標。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之中,給予學生分析詩歌方法的引領和指導。
情境匯入是一種對學生春風化雨的薰陶和感染。於是我播放著優美的小提琴《月亮河》,再投出康橋的圖片,很自然地將學生引入康橋的美妙意境。接著,我聲情並茂的範讀詩歌,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情感變化。徐志摩進行自我反思的時候說過一句話,他說:“我這一生的周折,大都尋得出感情上的線索。”所以對志摩作品的解讀就要“知人論詩”。其中最能表達徐志摩的“康橋情結”的兩句話是“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幸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蜜甜的機會了。”“我的眼是康橋叫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學生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礎之後,我讓學生帶著問題自由讀詩。問題如下:1.請找出詩歌中的主要意象; 2.說一說詩歌表達的情感; 3.指出這首詩中的情緒高漲的一節詩。這幾個問題很簡單,學生基本上能說出來。
有了這些鋪墊,我針對第二節詩指導學生來品讀賞析。首先提問學生讀,學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但是不夠濃烈,表現得不夠充分。於是,我找其他學生評價,並再次讀這一節。最後我做出這樣的指導:“盪漾” 的意思:(水波)一起一伏的動。這裡形容心情起伏,無法平靜,寫出作者的心動,但不是一下,是一層層的漣漪,一波波的盪開。聲音要飽含熱愛,蓄積在喉間,再輕聲發出(重音輕讀法);語速要慢;語調要有起伏,輕柔。然後我做了示範,再次讓剛開始的同學讀,明顯有了很大的提高。只是情感還有待提高。於是,我指導學生從意象、修辭和情感三個方面來剖析這節詩。學生經過同桌之間的討論,很快確定了答案:意象是金柳和豔影;修辭是比喻;情感是歡喜和眷戀。
做了這樣一個例子,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交流,並指導學生自選詩節從意象、修辭和情感三個方面入手,以有情感的品讀為突破口,達到吃透類似詩歌的目的。學生有了探究的方向和思路,因此探究的熱情很高。當他們展示自己的成果時,我發現有差距的時候,就立即給予引導。事後考慮,當時有點太急了,應當先質疑,引起其他同學的思考,並由別的同學幫助他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彰顯出整個課堂教學相長的和諧場景。也更符合新課程的理念,更利於學生的發展和整體的提升。
透過分析和誦讀訓練,學生體會到了詩歌營造的美妙意境。於是,我開始延伸遷移,指導學生從意象、修辭和情感三個方面,依據詩歌內容,選擇其中一節,藉助修辭手法,採擷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語言作畫筆,把康橋優美的景色描繪下來。這個環節中,是對整個學習目標的檢測,學生也充分發揮自己的文學才情。
最後,讓學生再次讀詩,讀出自己心中的康橋。接著我播放《人間四月天》的徐志摩的主演黃磊朗誦的《再別康橋》。讓學生比較一下,各自的特點。
二、評課情況
只是展示學習目標,找一學生朗誦是不夠的,應該給學生解釋說明,或者讓學生自己感悟兩分鐘。範讀時,播放的背景音樂聲音有點大,沒有完全彰顯出朗誦的魅力。延伸遷移部分,學生寫的時間應適當延長一些。
三、學生反饋
透過這節課,學生掌握了詩歌欣賞的方法:從意象入手,藉助修辭來分析意象的特點,並根據特點來理解其中的情感。同時,學生有了自己的“康橋”。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感悟徐志摩詩歌華麗輕巧的語言,整齊的章法,和諧柔美的音韻所散發出的強烈的藝術感染。
2.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教學重點】
體會詩境之美。
【教學難點】
意境的營造。
【教學方法】
誦讀入境,欣賞詩意;聯想比較,鑑賞評價。
【教學道具】
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在前幾課裡,我們介紹並運用了詩歌的意象和象徵這一鑑賞詩歌的入門方法,這節課我接著運用這種方法,來共同研究、探討現代詩歌史中的明珠——《再別康橋》,體會其意境之美。
二、閱讀資料
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雲中鶴等。浙江海寧人。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深受西方文化的薰陶和歐美浪漫主義、唯美派詩人的影響。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後加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評論》週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其翻譯。1925年赴歐洲、遊歷蘇、德、意、法等國。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後任主編。並出國遊歷英、美、日、印諸國。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說散文集《輪盤》,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康橋:
即“劍橋”(Cambridge),英國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是徐志摩曾經學習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1920年秋,徐志摩經美國到倫敦,在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習,1922年上半年由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特別生轉為正式研究生。過了半年的正式學生生活後,8月中旬回國。1923年3月在《時事新報》上發表了第一首記憶康橋的詩——《康橋在會吧》,但藝術上鬆散冗長,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訪問倫敦,1926年1月寫下了為人熟知的現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8月第三次來到英國,11月16日快要歸國的途中,靈感閃現,揮灑自如地寫下了的傳世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三、誦讀欣賞,整體感知
1.誦讀欣賞,範讀正音:
青荇(xìng)長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簫。
2.《再別康橋》在你的心裡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朗讀課文,並結合《我所知道的康橋》(《語文讀本》P118)和剛才介紹的相關資料,發揮自己的想象,口頭作文:《徐志摩在康橋》。
提示:《再別康橋》是20世紀中國最出色的一首別離詩,猶如一首輕柔優美的小夜曲,詩人的自由天性、瀟灑飄逸的風格與康橋寧靜優美的自然風景融會成了別具一格詩境之美。
四、分析鑑賞
第一節“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這一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短短的四句詩映照出了一個非常寧靜的夕陽晚照的黃昏,做出了一個非常寧靜的做別姿態。詩人曾說:“那四五月間最漸緩最豔麗的黃昏,那才真是寸寸黃金。在康河邊上過一個黃昏是一服靈魂的補劑啊!”詩的開頭有意連用的三個“輕輕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輕輕的來,輕輕的走,又輕輕的告別,即使那揮手的招呼,也沒有一點點喧譁,來打破康河的寧靜之美,給人一種寧靜和諧的意境。這也正是康河給詩人最美麗的印象。
第2節至第6節,透過詩人在康河裡泛舟尋夢,集中描寫了康河的美麗與寧靜,抒發了自己對康河的依戀和柔情。
第二~四節“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盪漾。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條水草。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彩虹似的夢。”
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更是詩人無拘無束的生命追求與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徵。
“招搖”:常含貶義,常與“過市”連用;另有“逍遙”一義。用“逍遙”寫水草,顯現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這種“自在逍遙”的安閒,本是寫人之詞,用來寫水草,又更顯生動、形象。
“油油的”“招搖”:“油油”是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悅的樣子。用它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搖”的河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湧,水質清澈,那些像塗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閒。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而這美景全賴詩人的“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據此,我們就可以理解作者後面所說的這句詩深刻的含義和詩人強烈的情感體驗。
《文心雕龍情采》說:“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意境,全是為情驅使。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初到倫敦,康橋平靜、閒適的環境景物特徵逗起的詩人久尋而不得的逍遙自在的情緒,他發現“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這在徐志摩《康橋,再會罷》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劍橋後,詩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這種感情表達的更為清晰、鮮明——“我那時有的是閒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純的機會。說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辯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嚮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在這首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金柳”:柳樹是中國傳統詩詞中離別的象徵。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斯,雨雪霏霏。”《詩經小雅》。
第五~六節“尋夢,撐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爛裡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第5、6節,詩人接著夢的出現,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抒寫夢的追尋與離別的靜默。借用“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尋夢,撐一隻長篙”,“在星輝斑斕裡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三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橋的美景挑逗起詩人想在康河裡“尋夢”“放歌”的強烈衝動,但在青草更青處,詩人想“在星輝斑斕裡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因為康河太美麗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裡的清泉、彩虹揉成的夢……寧靜而和諧。詩人彷彿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嘆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一在了一起。而此時此刻的靜默與無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別離歌,是對康橋最美的告別。“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人用欲放即斂的方法,採用警句或新穎漂亮的比喻或樸實無華的直接抒情,突現了全詩讚頌的“寧靜美”,並由景的寧靜轉為情的寧靜,使詩人至深至愛的別離情懷,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為充分的表現,濃縮成了古詩中獨特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給人一種瀟灑與深沉相結合的美。
第七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詩歌的結尾,為了強化“再別”的感情色彩,詩人又回到了開頭的告別。與第一節詩相比,其他的詩句都沒有任何的改動,只是更換了最後的一句,但這種復踏已不是簡單的民歌體的復踏,它傳達出了更深的情感意義——“不帶走一片雲彩”是詩人在經歷了康河的漫溯後產生的靈性,使其對康橋的愛和眷戀化成的一個灑脫的意象,一個極富動態感的姿態,給全詩平添了幾分詩意,增強了幾分飄逸與瀟灑,並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詩人獨特的個性美。全詩也由此完成了一個美麗的圓形抒情結構。
五、整合小結
中國詩詞中寫離別的詩作不勝列舉,下面我們就隨便舉幾個例子,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大家看看《再別康橋》有什麼特別新穎之處?
例1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駱賓王《於易水送人一絕》)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山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明確:離別的物件特別。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是“西天的雲彩”,告別物件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例2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柳宗元《別舍弟宗一》)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色輕輕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故關衰草遍,離別正堪悲。路出寒雲外,人歸暮雪時。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掩泣空相向,風塵何所期。(《送李端》盧綸)
明確:營造的氣氛輕鬆。“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但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例3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呢?結合你們自己的經驗,設身處地地為徐志摩設想一下。
明確:意象的選擇新穎。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這些物象給我們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的是一種清新之感。
六、總結:從思想內容上來說,這首詩只表達了一種微波輕煙似的情緒,社會投影很模糊,表現不出五四時代的時代精神。但從詩歌藝術的角度來講,這首詩卻地位崇高,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1)意境悠婉怡人。徐志摩筆下的康橋具有生命、靈性,帶有詩人柔和飄逸的風度,與詩人的感情融為一體。而詩人的情懷也不是直白的顯露,它是熱烈而有分寸;淡淡起頭,又淡淡結尾,卻包含了許多複雜情緒,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和回味。《再別康橋》既繼承了古典詩歌的傳統,又在別離詩中,注入了現代人對自己生長的母校深情厚愛,並超越了一般離別眷戀人情感嘆,更具有了現代知識分子崇尚自我的個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談談的象徵意蘊。
(2)詩人很懂得主觀情緒和客觀景物的和諧融合,很好的處理了情與景的關係。全詩淡化了離別詩對離別之情的宣洩,著重於對康橋美麗的自然景色的描繪,並將自己的愛和眷戀與對自然景色米的歌詠熔於一爐,景中含情,融情於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詩人的離別之情,表現得更深、更美、更為渾厚和瀟灑,樸實自然,如一個圓潤髮亮的的珍珠,給你的不是零星的閃光和魅力,而是一種人與自然、情與美的和諧統一的完整。
(3)形式結構,四句一行,錯落有致,迴環呼應。
(4)語言清新,富於音樂美。這首詩的語言有著突出的淺白流暢的特點,但又深得錘鍊,不露雕琢痕跡。詩中各個比喻,新鮮準確,形象生動,宛如流水一樣自然淌出,毫無當時新詩歐化的傾向。同時,作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聞一多關於新詩的“三美”主張(建築美、繪畫美、音樂美)。而在詩的音樂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獨創性。除了節奏整齊,押韻和諧之外,他又強調音節的波動性,注意完整的音樂旋律。《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音節抑揚合度,聲調回環反覆,全詩構成一闋完整的樂曲,帶來了音樂美與造型美統一的品格。
七、遷移應用
1.音樂朗誦
2.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比較賞析: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裡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再別康橋》教案 篇7
一、 匯入新課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豪邁,也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更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於離別的理解,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板書:再別康橋)
二、 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1、閱讀註釋① 回答問題:由康橋你想到了什麼?
[解釋]:康橋=劍橋,想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於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說,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
三、指導朗讀
1、 學生自由朗讀(2分鐘)
2、 指名朗讀
3、 欣賞配樂詩朗誦
4、 體會、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感情,那麼這種感情是濃還是淡呢?(濃)(板書:依依惜別的深情)
②全詩的高潮在第幾節?(第五節)因此全詩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節(整齊)
④節奏:每節押韻、節節換韻
⑤語氣:舒緩、輕柔、低沉(悄悄、輕輕、沉默)
5、學生默讀、體會感情(2分鐘)
6、指名朗讀,注意感情與節奏
四、分析鑑賞——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問]: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於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麼印象?
——(美麗),可以說是風光如畫。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著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1. 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2.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麼作用? -------串講詩句
A、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裡”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裡,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B、 第一節:借代 第二節:暗喻 第三節:擬人 第四節:移就、誇張
第五節:照應開頭 第六節:暗喻、擬人、移情 第八節:重疊復唱
1、金柳。為什麼不說楊柳,綠柳而要說金柳?既與夕陽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裡可能是金色的,給柳樹披金似乎沒見到過)金又是最富貴的一種顏色。這裡的柳已經不是普通柳樹了,而是代表著整個康橋,作者對康橋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來加以描繪,還把柳樹比作新娘,連影子都是燦爛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 青荇。剛才講到了柳,還是一種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傷心不過灞橋柳。但這裡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麼徐志摩卻願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在這裡,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願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表現了水草的快活與輕鬆。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 總結意象:這些景物不同於普通意義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們本身的自然屬性。這種“經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稱之為意象。
五、比較閱讀
與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較本詩的藝術特色。
特點: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別離的詩,告別的是人,而此詩不是,告別的是康橋,作別的是西天的雲彩。
②一般別離的詩,告別時會有千言萬語的囑託與叮嚀,或牽手頓足,或肝腸寸斷;而此詩卻從“輕輕、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個只著色不摹聲的寂靜環境,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③獨具特色的意象選取。沒有告別送行的人,以及車水馬龍,有的只是雲彩,金柳,青荇,星輝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種清新感。
六、學生討論作鑑賞小結
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康橋如畫的美景,景中又蘊涵了詩人濃濃的深情,情於與景的交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意象的選取也值得我們學習。鑑賞這樣的詩歌精品,朗讀與理解互相促進,我們便彷彿步入藝術殿堂與作者做心與心的交流這難道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
七、再次朗讀
找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配樂朗誦,全班深入體會。
八、遷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詩《偶然》。其詩如下: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更毋須歡喜, 轉瞬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是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再別康橋》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鑑別關鍵詞、理清思路、整體把握的能力,激發學生朗讀品賞詩詞的興趣。
2.培養學生鑑賞,評價現代詩詞的能力。
3.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藝術美和人情美。
教學重點:
1.《再別康橋》中的詩意美和人情美。
2.《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6----1931)筆名雲中鶴、南湖,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新月派”代表詩人,他的詩,散文以及藝術觀,受英國浪漫主義影響較深,注重意境創造與音律和諧。著作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等,名作有《再別康橋》。
他在中國新詩史上是位譭譽不一的詩人。1918年到1928年,他三次旅歐,在英國倫敦劍橋大學研究英國文學時,曾在康橋河裡划船,在康橋上漫步,陶醉在美麗的大自然懷抱中。代表詩作《再別康橋》、《偶然》、《雲遊》等,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使詩人獲得巨大聲譽的詩作。
二、中國現代詩人簡介
現代詩誕生於五四運動前夕,它不斷接受外來影響並溶化在自己民族風格中,湧現了眾多藝術流派。
代表作家有郭沫若、聞一多、艾青等。聞一多、臧克家和徐志摩都是我國新詩發展史上的先驅,雖然他們風格迥異,生活道路也各不相同,但都為我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概述詩歌寫作背景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徐志摩留學英國兩年,大部分時間在此度過。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時光。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說得太傷感於事無補,寫得太淡漠未免矯情,還是灑脫一些好。
三、示範朗讀課文(展示多媒體課件)
四、同學們齊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五、學生討論:(展示課件)
¨一、整體感知《再別康橋》內容和形式
二、具體分析《再別康橋》的內容(節)
1、234、5、6、7。
六、學生討論:《再別康橋》語言形式(展示多媒體課件)
七、再次朗讀本詩,討論它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展示多媒體課件)
八、其他作品欣賞
(展示多媒體課件)擴大學生的視野
九、志摩影集
(展示多媒體課件),進一步瞭解徐志摩。
十、英國劍橋大學掠影
學生進一步感受文章。
十一、鞏固練習
(展示多媒體課件)
十二、課後作業
《再別康橋》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
2、感悟徐志摩詩歌輕巧華麗的語言,整齊的章法,和諧柔美的音韻所散發出的強烈的藝術感染。
3、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悟徐志摩詩歌輕巧華麗的語言,整齊的章法,和諧柔美的音韻所散發出的強烈的藝術感染
難點: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揭示目標(1—2分鐘)
胡適曾經說:
“志摩的人生觀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
—— 愛,自由,美”。
出示教學目標
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二、學生自學,質疑問難(10分鐘左右)
出示自學提綱
1、結合課文註釋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理解詩人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情感。
3、理解詩歌的表達技巧
三、合作探究,解決疑難(15分鐘左右)
透過提問、師生互動、小組討論等形式解決問題。
1、解決自學提綱中的問題:
2、合作解決學生自主發現的問題。
3、教師小結本節課學習重、難點。
新詩的格律化
音樂美 建築美 繪畫美
詩中描寫了哪些極具美感的意象?你最喜歡哪一意象,請把這一意象所在的詩節描述一下。
雲彩 金柳 青荇 (拜倫)潭 星輝
這些意象有何特點?
色彩絢麗,多為動態,給人流動的感覺(盪漾 招搖 揉碎)
四、鞏固新知,當堂訓練(15分鐘)
讀下列歷代離別名句,想想本詩構思特點。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五、課外作業,拓展延伸(3分鐘)
閱讀“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裡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