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教案範文集合六篇

《再別康橋》教案

《再別康橋》教案範文集合六篇

  作為一名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教學目的:鑑賞課文的思想感情和藝術表達之美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 誦讀課文,講解節奏。

  二. 研討:

  1。作者再來康橋,再別康橋,來去都有什麼特點?

  ——輕輕地、悄悄地

  2. 為什麼要這樣?

  ——對它愛得情深意摯,深情款款,如“慈母之於睡兒,緩抱軟吻”(再會吧,康橋!),深怕驚醒了它。

  3. 明明是“再別康橋”為何只說“作別西天的雲彩“?

  ——借代指康橋美好的一切。

  4. 重回康橋,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柳蔭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

  是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星輝斑斕,夏蟲鳴叫

  5. 常言“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因在夕陽中。把柳樹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既寫出夕陽下泛著金光的柳樹的美麗美好,也表達了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

  文中還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6.“青荇在水底招搖“用了什麼手法?

  ——擬人,表達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愛。

  7. 清泉一般是碧綠的,作者為何將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嫵媚不僅有榆樹清水,還有岸邊的綠樹紅花和在洗滌的腮紅頸白的少女。是—屏繡康河。

  8. 重回康橋,他觀金柳,賞青荇清泉,還做了什麼?

  ——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到星輝斑斕時。

  9.此時情緒是興奮歡快還是失意低落?何以見得?

  ——情不自禁“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10.怎麼理解“悄悄是別離的悄悄是別離的笙蕭;一語?

  “笙蕭”是中國傳統的用以抒發感情的樂器之一,此時他生怕打擾驚醒了他心愛的康橋,只能悄悄欣賞,默默作別。

  1. 中國有這麼一句古詩“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用在此處明顯不妥,你認為結合此詩的情感和意境,應該改做什麼?

  ——“別有深情摯愛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12. 中國一般人,喜歡某地,愛刻上“XXX,到此一遊。”或摘一把花,採幾束草帶回去留做紀念。可是詩人愛康橋,卻“不帶走一片雲彩”,表現了什麼?

  —對康橋愛得深愛得真愛得純愛得善。

  13.詩中還有一句最能表達詩人對康橋感情的是什麼?

  ——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

  14.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怎樣理解?

  ——對康橋依依不捨,希望永遠與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離的感情。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簡要了解徐志摩、聞一多、穆旦等詩人的詩歌主張及其寫作背景。

  2、反覆朗讀感受詩歌音樂美,體會詩中濃郁的思想感情。

  3、採用總體感知、揣摩詩句、擴充套件評價的欣賞方法,訓練學生感知和分析詩歌的能力。

  4、培養學生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審美趣味。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感知和鑑賞《再別康橋》的詩情美和藝術美。

  2、分析並理解《死水》中意想的象徵意義、反諷手法及其繪畫美。

  3、把握《讚美》的情感基調和思想內容。

  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再別康橋徐志摩

  教學目的:

  1、透過誦讀,瞭解詩中的意象

  2、感受詩歌的獨特意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3、透過咀嚼、吟誦,學會鑑賞現代詩歌的“意象美”

  教學重點:

  從誦讀加深理解,透過理解提高誦讀能力。

  教學難點:

  從詩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詩的藝術美。

  教學方法:

  以誦讀為主,教師從旁點撥指導,學生反覆朗誦鑑賞詩之美。

  教學手段:

  配樂詩朗誦,營造詩意氛圍,師生共同進入意境。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豪邁,也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更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於離別的理解,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板書:再別康橋)

  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1、閱讀註釋①回答問題:由康橋你想到了什麼?

  [解釋]:康橋=劍橋,想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於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說,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

  三、指導朗讀

  1、學生自由朗讀(2分鐘)

  2、指名朗讀

  3、欣賞配樂詩朗誦

  4、體會、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感情,那麼這種感情是濃還是淡呢?(濃)(板書:依依惜別的深情)

  ②全詩的高潮在第幾節?(第五節)因此全詩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節(整齊)

  ④節奏:每節押韻、節節換韻

  ⑤語氣:舒緩、輕柔、低沉(悄悄、輕輕、沉默)

  5、學生默讀、體會感情(2分鐘)

  6、指名朗讀,注意感情與節奏

  四、分析鑑賞——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1、[問]: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於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麼印象?

  ——(美麗),可以說是風光如畫。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著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感悟徐志摩詩歌華麗輕巧的語言,整齊的章法,和諧柔美的音韻所散發出的強烈的藝術

  感染;

  2.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再別康橋》教案3。

  【教學重點】

  體會詩境之美。

  【教學難點】

  意境的營造。

  【教學方法】

  誦讀入境,欣賞詩意;聯想比較,鑑賞評價。

  【教學道具】

  幻燈

  【教學時間】

  月 日 星期 第 節 高二(一)、(二)班 共 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匯入

  在前幾課裡,我們介紹並運用了詩歌的意象和象徵這一鑑賞詩歌的入門方法,這節課我接著運用這種方法,來共同研究、探討現代詩歌史中的明珠——《再別康橋》,體會其意境之美。

  二 閱讀資料

  徐志摩(1897~1931)

  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雲中鶴等。浙江海寧人。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深受西方文化的薰陶和歐美浪漫主義、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後加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評論》週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其翻譯。1925年赴歐洲、遊歷蘇、德、意、法等國。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後任主編。並出國遊歷英、美、日、印諸國。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說散文集《輪盤》,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再別康橋》教案3》。

  康橋:

  即“劍橋”(Cambridge),英國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是徐志摩曾經學習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1920年秋,徐志摩經美國到倫敦,在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習,1922年上半年由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特別生轉為正式研究生。過了半年的正式學生生活後,8月中旬回國。1923年3月在《時事新報》上發表了第一首記憶康橋的詩——《康橋在會吧》,但藝術上鬆散冗長,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訪問倫敦,1926年1月寫下了為人熟知的現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8月第三次來到英國,11月16日快要歸國的途中,靈感閃現,揮灑自如地寫下了的傳世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藝術美和人情美。

  2.理解《我愛這土地》中的意象。

  3.體悟《我愛這土地》深沉而強烈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1.《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2.《再別康橋》中的詩意美和人情美。

  3.《我愛這土地》中抒情主人公真摯的愛國情感。

  4.《我愛這土地》中的意象。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誦讀吟詠法;

  2.欣賞法;

  3.點撥法。

  媒體設計

  1.播放電視連續劇《人間四月天》片尾曲的MTV。

  2.配合朗誦,播放一組中國人民前赴後繼、浴血奮戰、抵禦日寇入侵的畫面及《黃河大合唱》MTV、《我愛你中國》MTV。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1.他就這麼悄悄地來,又這麼悄悄地去了。他雖然不曾帶走人間的一片雲彩,卻把傳世的《再別康橋》留給了詩壇,也把永遠的思念留給了人們。現在,讓我們走進志摩,走進他的《再別康橋》。

  2.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絡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地對祖國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讚歌——《我愛這土地》!

  二、解題

  1.徐志摩,現代詩人、散文家,曾留學英國劍橋大學兩年。在他臨別倫敦的前夕,在一個美麗的黃昏,他來到劍橋大學碧波盪漾的康河裡泛舟,在康橋上漫步,他流連忘返,如痴如醉。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於是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2.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寫於風雨飄搖的1938年。那時日寇的鐵蹄正肆意踐踏著祖國的大地。面對山河破碎、國土淪喪,詩人無法抑制的拳拳愛國熱情終於噴發出來,他拿起筆寫成了《我愛這土地》,從此,這首詩在抗戰時期廣為傳誦。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①聽錄音,指導朗讀。

  ②學生朗讀,體會。

  (解說:這兩首詩的可讀性非常強,宜多朗讀,在多次朗讀中讓學生體會詩的美。《再別康橋》注重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音韻美;《我受這土地》注重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感情的起伏變化。)

  2.欣賞品味

  ①《再別康橋》的詩意美和人情美。

  第一節寫久違的學生作別母校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像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生怕打擾了康橋的靜謐;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第二節至第六節,描寫詩人在康河裡泛舟尋夢,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是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像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成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只覺得“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五、六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的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裡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一切歸於寂然,就連青草叢中的夏蟲似乎也體會到了離別之情,也為他保持沉默。往日歡愉的康橋,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為詩人的離去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將詩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極致: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節迴環對應,詩意也有遞進,間接表達出作者深摯的感情。全詩一氣呵成,蕩氣迴腸,神思飄逸,是對徐志摩“詩化人生”的最好描述。

  (解說: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可以說,“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的許多作品中,《再別康橋》就是將他多年對母校的感情濃縮在凝練的詩句中,深化到對大自然的描寫和自己的想像中,以刻意營造的無限的詩意美,傳達一種眷戀母校的人情美。)

  ②《再別康橋》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音樂美,是對音節而言的,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主要表現在:①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②音節和諧,節奏感強。③迴環復沓。首節和尾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這優美的音樂般的節奏像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它低徊曲折,一詠三嘆,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

  所謂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輝斑斕”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像,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

  所謂建築美,指的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解說: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其中,可引導學生聯絡學過的古詩詞,以使學生能較好地體會詩歌的音樂美這一特點。對繪畫美和建築美,可先分組討論,教師相機點撥,學生便可豁然開朗。)

  ③《我愛這土地》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詩人先把自己幻化成一隻不屈的鳥,為我們的土地苦難的歷史,為我們悲憤的人民,為那風起雲湧的不屈不撓的鬥爭而歌,死了,也要使自己融進祖國的土地中。詩表現出一種“沉鬱“的感情特點,這種”沉鬱“是對災難深重的祖國愛得深沉的內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格外動人。同時,詩人對祖國的”黎明“抱樂觀的信念,所以,對可以預期的光明幸福的未來,也唱出了一曲深情的戀歌。

  最後,詩人熾熱的愛國情感激流再次昇華,用直抒胸臆的自白點燃了情感爆發的導火線:“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詩在此呼應了標題,省略號的運用再次表達了這份“愛”的凝重。這兩句,曾激起了多少炎黃子孫的共鳴啊!

  (解說:愛國是永恆的主題。儘管本詩愛國主義的主旨較直白,但還應把它作為教學重點,引起學生的共鳴。)

  ④《我愛這土地》的意象。

  詩中的“土地”“河流”“風”“黎明”四組意象是有象徵意義的。“被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意象展示了大地遭受苦難、山河破碎、國土淪喪;“永遠洶湧著”的“悲憤”的“河流”和“激怒”的“風”抒寫了人民的悲憤和激怒,象徵抗戰力量的日漸壯大和那風起雲湧的不屈不撓的抗爭;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是苦難人民的希望和抗戰勝利的“黎明”。

  (解說:透過感知和分析詩歌語言,讓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再現詩中生動鮮明的意象。)

  ⑤詩人為什麼要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我”這隻鳥不是百靈,也不是藍天中啼叫的黃鸝,詩人在詩中僅僅選用了“嘶啞”一詞,就把杜鵑啼血般的奉獻者形象賦予了悲憤的愛國者,它充滿著因沉重的苦難和憂鬱的負荷而生髮的焦灼與浩嘆,傳遞著與時代同步的憂患詩情,所以用“嘶啞”一詞十分傳神。這裡如果改成“珠圓玉潤”“動聽”“柔弱”等別的字眼,就不能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對祖國、對土地、對人民執著的愛。

  (解說:對詩的語言進行咀嚼和揣摩,用自己的理解和想像去增補詩意跳躍所帶來的斷層或空白,更能品出詩味來。)

  2.課堂訓練

  學生有表情朗讀兩首詩歌。

  (解說:再次朗讀能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音樂美,體驗詩中的節奏、韻律,體會詩中濃郁的感情,同時讓學生“反芻”,使學生加深理解或重新理解。)

  四、佈置作業

  課外閱讀:

  1.徐志摩《偶然》《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2.戴望舒《雨巷》;

  3.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一、 匯入新課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豪邁,也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更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於離別的理解,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板書:再別康橋)

  二、 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1、閱讀註釋① 回答問題:由康橋你想到了什麼?

  [解釋]:康橋=劍橋,想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於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說,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

  三、指導朗讀

  1、 學生自由朗讀(2分鐘)

  2、 指名朗讀

  3、 欣賞配樂詩朗誦

  4、 體會、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感情,那麼這種感情是濃還是淡呢?(濃)(板書:依依惜別的深情)

  ②全詩的高潮在第幾節?(第五節)因此全詩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節(整齊)

  ④節奏:每節押韻、節節換韻

  ⑤語氣:舒緩、輕柔、低沉(悄悄、輕輕、沉默)

  5、學生默讀、體會感情(2分鐘)

  6、指名朗讀,注意感情與節奏

  四、分析鑑賞——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問]: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於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麼印象?

  ——(美麗),可以說是風光如畫。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著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1. 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2.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麼作用? -------串講詩句

  A、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裡”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裡,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B、 第一節:借代 第二節:暗喻 第三節:擬人 第四節:移就、誇張

  第五節:照應開頭 第六節:暗喻、擬人、移情 第八節:重疊復唱

  1、金柳。為什麼不說楊柳,綠柳而要說金柳?既與夕陽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裡可能是金色的,給柳樹披金似乎沒見到過)金又是最富貴的一種顏色。這裡的柳已經不是普通柳樹了,而是代表著整個康橋,作者對康橋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來加以描繪,還把柳樹比作新娘,連影子都是燦爛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 青荇。剛才講到了柳,還是一種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傷心不過灞橋柳。但這裡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麼徐志摩卻願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在這裡,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願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表現了水草的快活與輕鬆。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 總結意象:這些景物不同於普通意義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們本身的自然屬性。這種“經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稱之為意象。

  五、比較閱讀

  與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較本詩的藝術特色。

  特點: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別離的詩,告別的是人,而此詩不是,告別的是康橋,作別的是西天的雲彩。

  ②一般別離的詩,告別時會有千言萬語的囑託與叮嚀,或牽手頓足,或肝腸寸斷;而此詩卻從“輕輕、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個只著色不摹聲的寂靜環境,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③獨具特色的意象選取。沒有告別送行的人,以及車水馬龍,有的只是雲彩,金柳,青荇,星輝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種清新感。

  六、學生討論作鑑賞小結

  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康橋如畫的美景,景中又蘊涵了詩人濃濃的深情,情於與景的交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意象的選取也值得我們學習。鑑賞這樣的詩歌精品,朗讀與理解互相促進,我們便彷彿步入藝術殿堂與作者做心與心的交流這難道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

  七、再次朗讀

  找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配樂朗誦,全班深入體會。

  八、遷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詩《偶然》。其詩如下: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更毋須歡喜, 轉瞬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是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1~2分)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解釋:康橋=劍橋=Gambriage)

  然後問學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學生會說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對徐志摩的介紹。

  二、徐志摩個人資料(5分)

  (課件介紹)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範朗誦。)

  三、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生讀,再用範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10分)

  五、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說出這是為什麼──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裡“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透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書……)

  六、課後小結(1分)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選自謝榛《四溟詩話》)

  七、課後作業(1分)

  1、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

  2、選學徐的其它詩歌。

  八、結束語

  《偶然》徐志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