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說課稿範文(精選5篇)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再別康橋》說課稿範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再別康橋》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課堂是《再別康橋》,下面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來對本文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的第二課(詩兩首其一),選自《徐志摩全集》。從單元導語來看,本單元主要是對現代新詩進行學習,關於如何來鑑賞詩歌,單元導語也給了我們清晰的建議,即“鑑賞詩歌應在反覆朗誦的基礎上,著重分析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揮想象,感受充溢於作品的真情。
我就是在這樣宏觀的框架下來建構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同時,我們每一課著重講框架中的一至兩個知識點((《沁園春長沙》意象、知人論世;《雨巷》意象、音樂美;《再別康橋》、意象、情感、“三美”),使得每課之間在教學目標上相互聯絡、互為補充,從而更系統地完成本單元的整理教學目標——“把握新詩的藝術特徵、掌握鑑賞新詩的一般方法、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嘗試寫寫現代詩”。
二、【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掌握重點字詞(7個);
②對“新月派”代表詩人徐志摩(“愛、自由、美”的信仰追求)做一定的瞭解;
③瞭解本詩的創作背景;
④學會分析每節的主要意象“雲彩、金柳、青荇、清潭、夢、夏蟲、雲彩”和詩人想借之表達的情感;
⑤理解現代新詩“三美”的美學主張,並學會分析本詩是如何實踐這一主張的。
2、過程與方法:
①透過有感情的分層次誦讀,讓學生感受體驗詩的意境和形象;
②採用多媒體教學(精選劍橋大學的圖片),幫助學生感受康河之美、理解詩人的康河情結;
③圍繞本詩,進行拓展閱讀,包括《我所知道的康橋》、《偶然》、《你是人間四月天》,引導學生課下從書刊(網際網路)蒐集有關材料;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使學生在經典詩文的學習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
②使學生了解“詩意的棲居”不僅僅是一句高雅的口號,更是值得我們為之付諸實踐的道理。
教學重點:
①重點字詞的積累;
②把握“三美”的詩歌理論;
③對本詩“意象—情感”進行分析;
教學難點:對“三美”詩歌理論的理解。
三、【說教法】
本堂課主要採用了興趣匯入法、講解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四、【說學法】
透過分層次朗讀、課堂討論、重點識記的方法來指導學生學習本詩。
五、【說教學設計】
(一)匯入設計:
學生三分鐘演講來匯入新課:
1、上週假期作業是現代詩創作,劉媛媛同學提前在同學們的作品中選擇了一首她最喜歡的現代詩(王真的《陌上花開》)來進行點評和分享。
2、這首學生自己寫的原創小詩,其中也運用到了“三美”的美學主張,為我們《再別康橋》的學習也起了一定的鋪墊作用,營造了一種詩意的氛圍。
3、同齡人始終是同齡人最好的榜樣。讓學生來幫助老師匯入新課,一方面可以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培養學生的分享意識。
(二)分層次朗讀設計:
1、齊讀:清除閱讀障礙,領略詩歌原味。
①勾畫重點字詞
②標出節數、韻腳
2、抽讀:每個學生讀一小節,給更多學生展示的平臺。
①自選一個角度(意象、意境、情感、語言、形式),談談你對這首詩歌的初步理解或第一印象。
3、範讀:聽名家配樂朗誦,感受本詩的畫面美。
①請學生閉上眼睛,用心聆聽,跟隨優美的音樂和詩意的語言去想象徐志摩筆下如詩如畫的康河美景。並談談哪一幅畫面給你的印象最深,為什麼?
老師跟隨學生所描述的畫面,共同討論每一節詩的精彩之處。學生未提到的詩節,老師稍作補充。這樣的設計,是為了突出學生在課堂之上的主體地位,讓他們能夠在本堂課儘量發揮自己的想象,從而主動地走進徐志摩筆下的康橋的世界。
老師要明確的每一節的重點,引導學生對以下問題進行思考:
第一節:實寫自身悄悄到來和離別康橋時的情思。
1、三個“輕輕的”連用,有何表達效果?
①情感:為全詩奠定了輕柔纏綿的感情基調,寫出了作者不忍心打破康橋的寧靜。
②節奏:疊詞的連用,使本詩的節奏更加舒緩、音韻更加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
輕柔、飄逸、自由、絢爛
(西天——雲彩)
輕輕作別
(淡淡的離愁、深深的情思)
第二節:寫岸邊柳樹倒映康河的情景。
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暗喻】。拓展比喻的分類和表達效果
柔媚、美麗、嬌羞
(金柳————新娘)
心頭盪漾
(迷戀、摯愛)
第三節:寫康河的水草
1、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擬人】。
表達效果:
①賦予青荇以人的神態,形象地寫出了青荇對詩人的熱烈的歡迎。
②“招搖”一詞也寫出了青荇在康河中那自由自在的狀態,表達了詩人對自由和美的追求。
自由自在
(康河———青荇)
遊遊招搖、甘心
(自由追求、依戀之情)
第四節:寫榆陰下的清潭
“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泉,是天上虹”【暗喻】。
空間變化:下——上——下
動靜結合:靜——動——靜
虛實結合:清泉 vs 虹/夢
絢爛、靜美
清潭——虹/夢
揉碎、沉澱
(眷戀、幸福、沉浸其中)
第五節:詩人流連忘返、泛舟放歌的情景。
1、這一節畫面感極強,像電影裡的鏡頭一般。
2、“尋夢”
康橋之夢?
求學之夢?
愛情之夢?
藉此補充本詩的寫作背景、詩人“愛、自由、美”的信仰和追求。
斑斕、絢爛、美好
長篙——尋夢
漫溯、滿載、放歌
(情感的高潮)
第六節:詩人由幻想回到了現實。
1、讓學生感受詩人情感的起伏變化(轉喜為悲),思考:為什麼此時“我不能放歌”?
因為悄悄是別離的笙簫,詩人從美夢中醒來,回到清冷的現實,離別之傷襲上心來,哪還有心情放聲高歌。
2、夏蟲也為我沉默【擬人】。
悄悄的別離
夏蟲——沉默
沉默的康橋
(回到現實、轉喜為悲)
第七節:呼應開頭,最後點題。
結合課後習題,解決第三題兩個重要的知識點:
1、徐志摩的這首經典之作到底美在哪裡?結合中國現代新詩“三美”的美學主張對其進行鑑賞:
①音樂美(語言)節奏、韻律
節奏感( 疊字) 韻律美 (押韻)
②建築美(形式)節的勻稱、句的均齊
全詩七節、四行一節、每行字數相近、錯落排列、迴環呼應
③繪畫美(意象、意境)
“雲彩 金柳 夕陽 青荇 清潭......”
意象:色彩豐富、視覺美感;意境優美
2、迴環往復的結構形式及其表達效果:
①強化了真摯的情感:第一節和最後一節,語意相似,結構相同,個別字詞稍作改動,都表達了詩人與母校告別的依依不捨與纏綿悱惻的情感,一種揮之不去的惆悵傷感的情緒始終繞在心頭。
②創造了深邃的意境:詩人融情於景,他的情懷不是直白顯露的,而是熱烈而有分寸的;詩人淡淡起頭,又淡淡結尾,輕輕的到來又悄悄的離去,然而字字句句中又無不蘊藏著詩人對康橋的濃濃情思和依依不捨。這種淡淡的詩味和濃濃的情思,也給讀者留下了更多想象和回味的空間。
總結:
請學生來為我們總結一下本詩的大致內容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這是一首抒情意味極濃的詩,首節三個“輕輕的”寫出了詩人對康橋難以割捨的感情,為全詩奠定了一個輕柔纏綿的基調;中間四節描繪了康橋迷人的風光,滲透了詩人無限的情思,第六節是一個過渡,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最後一節只將第一節稍做改動,進一步深化了離別的心緒。
課內拓展:
《我所知道的康橋》節選、《偶然》、胡適《悼志摩》、林徽因《你是人間四月天》。
《再別康橋》說課稿2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生於富商之家。他是中國現代“才華橫溢的一路詩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1931年11月,這個經常“想飛”的詩人坐飛機在山東濟南附近觸山焚化。
《再別康橋》出於他自編的最後詩集《猛虎集》。這首詩當寫於1928年11月6日詩人第三次旅遊歸國途中,中國海上。“康橋”即“Cambuidge”(今譯“劍橋”),詩人關於它的作品較多,1922年,從劍橋進修歸國後,有詩《康橋,再會罷》,1926年,二次旅遊該國後,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可看出詩人對康橋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橋充滿了這位浪漫詩人所需的古老、寧靜,充盈夢幻色彩的氛圍,另一方面是康橋是詩人一生“真愉快”時光的所在。
三、 欣賞點提示
① 全詩節奏舒緩,但詩人的情感是起伏的,這起伏的深情你能體會嗎?
② 詩的構思很有特點,你能說出一二嗎?
③ 從詩的構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體會出詩人的個性特點嗎?
四、 整體思路
全詩共七節。
第一節最引逗我們情思的是那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是美麗,而這美的最集中的表現在一個“靜”字。三個“輕輕”是詩人對康橋之美的觀照,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於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併為全詩確定了情感基調。
第二節至第六節則是作者情感,思緒發展變化的一個全過程的典型概括。
夕陽中幻成的金柳,是這種寧靜之美的具體體現,而這金柳在詩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盪漾,激動不安的安靜、嬌美的新浪。那新浪美得讓詩人不敢正視,他移開自己的目光。低頭卻見到柔波之下“招搖”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輕柔的隨波而搖,像在同詩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誰不想做一條這樣的水草呢?一泓閃亮現入詩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轉頭觀望—那是拜倫譚,可在夕陽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澱濱自己的夢!本來就充滿夢幻色彩的虹,卻也在尋著自己的夢,這自然使詩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尋夢的情形。此時詩人像又在尋夢,但現實使詩人已不能放歌:離別在即,不能;靜美於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詩人所願。而此時的康橋,也沉默,似乎也不願離別。
最後一節,與第一節呼應,又有深入,“輕輕”變成了“悄悄”,物我兩眷溢於詩表。
詩人以優美的意象,寧靜平和的`心態,寫了對康橋深深的眷戀之情。
五、練詞以造 緣像而披詩
—釋《再別康橋》之“招搖”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詩。其中,我又獨獨喜歡第三節,原因在於一個“招搖”。勿庸置疑,這個詞是詩人精心錘鍊的結果,它用得如此生動營造了美妙的詩境,與整首詩的情調合諧統一,對抒發詩人的感情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說“招搖”,現今常含貶義則必常與“過市”相連。其實,它還有“逍遙”一義,而要用“逍遙”來寫水草,則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就得以顯現了,即使有誇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誇耀的是一種安閒,是一種自在,“自在逍遙”本是寫人之詞,用來寫水草,豈不是生動形象?
再看“招搖”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謂“油油”?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悅的樣子。用它來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見了水草得以“招搖”的河之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湧,水質清澈,那像塗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閒。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而這美景全賴詩人的“招搖”。
《文心雕龍:情采》說:“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境象,全是為情驅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嚮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情緒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其實,《再別康橋》全詩都籠罩籠罩著詩人寧靜、安閒、自在之情、之態,因為旅居康橋的七八年間。康橋,它最吸引詩人,帶給詩人的最大收益也就在於此。
“賴你和悅寧靜的環境和聖潔歡樂的光明,我心我智,方始經爬梳洗滌。靈苗隨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輝。”
初到康橋,它平靜,閒適的環境景物特徵逗起的詩人久尋而不得的逍遙自在的情緒,在其《康橋,再會罷》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劍橋後,詩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這種感情表達的更為清晰、鮮明。
“我那時有的是閒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純的機會。說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辯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給詩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詩人產生如此情緒的康橋,那橋下柔波中的水草怎會不“招搖”?詩人怎會不“甘心做一條水草”(逍遙的)?詩人又怎忍心打破這安閒自在,打破這康橋留給自己最深刻的東西?所以開始的“輕輕”和最後的“悄悄”才是最恰當的抒情之語。
好一個“招搖”,且是“油油的”“招搖”,使《再到康橋》境顯情出。
六、 作業:
1、朗誦、背誦該詩;
2、談談你對該詩的獨特體驗。
《再別康橋》說課稿3
一、說教材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二、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確立
知識目標:品味詩的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學生喜歡故事性的文章,對詩歌的抽象性可能會產生畏懼心理,對課文提不起興趣,或者只能走馬觀花,難以深入體會詩歌的感情,鑑於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教學重點: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 感受藝術性。
教學難點: 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 說方法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採取如下辦法:
第一,以誦讀為主。俗話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要品位詩歌的語言美,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的感情,誦讀是必不可少的。課堂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範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齊背將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節。
第二,聯想法。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透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第三,探究法。教師抓住詩中的關鍵字句進行推敲、點評。
四、說教學過程的設計
1、匯入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2、分步實施:
第一步:課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紹。
第二步:詩歌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並背誦。
第三步: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在讓學生誦讀的基礎上談朗讀體會。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為了便於學生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
第四步:把握與體味詩歌的意象美。先講意境和意象的含義(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然後引導學生感受詩中的意象美。
讓學生自讀,思考:詩中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組討論交流))。
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詩人的哪些情感,進而體會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五步: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用與詩歌每一小節意境相配的優美圖片,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關鍵詞(動作性很強的詞、融入強烈情感的詞)進行適當的點撥,藉此指導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
3、小結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現代詩歌,並分析詩歌的表達感情和寫作風格,同學們要學會這種鑑賞新詩的方法。
4、作業設計
① 背誦課文。
②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於五百字。
我的說課結束了,因水平有限,有許多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再別康橋》說課稿4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魯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山水神韻第三課《再別康橋》,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設計思路這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再別康橋》是“新月派”代表詩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緻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這是中國現代詩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詩,此篇教材無論在本單元還是整個高中語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這節課,我所面對的是高一學生。從人的認知規律看,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我準備只花一個課時的時間來教學這首詩。但高一的學生對新詩這種新的文學樣式接觸不多,因此,對現代詩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會有些困難。針對上述學生情況,結合新詩的特點,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生能夠從音樂美、建築美和繪畫美這三個方面分析詩歌的“美”。
(2)學生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兩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課前學生能夠收集作者、作品的相關資料,課上反覆朗讀《再別康橋》,讓學生能夠體會到詩歌意境和詩人心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識徐志摩真摯熱烈的浪漫主義個性,瞭解作者對母校劍橋大學的一片深情和無限崇敬。
(三)重點難點
1、重點:《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和繪畫美以及詩人獨具特色的意向選擇。
2、難點:從詩人獨具特色的意向選擇來感知“三美”。
“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是“新月派”代表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他的論文《詩的格律》中所強調的。音樂美強調音節,繪畫美講求辭藻,建築美則要求節和句的勻稱,這是“新月派”創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課的重點之一。同時,中國古代離別詩不勝列舉,徐志摩作為一名留洋英國的學者,他對中國傳統離別詩歌意象的繼承和對外國詩歌意象、的借鑑必有其獨到之處,因此,這也是重點之一。但是如何從詩歌的意象來感知一個詩派的創作理念,即如何從形象思維轉換到抽象思維,這對於高一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教者詳細分析和引導。
二、教法學法
1、教法:採用“研究體驗式”創新教學法。這其實也是教給學生一種學習方法,使他們學會自己主動探索知識並發現規律。因此我將具體採用以下教學方法:朗讀法、情境教學法、討論法、比較法、視聽結合法。
2、學法:主要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課前找有關本課的相關資料,課堂上則要積極參與討論,課後根據老師佈置的課外作業進行鞏固和遷移。
三、教學過程
(一)準備階段
我主要的準備工作是備好課,做好PPT課件,找到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黃磊扮演的徐志摩在作別康橋時的朗誦片段,同時找到《再別康橋》的英文版朗誦和原文,並儘可能多的掌握有關徐志摩的創作情況和本詩的創作背景及與之相關的材料。在課前兩天佈置學生預習該課,讓他們能主動地去查詢作者、作品的相關資料。
(二)課堂教學過程
1、匯入課文
先設定三個問題:詩歌的感情基調怎麼樣?從詩歌的開始到結束,這種感情有否發生變化?如果有,是怎麼變化的?播放黃磊朗誦的視聽結合的《再別康橋》,讓學生視、聽、觸三覺結合,初步體會詩歌的“三美”和意境之美。
2、作者簡介
聽完學生的回答,老師加以引導,對作者徐志摩的經歷、思想和創作情況以及本詩的寫作背景進行補充式介紹(因為課前已讓學生自己去查詢相關資料)。在這裡特別要強調“康橋情結”,這樣同學們能夠對詩歌的創作背景等有一種宏觀上的瞭解,便於接下來詩歌的整體賞析。
3、整體鑑賞
(1)朗誦全詩。
①讓學生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②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2)鑑賞《再別康橋》。
①宏觀上明確: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從每一詩節入手,我帶著學生一起分析詩歌每一節的內容大意。
②微觀上,從詩歌的意象入手:在幻燈片上列舉中國古代離別詩的意象,讓同學們瞭解意象的疊印才使得詩歌充滿美感,然後由我分節朗誦詩歌,讓學生找出每一詩節的意象。
分組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麼作用?
③從詩歌的形式入手:介紹‘‘三美”。介紹‘‘新月派”這個詩派,重點是把聞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論進行分析。我認為在“三美”中,繪畫美最難,因此我重點分析本詩的繪畫美,而其餘二美則由學生自己分析回答,我只加以引導和總結。
4、小結本文
5、佈置作業。(知識拓展)
(1)閱讀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
(2)運用三美理論賞析聞一多《死水》,300字左右。
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和進行拓展閱讀能力。
6、再次播放黃磊朗誦的《再別康橋》,在朗誦中再次體會並結束這一課。
四、設計思路
這節課的設計思路首先考慮到的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然後結合教師的介人授課風格和學生的知識結構及年齡特點來展開。在取得良好的課堂氛圍的同時,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讓同學們在輕鬆的課堂氣氛中學到知識並發展能力。
板書設計
詩歌三美:音樂美—音節(押韻)
建築美—勻稱(句式)
繪畫美—辭藻(意象)
《再別康橋》說課稿5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點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為詩歌,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優秀詩篇是高中階段文學鑑賞的開始《再別康橋》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是鑑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範例文,也是鑑賞其他現代新詩的基礎學生可以藉此體會、比較、鑑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薰陶的要求對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定了本文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瞭解現代詩的特點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獨特意象和意境,學習詩中象徵手法的運用;
過程和方法目標:培養學生對詩詞的興趣和熱情;掌握背誦技巧;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感知《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為: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把握詩歌的獨特意象,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感受詩歌湧動著的激情,把握主題,理解意象的意義和象徵的作用。
說教法
高中語文新課標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本課採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誦讀有助於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2、問答欣賞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對《再別康橋》中康橋美景的賞析和意象進行解讀,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畫面美,從而受到審美的體驗。
3、探究式學習法引導學生對《再別康橋》情感和主題的探究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說學法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尤為重要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
聯想鑑別、協作探究徐志摩是現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為更好地培養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鑑別能力,我們引入聯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並作進一步深人鑽研。
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指導學,為了學,服務於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採用以下教學步驟來達到教學目的:
1、匯入新課
首先,播放黃磊演唱的歌曲《再別康橋》,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使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和劍橋大學校園的圖片,即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再次,用多媒體以文字形式展示時代背景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好的導語猶如唱戲前的開臺鼓一樣未開臺先叫座,這樣的匯入課文,自然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
2、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在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後教師範讀,並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重音、基調)讓學生在優美的樂曲中感受到詩歌的音樂魅力。
3、激發想象,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把全詩分成七幅畫面,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幅畫面相配的優美圖片,並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詞進行適當的點撥,藉此指導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受到審美的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