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課堂教學點評

《再別康橋》課堂教學點評

《再別康橋》課堂教學點評

  今天,我們聽了陳美玲老師的《再別康橋》,我們共同感受到這堂課的優美和徐志的康橋情節。我們聽這節課是一種精神享受。這是於我們學校組集體備課智慧的結晶,更得益於這節課所體現出來的鮮明特點:正本和還原。

  先說“正本”。

  這是一節詩歌欣賞課,教學中還了詩歌之本、作者之本、學生之本、教師之本。

  1、詩歌之本。

  《再別康橋》是徐志寫的一首抒情詩,有的人說這是一首愛情詩,也有人認為這只是一首別離詩。不管是哪一種說法,這首詩都顯現出一種再別康橋的淡淡的哀愁和惆悵,體現出了對昔日生活的愛戀之情。陳老師能夠抓住這一點組織教學,教出了詩歌的原汁原味。

  2、作者之本。

  課堂中,陳老師比較巧妙地將寫作背景引入課堂,為學生了解這首詩作好了一個鋪墊。作者徐志重回康橋,自然而然,昔日的人、事、景、物一定會縈繞心頭,詩中所選擇的景物,如金柳、夕陽、水草、雲彩等,只不過是其中的極其有限的一部分。那麼,陳老師在引導學生賞時,能夠啟用學生的思維,讓我們感受到徐志的性格,觸控到徐志的心路歷程。

  3、學生之本。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生觀。這節課也充分地體現了這一理念。整堂課,洋溢著學生自讀詩歌、自我品詩情的陶醉,學生髮言時,語言靈動精妙,思維碰撞出了絢麗的火花。

  4、教師之本。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尤如記者採訪,記者主要負責牽扯出話題,打開採訪物件的話盒子。這堂課,陳老師語言聲情並茂,吸引力強,親和力強。這是其一。其二,教師點拔到位,比如,如何欣賞詩歌,這個題目很大,學生一時半會反應不過來。陳老師能夠將其縮小,先來一個範例引路,師生共同探究欣賞詩歌的關鍵點,所以後面的討論能夠出成果。

  剛才說了“正本”,現在說說“還原”,還原即還原於自然。

  自然之一:教學流程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平時,我們可能會有這樣的感受,來到一個新地方,首先感覺到的是這個地方的整體氛圍,比如環境是否舒適,人際關係是否和諧。然後,才會感受到具體的細節。同樣,讀一篇課文,讀一首詩也是如此。陳老師上的這節課,就是由整體感知到細處品味,然後走出細處,誦讀全詩,這樣的誦讀是高層建築的.讀。

  自然之二:教學方法搖曳,符合學生好奇心理。

  其實,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可能發現了兩個相反的教學方式,一是將簡單問題複雜化,二是將複雜問題簡單化。欣賞詩歌,體會美感,這也可以說是一個簡單的問題,特別是對老師來說,可能一讀這首詩就能體會得到,可是學生卻不會如此。於是陳老師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有意將其複雜化:自讀、聽讀、配樂朗讀、影片、範例引路賞、自讀探討賞、彙報賞成果等,從而表現出了教學方法的搖曳多姿。《再別康橋》所表現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比較複雜的,藉助意象的表達也是多樣的。但陳老師設計出的一個板書就將其簡單化了,學生對詩的內容、思想感情就一目瞭然了。

  自然之三:拓展延伸有效,符合學生髮展規律。

  課的結尾處,面對惆悵、依戀康橋的徐志,你想說些什麼?這一問題的設計引起學生心靈深處的又一次共鳴。老師順手推舟,推薦課外閱  讀徐志的其他作品,這也非常切合新課程理念,擴大課外閱讀量。

  總之,這節課顯現出了正本清源、還其自然的特點,這堂課是新穎精緻的。我想,這堂課如果參加全省比賽,也極有可能獲得一等獎。

  以上說詞,純屬個人觀點,如有不妥,敬請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