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範文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範文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詩歌保持整齊的外形,講究音節和押韻,講究詩的詞藻。那麼,《再別康橋》教學設計應該怎樣寫呢?

  教學目標:

  1、品味語言,把握意象,體味詩歌的語言美和意象美。

  2、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教學重點:品味語言,把握意象,體味詩歌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教學難點:詩情的領悟

  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鑑賞評價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教學準備:課前印發資料:《康橋再會吧》、《我所知道的康橋》、《徐志摩生平及作品》《生命的信仰者——談徐志摩》,讓學生了解康橋和詩人生平、情感經歷、作品及其人生觀、價值觀、藝術觀。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播放李叔同《送別》歌曲 (大螢幕同步投影:李叔同《送別》,配以夕陽遠山,長亭古道,芳草萋萋的背景圖片)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霄別夢寒。

  這首詞譜上曲後,成為廣為傳唱的校園歌曲,電影《城南舊事》也將它用作主題歌。它之所以產生如此大的藝術魅力,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主題“送別”。江淹在他的《別賦》中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詩人運用白描手法,透過長亭、古道、芳草、晚風、綠柳、笛聲、夕陽、濁酒、寒夢這些意象,寫盡了離別的愁緒。“多情自古傷離別”,古往今來,人們一談到離愁,就是剪不斷理還亂,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看看詩人是如何抒發他的別離之情的。

  二、解題:

  從詩題來看,既然是“再別”,當屬第二次離別。第一次離別是在1922年8月。詩人1920年來到英國留學,就讀於劍橋大學,其間愛戀林徽因,在康橋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1922年3月與張幼儀離婚,同年回國,詩人與林徽因的這段感情最終也沒有結果。回國後,任北大、清華教授。1924年漫遊歐洲,同年認識陸小曼並相戀,1926年與陸小曼結婚,但婚後生活並不如意,礙於舊情與面子,不好再次離異,陷於深深的痛苦中,1928年6月為除卻煩惱,他再次來到了英國,來到了康橋,1928年9月他在給英國友人恩厚之的信中說:“我這次故地重遊,是帶著再尋舊歡的痴想的。”康橋經歷在詩人心中留下了美好的投影,作者對康橋懷有深深的戀情,這都源於詩人的“康橋情結”。

  康橋情結:康橋,即劍橋。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徐志摩在回憶康橋時曾說:“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世界上最秀麗的一條水。”(《我所知道的康橋》)“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菸與文化》)“康橋,我難得的知己”“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康橋,再會吧》) 康橋創造了一個充滿性靈的詩人,康橋情結貫穿在詩人一生的詩文中。

  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 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三、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提醒學生注意詩歌的節奏和飽含的深情),整體感知詩意。

  提問:《再別康橋》在你的心裡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提示可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

  提示:1、康橋的景色秀麗柔美,宛若一首輕柔優美的小夜曲;

  2、詩歌音節和諧,富於波動性,節奏感強,讀來朗朗上口;

  3、詩節四句一節,錯落排列,整齊劃一,迴環呼應,給人以美感。

  四、鑑賞評價:

  1、學生自讀詩歌,讀後談談詩中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明確:西天的雲彩、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清荇、榆蔭下的一潭、青草、星輝。

  2、詩人離別康橋時眼中所見一定不止這些,為什麼單單選取這些景物來寫?

  明確:康橋周圍有高樓大廈、寺塔鐘樓、村莊果園、車水馬龍,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而是選取了西天的雲彩、河畔的金柳等柔美而抒情的自然景物,抒發了自己對康橋的永久戀情,營造出一種清新感。詩人對大自然充滿了崇敬,他的心靈與大自然非常貼近。他曾說我生平最純粹可貴的教育是得之於自然界,田野,森林,湖泊,草地,是我的課堂;雲彩的變幻,晚霞的絢爛,星月的隱現,田野的麥浪是我的功課;瀑吼,松濤,鳥語,雷聲是我的老師,我的感覺是它們忠謹的學生,受教的弟子。

  3、七個詩節中你最喜歡哪一節?為什麼?(讓學生先有感情的讀自己選出的詩節,再說出喜歡的理由。學生的鑑賞評價可能涉及到各個詩節,未涉及到的問題教師可設計幾個探究問題將學生的賞讀引向深入,只要學生言之成理,教師就應給予充分肯定)

  探究問題:

  (1)、首尾兩節在節奏上完全相同,只是個別詞略有變化,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明確:首尾兩節在節奏上完全相同,形成迴圈迴環往復的結構方式,首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尾節連用兩個“悄悄的”與之遙相呼應,讀來有一種節奏舒徐、柔和上口的音樂美感,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像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庸贅言。既然在康橋涅磐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兩節含蓄委婉地表現出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和依依惜別的深情。兩個詩節語義並非簡單的重複,尾節是對首節情感的深化。

  (2)、詩人將“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陽中的新娘”,試分析這個比喻的精妙之處。

  明確:(一)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色,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曳,婀娜多姿,就像一位含情脈脈嬌美溫婉的新娘,以新娘為喻,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體現出詩人對康橋的愛戀。(二)詩人在康橋與林徽因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此時觸景生情,金柳彷彿幻化成了林徽因,不僅意亂情迷,直覺得“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內心泛起了道道漣漪,只是林徽音已成為別人的新娘,可望而不可即了,詩人不免有些惆悵。而“柳”在古典詩詞中的特定含義也觸動了詩人的離情。

  投影:“柳”與“留”諧音,因而在傳統詩詞中常用以表達惜別之情。如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2、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陽關三疊》)3、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唐劉禹錫《楊柳枝詞》)4、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3)、如何理解“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條水草”?能否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中的“招搖”改為“輕搖”?

  明確: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呈現的那份安閒、自在,正是作者詩人久尋而不得,心嚮往之的境界,詩人在此次重訪康橋之前的幾年時間裡,無論是與陸小曼的愛情生活,還是積極投身的幾次文學活動,都無一例外的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挫折。所有這些都使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痛苦與無奈。當詩人再次來到康橋,面對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搖動的青荇時,詩人的感受已不僅僅是喜愛,更有潛意識中渴望擺脫塵世羈絆與生活束縛的強烈願望。而“招搖”一詞正好寫出了青荇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契合了詩人當時的心理。而“輕搖”只是對青荇情態的客觀描述。

  (4)、“沉澱著彩虹似的夢”中的“彩虹似的夢”是什麼?能否用“美麗”替換彩虹?用“沉澱”這個詞來說夢是否合適?

  明確:

  (一)“胡適在《追憶志摩》中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的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彩虹似的夢”就是詩人對愛、自由、美的追求之夢。如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之夢,追求國家富強之夢,追求自由美好的愛情之夢以及取得輝煌成就的文學之夢等等。

  (二)不能。首先用彩虹形容夢可照應上文“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從而使上下文的銜接更順暢、更自然;其次,“美麗”抽象,而“彩虹”形象,具體,能創造出美的意境。第三,彩虹可引發人的種種聯想,根據彩虹的五彩繽紛聯想到詩人早年的種種夢想,根據彩虹的短暫易逝聯想到詩人夢想的破滅等等。

  (三)“夢”給人的感覺是輕盈、縹緲的,然而詩人的康橋之夢居然下了“沉澱”一詞,可見詩人對康橋的記憶之深重。另外詩人在康橋時期建立的對自由、理想的追求的“夢”,在回國的幾年中都破碎了,所以詩人這一次來到康橋,把這一個“夢”沉澱在他所心愛的康河中,好好地珍藏起來。

  (5)、詩人在尋夢過程中為什麼想放歌卻終不能放歌?

  明確:拜倫譚水沉澱了詩人的舊夢,但詩人仍想找回昔日彩虹似的夢,於是泛舟康河。尋夢的過程是愉快的,詩人彷彿回到了昔日的康橋,沉溺於記憶裡翻出來的舊夢,不能自己,甚至想放歌星輝,但星輝終不能長存於天際,舊夢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夢醒時分分外感傷,青草又觸動詩人的離情,想到就要離別康橋而去,不禁憂從中來終不能放歌。

  投影:青草在古典詩詞中具有特定的含義,凡寫到離別遠行、抒述離愁別恨,總要以青草來作寄託或映襯。如1、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楚辭》)2、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樂府民歌《飲馬長城窟行》)3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4、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蘇軾《蝶戀花》)

  (6)、為什麼說“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明確:這裡用的是比喻的手法。

  投影:簫是一種悲劇色彩較濃的樂器,而且它體現的往往是精神境界裡邊的悽苦、深沉、厚重,兼有悲涼,常用來表現離別之苦、相思之苦,故常出現在抒寫離別或思念之情的作品中。如1、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年年柳色,灞橋傷別。(李白《憶秦娥》)2、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3、笙簫遠,波心搖亂,綺懷如夢悠悠。(秦觀《夢揚州·六日與樓主遊揚州瘦西湖》)

  在這裡,簫的這種獨特的悲劇性格正好與詩人此時的心境相吻合,能恰到好處地體現出詩人因不得不離開康橋而產生無限惆悵之情。

  (7)、“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這兩句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心情?

  明確:沉默是人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鈴》寫情人相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再如蘇軾的《江城子》,寫夢中夫妻相見,“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此時無聲勝有聲”!康橋的一切為了詩人的離別而沉默,就連夏日的夜晚最熱鬧的夏蟲也受到了感染不再鳴叫,此時的沉默無語勝過送別時的千言萬語。康橋尚且如此,詩人又何以堪?詩人以這種手法寫出了自己對康橋的深深的眷戀和離別的惆悵之情。

  (8)、詩人眷戀康橋,為什麼臨別卻“不帶走一片雲彩”?

  明確:(可以有多樣解讀)觀點一:詩人不忍心破壞康橋寧靜、和諧的美。觀點二:詩人怕觸物傷情,不敢帶走。觀點三:詩人無限渴望卻不能帶走哪怕僅僅是一片雲彩。

  教師小結:金柳、青荇、潭水、青草、星輝、雲彩這些景物已不再是純粹的客觀景物,而是帶有詩人強烈主觀情感的意象,詩人透過這些意象抒發自己對康橋的永久戀情和離別的惆悵,我們也透過分析這些意象走進詩人的內心深處。

  五、個性化朗讀(讓學生帶著自己對詩歌的理解朗讀詩歌,將自己的理解融入到詩歌當中)

  六、課堂寫作訓練:請學生將自己喜歡的詩節改寫成一段情景性的描寫。

  當堂完成後,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學生互評,教師點評。

  七、思考:詩歌在表現詩人情感上的層次是怎樣的?

  明確:第一詩節到第五詩節詩人對康橋的情感從惆悵到熱烈,是步步升騰的,

  第五詩節詩人的情感達到了高潮,甚至想“在星輝斑斕裡放歌”。從第五詩節到第六詩節詩人情感陡然回落,沉浸於康橋的寂然,第七詩節延續上節的情感,既然無法留下,也無法帶走,那就帶著無限的悵惘悄然離去。詩人情感上的變化正是緣於對康橋不可遏制的愛。

  學生有感情的齊聲朗讀詩歌,注意讀出詩人情感上的變化。

  八、結束語:

  “我悄悄的招手,不帶走一片雲彩”,多麼瀟灑,又多麼無奈!其實志摩本身就是一片最可愛的雲彩。胡適在《悼志摩》中說:“他在我們這些朋友中,真是一片最可愛的雲彩,永遠是溫暖的顏色,永遠是美的花樣,永遠是可愛。”這片最可愛的雲彩被狂風捲走了,在我們精神世界的波心中卻永遠留下了他的投影。

  九、佈置作業:

  1、比較本詩與《沙揚娜拉》的異同。

  沙 揚 娜 拉

  ——贈 日 本 女 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裡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 娜拉!

  2、試寫一首小詩,注意選取合適的景物,抒發別離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