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寓言> 六年級寓言15篇

六年級寓言

六年級寓言15篇

六年級寓言1

  一、教學目標

  本課用兩教時完成,教學目標確定為:

  1、 知識目標:

  ⑴ 學會七個生字.

  ⑵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力目標:能借助註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文中所講的道理。

  3、情感目標:在日常生活中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對事物不能墨守成規、迷信教條,應該遵守客觀事實。

  二、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性的話語展開思考討論,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

  三、教學難點

  瞭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並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四、教學準備:課件

  五、教學時間:兩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放課件匯入,激發興趣

  (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產生學習動力、激發主體意識的前提。)

  二、整體感知課文大意

  1、先學《矛與盾》:

  教師範讀,領讀。使學生讀準字音,知道如何斷句停頓,讀出句子語氣。(“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古人讀古文的經驗,同樣也適合初學文言文的學生。文言文的朗讀特別要注意節奏和韻味,還要特別注意該停頓的地方要停頓,因此,老師的範讀是十分關鍵的。)

  2、學生自己練習把語句讀通順,讀流暢。然後,整體感知寓言大意,試著說一說: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個性化朗讀可以將無聲的文字變成生活中活潑的語言。教師創操性的編加插圖,鼓勵學生嘗試不同年齡、不同性格人物的個性朗讀,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活躍了文言文課堂!)

  三、讀通語句,對照註釋自悟句意文意

  1、自己邊讀句子邊看課後註釋,揣摩句子意思。

  2、小組合作練習說句意,提出不好理解或說不通順的詞句。

  3、全班交流質疑。教師重點指導難句:“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導學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

  強調:用現代語言表達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靈活些,說法不必強求一致,意思不錯即可。

  4、把句子意思連起來,練習講寓言故事。先自己講,再指名講。評議:講得是否正確,語句是否通順連貫。

  四、明確寓意,聯絡實際受到啟發

  1、小組討論:

  ⑴ 賣矛又賣盾的人可笑在哪裡?幫那個人總結一下教訓;

  ⑵ 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事情?舉例說一說。

  2、班級交流討論結果。教師指導點撥: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不實事求是,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尷尬境地的人,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講究分寸。(引導學生回憶、列舉生活中的事例,讓事實說話,既檢驗了學生對寓意的理解,又有效地引進生活的活水,加深寓意的體會。)

  五、熟讀背誦,進行語言積累

  1、 練習讀出感情,再分角色演讀(分敘述人,賣矛與盾的人,觀看的人),體會寓言的情境。(教師沒有糾纏於字意詞性,支離破碎的讓學生去理解句子的意思,自始自終都是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去讀去悟,有效品味語言,培養語感。)

  2、練習背誦課文。(“熟讀成誦”,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達到“其詞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3、讀寫生字。

  六、板書設計

  矛與盾

  盾之堅:莫能陷譽? 弗能應

  矛之利:無不陷事實求是 前後一致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1、簡述學習《矛與盾》的方法。

  2、這節課我們學習第二則寓言《鄭人置履》。(板書課題)誰能解釋一下題目的意思?有一個鄭國人買鞋。那他又是怎樣買鞋的呢?讓我們來看看課文。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出示課件

  1、結合註釋,瞭解每句話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哪些詞句不理解?提出來討論。

  2、檢查自學情況。

  ⑴ 指讀短文。(要讀通句子)

  ⑵ 本文講什麼事?(有個鄭國人去買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腳而相信尺碼,最終沒有買到鞋的事。)

  三、細讀課文,理解內容

  1、默讀課文,結合註釋,理解詞句和短文內容。

  2、交流:教師應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引導理解:“鄭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個鄭國人打算買一雙鞋”或“有一個打算買鞋的鄭國人”均可。“已得履”,“已經拿到了鞋”。“乃曰”是“於是說”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來”,“人曰”即“有人說”。“何”是“為什麼”。

  譯成白話文。(有一個鄭國人打算買鞋,先自己量了腳的尺碼,把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發現忘了拿尺碼。他拿到了鞋鞋說:“我忘了拿尺碼了”,於是,返回家裡取尺碼。等到返回時,集市已經散了,因此他沒有買到鞋。有人問:“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那個人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3、那個買鞋的人可笑在什麼地方?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具體情況下應採取具體的辦法。)

  4、指導朗讀。背誦短文。(讀出買鞋人的可笑。)

  四、總結

  鄭國那個買鞋人和楚國賣矛和盾的人同樣可笑。在生活 中,你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嗎?舉例說一說。

  五、作業

  準備一次古代寓言故事會。(講故事或用演故事的形式,明事理。)

  六、板書設計

  鄭人買履

  度 置 忘

  鄭人 不得履

  反歸取度 市罷

  墨守成規

  迷信教條

  不遵守客觀事實

六年級寓言2

  在一個平靜而美麗的夜晚,從貝貝的筆盒裡發出了激烈的吵架聲。鉛筆、橡皮、尺子都在爭論自己的本領是最大的。

  鉛筆坐在板凳上翹著二郎腿說:“我的功勞最大,如果人們沒有了我的話,人們就寫不了字,更不能給別人寫信了,那將給人們帶來多少麻煩啊!”

  橡皮不服氣的跳了出來對鉛筆說:“如果你寫了很多錯別字還不是讓我擦,我的功勞才最大。”

  尺子慢悠悠地走出來說:“你們要團結,不然將會一事無成的,比如鉛筆,沒有橡皮,寫錯字就不能改正了,如果橡皮沒有鉛筆怎麼可以擦東西呢,如果鉛筆沒了尺子就畫不出來直線和曲線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團結。”

  它們聽了尺子的話就不再吵架了,它們團結起來比以前做得更好了,大家都體會到了團結的力量。

六年級寓言3

  透過學習,學生能正確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效果較理想。但本節課也有許多不足:如我只是讓學生把每首詩中的每句話及整首詩進行了解釋,對於每首詩中重點字的解釋落實的還不夠牢固,對於重點字應多讓幾個學生說說,或設計連線等練習題,幫助學生理解詩中的重點字、詞,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山中雜記》教學反思

  本文詞語豐富,語言生動,生活氣息濃厚,抒發了作者真摯的情感,易於理解,得到了學生的喜愛,透過學習本文,學生還了解了什麼是雜記,知道了這種文體的寫法,教學時採用聯絡上下文的方法,抓重點詞句,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等,總體看來,同學們對本文的學習是比較成功的。

  寓言二則教學反思:

  1、以學生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儘量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藉助譯文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進行合作探究交流。並聯系實際、拓展延伸,在充分理解寓意的基礎上,讓學生聯絡社會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體會。

  透過排演課本劇,加深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活躍了課堂氣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六年級寓言4

  從前,有一個人,他很窮,每天靠打工維持生活。

  一天晚上,他睡著了,眼睛,鼻子,耳朵開始比誰的功勞大。

  “我的作用最大,我可以幫助主人看東西!”眼睛說。

  “我的作用才是最大的,沒有了我,主人就聞不見氣味!”鼻子搶著說。

  “不對,我的作用才是最大的!如果沒有了我,主人就聽不到聲音了!”耳朵也不甘示弱。

  於是,它們找嘴巴評理。嘴巴說:“你們都有用,如果主人少了一個器官都會很不方便的!比如說,少了眼睛就看不見,少了鼻子就聞不見氣味,少了耳朵就聽不見聲音,少了……再說,你門各有各的辛苦,主人生病了,我們都會很不舒服的!

  它們聽了,都低下了頭。從此,它們再也不吵架了,因為它們知道,誰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的短處。

六年級寓言5

  一天下午,小白羊和小黑羊在獨木橋上相遇了。小白羊說:“讓我先過去。”緊接著,小黑羊說:“是我先來的,讓我先過橋。”它們互不相讓,都想先過橋。

  它們頂著羊角,晃著頭,喘著粗氣,嘴裡不停的發出“咩咩”的叫聲,兩條前腿躬著,兩條後腿用力的蹬著獨木橋。橋下的河水急促的流淌著,好像在“坐山觀虎鬥”呢!正在這時,只聽見,“撲通”一聲,兩隻山羊都掉進河裡了。後腿拼命的踩水,兩條前腿使勁的遊。幸好河水不深,不一會兒它們都爬上了岸。兩隻山羊都羞愧地低下了頭,心想:“要是我們互相謙讓一下,就不會掉到河裡了。”

六年級寓言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借助註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寓言”這一文體了。

  2.學習第一則寓言。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我們過去學過寓言故事,哪位同學還記得什麼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寓言兩則”又是什麼意思?(課文一共有兩個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兩則。)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則寓言,看看它們又將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

  透過預習,誰能說一說“矛”和“盾”各指什麼?(矛,古代一種兵器,在長柄的一端裝有槍頭。盾,盾牌,古代作戰時遮擋刀箭用。)

  2.自由讀短文,藉助註釋理解詞句,然後思考,本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大概說出即可。)

  三、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1.先自己說一說每句話的意思,然後同座討論:每句話意思是什麼?

  2.交流。(學生說,師生評議)

  教師應講解以下有關知識,幫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國有一個賣盾和矛的人”。②“譽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為“的”。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沒有什麼……”意思。意思是:“沒有哪一種東西能夠穿透它。”“也”語氣詞,表示句子說完。④“其人弗能應也”。“其人”,那個人。“也”,語氣詞,表示句子終結。)

  3.把每句話意思連起來說一說。譯成現代白話文,要把上下文說通順。(學生練說)

  4.交流。(能說出大體意思即可。)

  (楚國有一個賣矛和盾的人,誇耀他的盾說:“我的盾非常堅固,沒有哪一種東西可以穿透它。”他又誇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非常銳利,沒有什麼東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說:“用您的矛穿您的盾,會怎麼樣?那個人回答不上來了。”)

  5.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後要一致,以免鬧出笑話。)

  6.指導朗讀。(讀出買盾人的自誇炫耀語氣,人們的質問語氣。)

  四、總結

  那個楚國人說話前後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例子呢?你從中應吸取什麼教訓?

  五、佈置作業

  1.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

  2.熟讀課文,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第二則寓言。

  2.學習生字。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背誦《矛與盾》全文。

  2.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3.這節課我們學習第二則寓言《鄭人置履》。(板書課題)誰能解釋一下題目的意思?有一個鄭國人買鞋。那他又是怎樣買鞋的呢?讓我們來看看課文。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結合註釋,瞭解每句話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哪些詞句不理解?提出來討論。

  2.檢查自學情況。

  ①指讀短文。(要讀通句子)

  ②本文講什麼事?(有個鄭國人去買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腳而相信尺碼,最終沒有買到鞋的事。)

  三、細讀課文,理解內容

  1.默讀課文,結合註釋,理解詞句和短文內容。

  2.交流:教師應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引導理解:“鄭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個鄭國人打算買一雙鞋”或“有一個打算買鞋的鄭國人”均可。“已得履”,“已經拿到了鞋”。“乃曰”是“於是說”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來”,“人曰”即“有人說”。“何”是“為什麼”。

  譯成白話文。(有一個鄭國人打算買鞋,先自己量了腳的尺碼,把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發現忘了拿尺碼。他拿到了鞋說:“我忘了拿尺碼了”,於是,返回家裡取尺碼。等到返回時,集市已經散了,因此他沒有買到鞋。有人問:“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那個人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3.那個買鞋的人可笑在什麼地方?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具體情況下應採取具體的辦法。)

  4.指導朗讀。背誦短文。(讀出買鞋人的可笑。)

  四、總結

  鄭國那個買鞋人和楚國賣矛和盾的人同樣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嗎?舉例說一說。

  五、指導書寫生字

  重點提示“寓”、“譽”、“遂”字字形,“寓”字第10筆是“豎”。“譽”上半部不能少一點,“遂”裡面“點、撇”不要丟掉。

  附: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學生依據註釋自讀短文,理解詞句,瞭解全文內容,理解寓意。教師講解有關古漢語知識,幫助理解句意。學生列舉生活中例項,加深對寓意的理解。

  探究活動

  召開一次古代寓言故事會。

  1.講故事,明事理。

  2.學習文言文。

  3.根據故事,想象意境,繪製圖畫,幫助理解。

六年級寓言7

 從前,有一隻小白兔。它跟別的動物沒什麼區別,也有一雙烏黑的大眼睛。可是有一次發生了一件事情,使得小白兔烏黑的大眼睛變成了紅色。

  有一天,小白兔蹦蹦跳跳地去公園玩,當它走到半路時,看見有一群小動物圍在一個角落裡七嘴八舌地議論著。小白兔覺得很奇怪,就小心翼翼地走到它們的後面,豎起那一對長長的耳朵認真地聽了一會,原來小動物們正在嘲笑自己的那條毛茸茸的短尾巴。

  猴子笑嘻嘻地說:“小白兔的那條短尾巴都不能像我一樣在樹上盪鞦韆。”

  松鼠有接著說:“對呀,對呀,也沒有我的尾巴軟,我可以當被子,它連當個枕頭也不行,哈哈哈。”

  聽著大傢伙的議論,可把小白兔給氣壞了。它忍無可忍了,全身的毛髮都豎得筆直,眼睛瞪得圓溜溜的,張開三瓣嘴氣呼呼的大聲到:“你們有完沒完啊,我的尾巴短又怎麼樣,我不需要你們來管我。”動物們見小白兔在後面,拔腿就跑。過了兩三分鐘,小白兔的眼睛突然變紅了,原來小白兔剛才生氣,把眼睛裡的紅細胞給氣炸了。所以眼睛才變成紅色了。

  因為生氣導致小白兔的眼睛變成了紅色,所以大家在生氣時要想一想,要學會靜心、要懂得分析,可千萬別學小白兔哦!

六年級寓言8

  教材分析:

  本文出自《莊子天運》,用簡潔、傳神的描寫,刻畫了東施這個人物形象,“東施效顰”嘲諷不顧本身條件而一味模仿,以致效果很壞的人。亦為模仿別人的謙語。透過學習課文,使學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順其自然。

  教學目標:

  1、透過反覆誦讀,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古漢語的特點,初步瞭解古代文化。

  2、掌握重要詞語,常用詞語的含義,正確理解文章內容。

  3、激發學生樹立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長為有美好心靈和高尚情操的學生。

  教學重點:

  1、認識什麼是真正的美。

  2、掌握文中重點實詞的意義。

  3、理解寓言的寓意。

  4、熟讀成誦。

  教學難點:

  1、將所學的寓言擴充套件並活學活用。

  2、體會透過故事情節的曲折和人物的豐滿達到諷喻的效果。

  學情分析:

  學生學過一些文言文,有一點淺顯的基礎,能借助工具書和譯文理解大概內容,但對具體詞語的理解還有困難。

  教具準備:

  1、佈置收集課文的有關資料。

  2、佈置預習,作好自讀筆記。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第二單元的主題是“美與醜”,生活中我們能發現許多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行為、美的心靈,同時也有一些醜的事物和行為。那麼,什麼是真正的美呢?今天,就讓我們學習一篇寓言——東施效顰,從中來感受什麼是美,什麼是醜。

  二、出示課題:東施效顰。

  指名提示“顰”的寫法。齊讀課題。

  交流課前收集的課文有關資料。

  三、全班交流預習情況:

  1、指名讀課文,認真聽。

  互評,糾正字音。

  2、交流預習中發現的難詞。

  (教師指導學生讀準音,理解意思。)

  顰 挈 亦……

  3、、小組互讀,指名朗讀,教師隨時糾正字音、停頓。

  4、看譯文與原文對照。瞭解重點詞語的含義

  顰:皺眉 挈:帶領 亦:也

  5、根據你的理解複述課文。

  四、深入理解課文:

  1.課文裡有兩個人作出“顰”的表情,分別是誰和誰?

  西施和東施“顰”的原因和結果分別是什麼呢?勾畫有關語句。抽答。

  2、西施皺眉的樣子為什麼美?東施皺眉的樣子為什麼醜?討論。交流。

  3、最後一句話怎麼理解?

  4、你想對東施說點什麼呢?

  五、從這個故事中你受到什麼啟示?(點明寓意: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不切實際的照搬,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請同學們查詢自身和身邊類似“東施效顰”的事例,思考“什麼是真正的美?”(結合事例)

  六、熟讀背誦,進行語言積累。

  練習讀出感情,再分角色朗讀體會寓言的寓意。

  板書設計:

  東施效顰

  西施(美) 病 而顰

  東施(醜) 見 亦顰 (刻意模仿——適得其反)

  課後反思:

  本文用簡潔、傳神的描寫,刻畫了東施這個人物形象。透過學習課文,使學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順其自然。

  古文教學不好把握,如何把枯燥無味、離學生感知比較遠的東西 變的生機昂然讓學生樂學於接受,是每位授課教師思索的難題!在分析文章的時候向孩子滲透先整體——再區域性——迴歸整體的意識,強調學生對於文章整體把握,理解寓意為主。學習的拓展也非常重要,可以使學生在今後的生活中避免東施效顰的事情發生。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朗讀訓練,在古聲古色的基調中讓學生領悟文章的內涵,進行個性化朗讀訓練。效果會更好。

六年級寓言9

  翻開《伊索寓言》,裡面有一篇令人深思的小故事,這篇故事的名字是《農夫與爭吵的兒子們》。

  有一個農夫,他的幾個兒子常常互相爭鬥不休,農夫認為應該用事實來教育他們,於是,就叫他的幾個兒子去拿一捆木棒來,他現將整捆木棒交給他們,叫他的幾個兒子折斷,兒子們一個個竭盡了權力都無法將它折斷,隨後他又把那一整捆木棒給解開了,給他的幾個兒子每人一根,幾個兒子都好不費力地將木棒折成了兩段。這一則故事告訴我們:團結就是不可征服的力量,而內訌卻只能耗損自己。也就是說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就不會被征服;一個人的力量,遠遠差多了。

  還有一些有趣的故事,比如說《翠鳥》《田鼠和家鼠》《農夫與蛇》,《烏龜和老鷹》透過一隻烏龜非要讓老鷹教它學飛翔,結果從高空中落下來從而摔死的悲劇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規律性,決不可違背這個規律。《老鼠會議》更值得品味:老鼠們商議怎樣對付貓,最後決定給貓系鈴,當談到誰給貓系鈴時,老鼠們卻鴉雀無聲了。這則寓言又點名了:再好的建議,沒人肯做或敢做,這個建議也是不現實的建議,它等於零。從另一個角度去領會,方法沒有十全十美的,光說不做,只能白費功夫。

  這本書值得我們去閱讀,它能帶給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

六年級寓言10

  小貓刷牙老豬開了一家牙刷店,門前貼著一張大廣告:豬毛牙刷,質量第一,一刷就白。瞧,大象來了。老豬扛出一把最大的牙刷給大象。“謝謝”,大象滿意地扛走了。

  小貓也要買大牙刷。老豬說:“你的嘴巴小,買小牙刷才好刷呢!”小貓回家就刷呀刷,牙出血了,嚇得它忙去找老豬:“豬大伯,您的牙刷不好!”老豬說:“是你刷牙的方法不對吧。這上面寫有刷牙的方法,你拿去看看吧。”老豬遞給小貓一張紙,小貓接過來一看,啊!原來是這樣:上牙從上往下刷,下牙從下往上刷,牙嚼面來回刷,裡裡外外都要刷。小貓看了一遍又一遍:“我學會了。”於是,它按照方法刷起牙來了。可是——咦,怎麼刷不出白泡泡呀?它又跑去找老豬:“您的牙刷不好,刷不出白泡泡。”老豬一聽,笑笑:“你沒有用牙膏。”小貓難為情地伸了伸舌頭,買了支藥物牙膏,可滿嘴粘乎乎的,還是沒泡泡。“哈哈,大傻瓜!”大象用鼻子朝小貓嘴裡噴些水。啊,泡沫越來越多,小貓越刷越高興。

  可是,過了幾天,小貓突然牙痛了,臉也腫了。它氣呼呼地找到老豬:“你的牙刷一點不好!”老豬一看,小貓嘴裡的牙蛀壞了。怎麼回事呢?老豬搔搔大腦瓜:“我知道了,你夜裡抓老鼠吧?”“是呀。”小貓點點頭。“你吃了老鼠有刷牙嗎?”老豬又問。“沒有呀。”“唉,睡覺前吃了東西一定要刷牙,要不,牙齒要蛀掉的。”

  “原來這麼一回事。”小貓補好牙後,夜裡吃老鼠,總是刷了牙才睡覺,從此以後牙齒就一直很好了。

六年級寓言11

  在一個美麗的大森林裡,有一隻小黃兔,還有一隻紅蟻。但她美麗的大眼睛看不見了。一天小黃兔蹦蹦跳跳地來到郊外採蘑菇,途中遇到小紅蟻。小黃兔走上去,說:“hi,我是小黃兔。小紅蟻問:“你是黃色的兔子嗎?”“當然了,難道你的眼睛看不見了嗎?”“對。”它們聊著聊著變成了親如姐妹的好朋友。它們每天在一起玩,一起休息,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說說話。有一次,小紅蟻說:“我聽過這樣一個傳說,在很遠很遠的洛加那洛城裡,有一個神秘池,在池的旁邊有一朵金色的百合花,這朵花每一百年才開一次呢!在花瓣的中間,有一滴夕霞神露,滴在眼睛上,盲人就可以看見東西了,如果我擁有了它,我就可以看見任何事物了。”小黃兔聽了下定決心,決定幫小紅蟻實現這個願望。它寫了一份信,揹著揹包就出發了。小紅蟻拿到了這份信,找人給它讀一讀。才知道小黃兔到遠方去了,它說:“你一定要回來呀!我一定會等你的。”就開始了漫長的等待,十天過去了,二十天過去了,小紅蟻的眼睛已經看的見了—螞蟻女王用自己的法術,使小紅蟻看見事物。這時,小紅蟻已經成老太太了。但它還是每天坐在家門口等著小黃兔,而小黃兔呢,它雖然得到了夕霞神露,但是它十分勞累,站不起來了。終於有一天,小黃兔在小紅蟻的照片與安琪兒的陪伴下走向了另一個世界,小紅蟻也在這一天安睡了。

六年級寓言12

  從前,有一個勇敢,正直的武士。他經常幫百姓剷除妖怪,所以獲得了百姓的好評。

  有一天,一位上帝的手下特意到凡間來看這位勇敢的武士。在去武士家的途中,上帝的手下卻碰到了妖怪。於是他對妖怪展開了搏鬥,但是這個妖怪是一個強大的妖怪,上帝的手下不一會兒就敗下陣來。那位武士當時恰巧在附近散步,聽到了妖怪的叫聲,快速走上去,一刀把妖怪殺了。上帝的手下見了這個人的功夫,斷定這就是那個厲害的武士。他們坐下來談話,上帝的手下聽了武士的經歷,對他十分欽佩。

  第二天,上帝的手下把見到武士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上帝,上帝想了一會兒,決定也去看看這位武士。

  上帝見到武士時,武士正在練劍,上帝想知道武士有多厲害,便向武士提出了決斗的請求,武士爽快的答應了。

  決鬥開始了,上帝畢竟是上帝,不出十個回合,就佔了上風。武士不服,想到了他爸爸生前對他說的話:“贏人先贏己”。武士馬上對上帝做出不怕的表情,同時內心也變得不怕上帝。不一會兒,武士就把上帝打的落花流水,上帝非常佩服他,並且還覺得武士的精神很好,想把上帝的位置讓給他,因為上帝是不可以有敗績的。

  三天後,武士當上了上帝。

六年級寓言13

  從前,有座城市裡住著一位糊塗的建築師,他有一隻神筆,只要建築師一畫什麼,眼前立馬就會出現什麼。

  有一天,建築師畫了一座房子,筆一停,突然一座漂亮的房子就矗立在了他的面前,他非常高興。第二天早上,他請了他的朋友去看他剛畫的新房子,朋友看了卻一點也沒表揚他,反而不滿意地對他說:“朋友你也太糊塗了吧,你看你畫出的房子不是缺房頂,就是缺窗戶和梯子。”朋友說完就垂頭喪氣地回家去了,建築師十分失望。

  到了晚上,一位仙人給他託了一個夢,夢中仙人對這個糊塗的建築師說:“今後你再也不能犯這樣的低階錯誤,如果再犯你將是第一個深受其害的人。”醒來以後,建築師看到了床邊還有一張紙條,上面的內容和夢中的一模一樣,他又驚又喜,又悔又恨。

  過了一會,他用普通的筆先畫好,再三番五次地進行檢查,直到沒有錯誤為止,才放心地把筆擱下。這時一座完美、精緻的房子出現在了他的面前。

  於是他又去請他的朋友來看,這次朋友看了十分滿意地對他說:“只要你認真,什麼事情都是可以做好的。”說完後,他們互相開懷大笑了起來。

  從此,這座城市裡找這位“糊塗的建築師”設計房屋的人越來越多了。

六年級寓言14

  從前,在一座美麗的大森林裡,有一隻非常愛學習的小猴。它可愛看書了,它的書架上大約有一百多本書,它每天寫完作業後就躺在床上看書,直到媽媽讓它睡覺,它才戀戀不捨地把書放下。因此它患上了近視眼,所以大家給它起了個綽號叫“近視蟲”,小猴聽了還挺不服氣呢!

  每天放學,小猴都是急急忙忙地跑回家。一進家門,對媽媽說:“媽媽,我回來了。”話音剛落,它就鑽進書房,急匆匆拿出作業,認認真真地擺出了正確的寫字姿勢。媽媽看見了,還以為小猴把不正確的寫字姿勢改掉了,嘴角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可當媽媽一走開,小猴又趴在桌子上寫作業。

  幾天後,小猴的眼睛上課看不清了,經常把6看成9,把5看成2,還鬧出了許多笑話哩!有一次,在數學課上,老師把6+5=?寫在黑板上,問小猴:“這道題等於幾?”小猴回答:“9+2=11。”全班同學聽了鬨堂大笑,都喊小猴“近視蟲”。

  老師把小猴經常出錯鬧笑話的情況告訴了小猴媽媽,還建議小猴媽媽帶小猴去醫院看一看眼睛。小猴媽媽聽了後憂心忡忡。

  第二天,小猴媽媽帶小猴去醫院看了眼科醫生。醫生認真檢查後對小猴說:“你得了假性近視!”啊!小猴一聽,頓時傻了,冷汗也冒了出來。過了一會兒,小猴擔憂地問:“醫生,我的眼睛還能好嗎?”醫生意味深長地對它說:“你想讓眼睛好起來也不難,關鍵要看你有沒有毅力。”小猴一聽立刻高興地跳起來:“醫生醫生,你快告訴我,我怎麼做眼睛就會好?”醫生看到小猴可愛的樣子,呵呵笑著說:“一是少看電視,二是少玩遊戲機,三是注意正確的寫字姿勢。這些你能做到嗎?”小猴胸有成竹地說:“我能做到!”

  從此以後,小猴按照醫生說的去做,眼睛漸漸好了,它的外號也就沒有了!

六年級寓言15

  寒冷的冬天來了,這天晚上,北風“呼呼”地颳著,天上下起了白茫茫的大雪。

  麗麗的衣櫃裡響起了一陣爭吵聲,原來是圍巾大姐、帽子小弟、手套小妹,還有口罩大哥在爭吵誰最暖和呢!首先是帽子小弟出場了,他抬頭挺胸傲慢地說:“要說暖和當然要數我了!如果沒有我,那寒冷的冬風就會把小主人的頭髮吹得飄起來,小主人肯定會凍得直髮抖的!”

  這時,口罩大哥反對說:“哼!你有什麼了不起,小主人要是沒有我,臉就會凍得通紅,還會呼進很多冷空氣,那會多麼難受啊!”

  圍巾大姐很不服氣:“你們有我暖和嗎?真驕傲!而且我的樣子還很美麗呢!”

  手套小妹也跟著說:“就是,就是,真驕傲!我還沒說我可以保護小主人的小手呢!”

  棉襖爺爺實在忍不住了,摸著白花花的鬍子走出來說道:“你們吵來吵去幹什麼呀?只有小主人把我們都戴上這才會暖和。”

  大夥兒聽見棉襖爺爺這樣說,都慚愧地低下了頭,跟著棉襖爺爺回衣櫃了。第二天,麗麗開啟衣櫃,看見排在衣櫃裡整整齊齊的衣服,趕緊穿上衣服說:“好暖和呀!”聽見了這句話,圍巾大姐、帽子小弟、手套小妹,還有口罩大哥都開心地笑了,棉襖爺爺也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