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寓言幼兒故事
寓言故事的特點是形象生動,人物活靈活現,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
釋鹿得人
一次,魯國國君孟孫帶隨從進山打獵,臣子秦西巴跟隨左右。打獵途中,孟孫活捉了一隻可愛的小鹿,他非常高興,便下令讓秦西巴先把小鹿送回宮中,以供日後玩賞。
秦西巴在回宮的路上,突然發現一隻大鹿緊跟在後,不停地哀號。那隻大鹿一號叫,這裡小鹿便應和,那叫聲十分悽慘。秦西巴明白了,這是一對母子,他覺得心中實在不忍,於是便把小鹿放在地上。那母鹿不顧秦西巴站在旁邊對自己有什麼危險,一下衝到小鹿身邊,舔了舔小鹿的嘴,兩隻鹿便撒腿跑進林子裡,眨眼就看不見了。
孟孫打獵歸來,秦西巴對他說放走了小鹿,孟孫一下子火冒三丈,打獵回來的餘興一下子全沒有了,他氣得將秦西巴趕出宮門。
過了一年,孟孫的兒子到了唸書的年齡,孟孫要為兒子找一位好老師。許多臣子都來向孟孫推薦老師,孟孫一一接見這些人,但他總覺得不是十分滿意。正當孟孫悶悶不樂的時候,他突然想起了一年前被自己趕出宮去的秦西巴,心中豁然開朗,立即命人去尋找秦西巴,並把他請回宮來,拜他為太子老師。
左右臣下對孟孫的做法很不理解,他們問道:“秦西巴當年自作主張,放走了大王所鍾愛的鹿,他對您是有罪的,您現在反而請他來做太子的老師,這是為什麼呢?”
孟孫笑了笑說:“秦西巴不但學問好,更有一顆仁慈的心。他對一隻小鹿都生憐憫之心,寧可自己獲罪也不願傷害動物的母子之情,現在請他做太子的老師,我可以放心了。”
秦西巴的仁慈之心,終於被國君理解,國君捐棄前嫌而合理啟用秦西巴的長處,這一點對我們是大有啟發的。
德比才重要
陽虎的學生在天下為官的,比比皆是。可是有一次陽虎在衛國卻遭到官府通緝,他四處逃避,最後逃到北方的晉國,投奔到趙簡子門下。
見陽虎喪魂落魄的樣子,趙簡子問他說:“你怎麼變成這樣子呢?”
陽虎傷心地說:“從今以後,我發誓再也不培養人了。”
趙簡子問:“這是為什麼呢?”
陽虎懊喪地說:“許多年來,我辛辛苦苦地培養了那麼多人才,直至在當朝大臣中,經我培養的人已超過半數;在地方官吏中,經我培養的人也超過半數;那些鎮守邊關的將士中,經我培養的同樣超過半數。可是沒想到,就是由我親手培養出來的人,他們在朝廷做大臣的,離間我和君王的關係;做地方官吏的,無中生有地在百姓中敗壞我的名聲;更有甚者,那些領兵守境的,竟親自帶兵來追捕我。想起來真讓人寒心哪!”
趙簡子聽了,深有感觸。他對陽虎說:“只有品德好的人,才會知恩圖報;那些品質差的人,他們是不會這麼做的。你當初在培養他們的時候,沒有注意挑選品德好的加以培養,才落得今天這個結果。比方說,如果栽培的是桃李,那麼,除了夏天你可以在它的樹蔭下乘涼休息外,秋天還可以收穫那鮮美的果實;如果你種下的是蒺藜呢,不僅夏天乘不了涼,到秋天你也只能收到扎手的刺。在我看來,你所栽種的,都是些蒺藜呀!所以你應記住這個教訓,在培養人才之前就要對他們進行選擇,否則等到培養完了再去選擇,就已經晚了。”
陽虎聽了趙簡子一番話,點頭稱是。
人的品德應該比才能更重要,因此應有選擇地培養人才,不可良莠不分,這對我們是很有啟發的。
防患於未然
有一家人家做了新房子,但廚房沒有安排好,燒火的土灶煙囪砌得太直,土灶旁邊堆著一大堆柴草。
一天,這家主人請客。有位客人看到主人家廚房的'這些情況,就對主人說:“你家的廚房應該整頓一下。”
主人問道:“為什麼呢?”
客人說:“你家煙囪砌得太直,柴草放得離火太近。你應將煙囪改砌得彎曲一些,柴草也要搬遠一些,不然的話,容易發生火災。”
主人聽了,笑了笑,不以為然,沒放在心上,不久也就把這事忘到腦後去了。
後來,這家人家果然失了火,左鄰右舍立即趕來,有的澆水,有的撤土,有的搬東西,大家一起奮力撲救,大火終於被撲滅,除了將廚房裡的東西燒了一小半外,總算沒釀成大禍。
為了酬謝大家的全力救助,主人殺牛備酒,辦了酒席。席間,主人熱情地請被燒傷的人坐在上席,其餘的人也按功勞大小依次入座,惟獨沒有請那個建議改修煙囪、搬走柴草的人。
大家高高興興地吃著喝著。忽然有人提醒主人說:“要是當初您聽了那位客人的勸告,改建煙囪,搬走柴草,就不會造成今天的損失,也用不著殺牛買酒來酬謝大家了。現在,您論功請客,怎麼可以忘了那位事先提醒、勸告您的客人呢?難道提出防火的沒有功,只有參加救火的人才算有功嗎?我看哪,您應該把那位勸您的客人請來,並請他上坐才對呀!”
主人聽了,這才恍然大悟,趕忙把那位客人請來,不但說了許多感激的話,還真的請他坐了上席,眾人也都拍手稱好。
事後,主人新建廚房時,就按那位客人的建議做了,把煙囪砌成彎曲的,柴草也放到安全的地方去了,因為以後的日子還長著呢。
什麼事情都要有個預見性,如果自己沒意識到,聽聽別人的建議也是好的,防患於未然總比出了險情再去補救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