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寓言> 寓言故事:宣王之弓

寓言故事:宣王之弓

寓言故事:宣王之弓

  引導語:下面的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歡迎大家閱讀與學習,大家是否能從中讀懂寓言故事的道理?

  齊宣王有個特點,喜歡聽別人對他說恭維話。齊宣王愛好射箭,他喜歡聽別人說他不論多強硬的弓都能夠拉開。其實,齊宣王自己拉的弓,拉開時所用的力氣還不到三石。

  齊宣王射箭時,常常向身邊的大臣們表演拉弓。他身邊的近臣們為了奉承自己的國君,一個個都是先拿起宣王的弓,站好姿勢,故意拉起來試試。這些近臣們在試弓時有意地做出很認真的神情,裝出拼命地使出全身之力的樣子:閉住嘴,鼓滿兩腮幫,將眼睛瞪得大大的,一眨不眨地站在那裡,再慢慢地將弓拉到半滿時故意停一下子就鬆開手。他們都說統一調子的話:“這張弓好厲害!真是強勁極了。如果沒有九石的力氣是別想將它拉開的。”“那還用說,這麼強的弓,除了大王您以外,是沒有人能夠拉開的。”“世界上像大王這樣能拉這麼強硬的弓的人是很少有的。”……聽了這些特別順耳中聽的話後,齊宣王的心裡感到特別舒服,心裡樂滋滋的,甜甜的.,比蜜還要甜。

  這樣,齊宣王所拉的弓雖然只需用不超過三石的力,但是他一輩子都認為他拉的弓,沒有使出九石的力是拉不開的。

  拉開這張弓只用三石的力就可以了,這是實際;而用九石的力,則是徒有虛名的啊!齊宣王只喜歡虛名,卻不知道他的實際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這篇寓言故事告訴人們: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喜歡聽奉承話。聽到奉承話、恭維話就沾沾自喜的人必被人恥笑。

 

  寓言故事:虎懼駮馬

  有一次齊桓公騎馬出遊,來到野外山林之中,忽見遠處有一隻老虎擋道。齊桓公正打算繞道前行時,不想那隻老虎倒先伏在了地上,竟然一動也不敢動。於是,齊桓公一行得以從老虎身邊飛馳而過,打獵滿載而歸。

  齊桓公回宮後,便問管仲:“今天我騎馬外出,老虎見了我竟嚇得不敢往前走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管仲答道:“我想,您可能騎的是一匹毛色駁雜的高頭大馬,迎著正在升起的太陽奔跑吧?”

  齊桓公趕緊點頭:“正是這般情景。”

  管仲於是分析說:“這種馬飛馳起來很像一種叫做‘駮’(bo)的猛獸,而駮是專以虎豹為食的。那隻老虎以為您騎的是駮,它又怎麼能不害怕呢?”

  這則寓言說明,老虎被像駮之馬的外表所迷惑,因而作出了錯誤的判斷,於是將自己給嚇住了。聰明的人類則應學會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從而使自己的認識一步步地接近於客觀的實際。

  寓言故事:吹牛無邊

  有3位老人都擅長吹牛,平時與人談話,一般沒人吹得過他們。可是這一天,這3位會吹的老人卻碰到了一起。

  正巧,有一個過路人走來了,看到3位年紀大的人在一起,便上前詢問他們的年齡。過路人很有禮貌地問:“請問各位老丈今年高壽?”

  其中一位老人摸了摸滿頭白髮,說:“你問我的年紀,我已記不清了,只記得我小時候,曾經跟盤古在一起玩耍,我們的交情不淺,他還叫我哥哥哩。”

  過路人聽了嚇了一跳,心想,還真沒見過這般老壽星呢。

  另一位老人說:“問我的年紀有多大嗎?這麼跟你說吧,大海的水每次變成桑田的時候,我就記下一個籌碼,不知有多少次了,反正這樣的籌碼我已經放滿了10間屋子!”

  過路人一聽大為驚駭,今天可看見老神仙了,真是大開眼界。

  第三位老人說:“你們聽說過王母娘娘的仙桃嗎?那可是一萬年才熟一次的呀!可我吃的仙桃已經無數,我每吃一個仙桃,就把它的核丟到崑崙山下,而今那些丟掉的仙桃核,已經堆積得和崑崙山一樣高了!”

  過路人這一次反而非常平靜,一點兒也不吃驚,他說:“原來是3個老牛皮精。”

  吹牛皮如果吹到了離奇的地步,又有什麼意義呢?那種根本不存在的長壽與那些生命短促的蜉蝣(fuyou)、朝菌,又有什麼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