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雨巷> 《雨巷》測試題

《雨巷》測試題

《雨巷》測試題

  戴望舒的《雨巷》完全超越了文字本身的話語含義,而是像音樂,像畫作一樣展示出一種哀怨悽婉之關,整理了《雨巷》測試題答案,以幫助同學們學習掌握。

  【基礎測試】

  1.下列各組中加粗字注音無誤的一項是( )

  A.撐(zhǎng)著 彷(páng)徨

  悽(qī)清 巷(xiàng)道

  B.彳亍(chì chù) 悽婉(wǎn)

  頹圮(pǐ) 迷茫(méng)

  C.河畔(pàn) 盪漾(yàng)

  青荇(xìng) 長篙(gāo)

  D.斑斕(lán) 沉澱(dìng)

  似(sì)的 泥(nì)古

  2.下面四項中,詩歌節奏劃分錯誤的一項是( )

  A.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B.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

  C.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D.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

  3.下列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戴望舒是中國現代詩人,主要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詩歌發表後產生了較大影響,詩人也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

  C.戴望舒早期的詩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

  D.後期詩歌主要表現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和對美好未來的熱烈嚮往,詩風明朗、沉摯。

  4.對《雨巷》的賞析不正 確的一項是( )

  A.詩人在《雨巷》中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受中國古代詩詞的啟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徵人的愁心。

  B.《雨巷》運用了象徵的手法。詩中的“我”“雨巷”“姑娘”並非是對生活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了象徵意味的抒情形象。

  C.詩中借江南小巷的陰沉來象徵當時社會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滿了迷惘和絕望。

  D.《雨巷》運用了復沓重唱手法,造成了迴環往復的旋律,強化了音樂效果,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5.對《再別康橋》運用的表現手法解釋不恰當的一項是( )

  A.詩中籠罩著一種寧靜、安謐的氛圍,水草、柔波、彩虹、星輝,恰當地襯托了詩人靜默的心境。

  B.詩人運用比喻、擬人、借代等修辭手法,寫出了康橋那特有的優美景色,表達了自己那追夢般 的思念之情。

  C.詩人把自己對母校的深情融進了悄悄別離時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種輕柔、明麗而又俊逸的格 調。

  D.全詩四行一節,詩行排列錯落有致;每句字數基本為六七字,於參差變化中 見整齊;每節押一韻, 呈現出明顯的旋律感。

  【課內閱讀】

  閱讀《雨巷》的開頭和結尾兩節,回答8~9題。

  (一)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二)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6.詩一開始用“悠長”“寂寥”的雨巷表明了居住地的________,以細雨表現了________的天氣特點。

  7.結尾重複了開頭,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把“逢著”改為“飄過”,又說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態特徵。

  參考答案

  1.C(A.zhǎng-chēng B.méng-máng D.dìng-diàn sì-shì)

  2.B(應在“自頭”後斷開,而不是在“我的”之後)

  3.C(應為象徵派)4.C(“迷失了方向”,說法欠妥;“絕望”錯誤)

  5.B(這首詩在修辭手法的運用上有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彩虹似的夢”;有擬人:“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有頂針:“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有反覆:“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沒有借代)

  6.幽僻 陰沉、鬱悶

  拓展閱讀:《雨巷》簡析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詩歌發表後產生了較大影響,詩人也因此被人稱為“雨巷詩人”。詩歌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藉此構成了一個富有濃重象徵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裡,詩人把當時黑暗陰沉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氣。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這樣的雨巷中孤獨的ㄔ亍著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懷著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徵。但是,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這種心態,正是大革命失敗後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政治低壓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於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實反映。在藝術上,本詩也鮮明地體現了戴望舒早期詩歌的創作特色。它既採用了象徵派重暗示、重象徵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對於音樂美的追求。詩中的“我”、“雨巷”、“姑娘”並非是對生活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了象徵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詩還回蕩著一種流暢的節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來自詩韻,除每節大體在第3、6行押韻外,每節的詩行中選用了許多與韻腳呼應的音組。詩中重疊反覆手法的運用也強化了音樂效果。正如葉聖陶所說,《雨巷》是“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於白色恐怖之彙總,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彙總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雨巷》一詩就是他的這種心情的表現,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運用了象徵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徵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徵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於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迴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聖陶先生稱讚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詩人在《雨巷》中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雖然是受古代詩詞中一些作品的啟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徵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的表現方法。如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結和雨中愁悵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裡落在誰是主?思悠悠閒!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這首詩裡就是用雨中丁香結做為人們愁心象徵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這種吸收和借鑑是很明顯的,但是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舊詩名居“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認為不能這樣看。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造。第一,古人在詩裡以丁香結本身象徵愁心,《雨巷》則想象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與古典詩詞中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子的作品迥異,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時代憂愁的領域裡,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造。第二,在古代詩詞裡,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託詩人的感情的。詩人依據生活的經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創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象的產物。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