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九年級教學設計

《魚我所欲也》九年級教學設計

《魚我所欲也》九年級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

  (1)正確辨別文中的難詞難句,用比較的方式理解部分實詞的古今異義,用文白對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瞭解孟子“捨生取義”的道德主張。

  (3)把握本文比喻、正反對比、舉例等論證方法和善於借題發揮、因勢利導的論辯藝術。

  2、過程與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點,領會文章思想內涵。

  (2)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3)透過啟示、點撥、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把握古人說理的方法。

  3、情感價值

  (1)人生常常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在關鍵時候,應作出正確的選擇。

  (2)感悟古人遣詞造句之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進而陶冶情操。

  教學重點

  (1)理解孟子的主張“捨生取義”。

  (2)學習本文的論證結構與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評價《魚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內涵。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文言文教學最實用的教法,可採用默讀、齊讀、跳讀、精讀、美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感受語言,體會文意,進行文化薰陶。

  2、質疑法: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不懂的地方提問,或對文章觀點提出自己的見解,或就論證過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大膽質疑,鼓勵學生自己質疑有利於發展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人生常常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在關鍵時刻如何作出正確的選擇呢?今天我們學習《魚我所欲也》看看孟子有怎樣的道德主張。

  二、整體感知。

  1、教師有感情的誦讀課文,要求學生聽清字音,根據提示劃分句子的朗讀節奏。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對照註釋掃清語言障礙。

  3、學生齊讀全文,找出本文作者的道德主張。

  《孟子》的文章特點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於鼓動性,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明力,透過剛才的整體感知,同學樣一定有所感受,那麼作者在本文提出了怎樣的道德主張呢?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三、質疑解難、疏通文意。

  1、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並解釋。

  (1)故患有所不群也 (2)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3)所讓窮乏者得我與 (4)分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點詞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2)分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

  (3)呼爾而與之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4)所欲有甚於生者 萬鍾於我何加焉

  3、翻譯下列句子

  (1)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

  (2)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3)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4)此之謂失其本心。

  四、朗讀訓練,體會語言特色,初背課文,找出課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韻美。

  五、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畫出全文結構提綱。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二、鑑賞孟子散文的論理藝術。

  1、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論理方法:

  A、提問:本文的論點是什麼?怎樣提出來的,為什麼不直接提出來?

  明確: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主義者也。”這個論點是由“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得兼,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

  B、提問:論點提出以後,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討論、明確:

  (1)本文首先用巧妙設喻提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的情況下要“捨生取義”,然後說明其原因:因為人都有“欲生而不為苟得,惡死而有所不闢”之心,即“羞惡之心”;又從反而來說,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就會不顧禮義,什麼事都做得出來。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違背“義”的原則。

  (2)這種“羞惡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賢者才不會喪失。為什麼有些人會喪失呢?是因為他們為物慾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來之食”這說明他有羞惡之心,可後來卻不辯禮義而接受萬鍾之祿,這就是物慾使他的羞惡之心喪失了。可見要做到“捨生取義”就必須使自己的羞惡之心不為物慾所蔽。(例證法、對比論證)

  (3)本文邏輯推理十分嚴密,從魚與熊掌的比方,不吃嗟來之食和不辯禮義而受萬鍾之祿的對比,可以看出作者設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對比、排比的修辭手法加強了論理的邏輯性。

  2、難點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此之謂失其本心”中“本心”具體指什麼?這與“捨生取義”有何聯絡?

  “本心”具體指“羞惡之心”“義”產生於“羞惡之心”,有“羞惡之心”才會按“義”原則行事,才有可能在關鍵時刻捨生取義。

  (2)教師總結:

  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捨生取義”是因為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辯禮義”而受“萬鍾”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為是應該停止的。

  三、賞析《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本文主要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等修辭。

  比喻:“舍魚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它恰當地說明了在人們所喜愛的兩件事物,不能同時兼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而取。“一簞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說明飲食對飢餓者雖然重要,但不合乎禮義也寧死不食,從而證明了“義”重於“生”,突出了主題。

  對比: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與事實作對比,讚揚了捨生取義的人。最後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鍾”作對比,讚揚了捨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於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論辯力量。

  四、古今對讀,品評思想價值,欣賞其人格魅力。

  1、如何評價《魚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內容?

  學生討論、明確:義的價值高於生命,人應該有捨生取義的精神。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但孟子“捨生取義”的觀點的根據是唯心主義的性善論,他的說理僅止於是否喪失“本心”有明顯的侷限性。隨著時代的發展,“義”的內涵發生了變化,我們現在所說的“義”是指社會公義,“利”指一己之私利。在當今社會,面對越來越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該作出正確的抉擇。

  2、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圍繞“我心目中的孟子”這一話題,學生自由發言。

  生1:孟子本人是一個比較高傲的人,他不肯遷就,不肯趨炎附勢。他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曾經在齊國任客卿,後來因為與齊王意見不合,便決定辭去齊卿回家,斷然拒絕了齊王“萬鍾”的誘惑,這些言行都表現了孟子大義凜然的性格和氣概。

  生2:仁義是最大的利益,有仁義,相關者會有利益;無仁無義,所有人都不會有利益。“義”作為一種道德規範,約束一己之私慾,成就集體、民眾的大利,孟子可謂高層建瓴。

  生3:孟子是一個聰明機智、豪爽直率的論辯家。他義正辭嚴、直言不諱、敢於抨擊統治者,展示了一個狂放不羈、潑辣大膽、無私無畏的論辯家的形象。

  ……

  五、課堂小結。

  孟子以自己的行為實踐著自己的人生主張,孱弱的身軀擔負著民族的大義。面對散發著孟子生命氣息的文字,我們的心唯有崇敬。捨生取義,這是怎樣的崇高與豁達,這是怎樣的氣魄與壯志,這是男兒捨身報國的壯志雄心,這是中華兒女報效母親的赤膽忠心。讓我們高吟《魚我所欲也》,譜寫生命的壯麗篇章。

  教後反思

  一直以來很喜歡孟子收入初中教材的幾篇論理散文,如《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但唯獨對於《魚我所欲也》有些鍾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喜歡於第一小節的推理論證,又是因果推理,又是假設推理,一下兩下連老師也被繞暈了,更別提對因果推理、假設推理一無所知的初中生了,以往幾輪教到此處我總僅強調一箇中心論點,其它如接下來的的論證過程等我就稀裡糊塗帶過去了,於是下課後總有心裡鬱悶、頗感失落。但所幸今天卻一反常態,教得得心應手,下課後也心情愉快頗覺輕鬆。仔細回顧,頗有收穫。因為這一課我突發奇想,巧妙地採用了舉例法來闡述孟子的正反道理論證,因果推理,假設推理等把較為深奧的道理巧借婦孺皆知的劉胡蘭一例及春節期間發生在本縣三洲鎮勇救車內落水乘客而英勇犧牲的肖勇和付紹移的事例闡述得淺顯易懂,明白如話,教者自己理清了論證思路,學生也輕鬆地接受了推理方式,所以較難背誦的第一小節在此基礎上再檢查默寫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