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魚我所欲也> 免費 魚我所欲也複習資料

免費 魚我所欲也複習資料

免費 魚我所欲也複習資料

  俗話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有許多選擇。而有時的一個選擇往往改變了你的一生。所以,孟子就寫了這篇《魚我所欲也》,讓我們知道捨生取義的道理,文章的道理也是教學的關鍵,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魚我所欲也》免費複習資料,供大家學習和參考。

  《魚我所欲也》的複習資料

  一、文學常識

  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戰國時期魯國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還學過他的文章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二、通假字 1、鄉為身死而不受 鄉 通“向”,從前 2、故患有所不闢也 闢: 8、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如果沒有禮貌的吆喝著給別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 9、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

  一、理解性默寫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通“避”,躲避 3、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得:通“德”,恩惠,這裡是“感激”的意思 4、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辯:通“辨”,辨別 5、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與:通“歟”語氣助詞 三、一詞多義 1、為

  (1)今為(為了) (2)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接受)之

  (3)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做、採用)也? 2、於

  (1)所欲有甚於生者(介詞,表比較,比)(2)萬鍾於我何加焉(對) (3)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給) (4)此所謂戰勝於朝廷(在) (5)皆朝於齊(到) 3、而

  (1)呼爾而與之(連詞,表順接) (2)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連詞,錶轉折,“卻”) 4、與

  (1)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通“歟”語氣助詞) (2)蹴爾而與之(給) 5、是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這樣) (2)是亦不可以已乎(這種做法)

  四、重點詞語解釋

  1、一豆羹 豆: 2、此之謂失其本心 本心:” 3、故患有所不闢也 患: 4、一簞食, 簞: 5、有是心也 是心: 6、蹴爾而與之 蹴: 7、萬鍾於我何加焉 何加: 8、所惡有甚於死者 惡: 9、捨生而取義者也 義:

  10、賢者能勿喪耳 賢者:有道德的人。勿喪: 。 11、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萬鍾: 。 鍾: 。

  12、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 。

  13、故不為苟得也 苟得: 。 14、妻妾之奉 奉: 。 15、呼爾而與之 呼: 。

  爾: 。 與 :

  16: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窮乏: 。 1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 如使、使:

  18、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

  19、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 是故: 甚於: 20、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可以: 五、重點語句翻譯

  1、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每有一個關鍵詞沒落實就扣半分,扣完為止。比如“惡、患、甚、避”。) 2、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萬鐘的俸祿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它,萬鍾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

  3、是亦不可以已乎?

  *這樣的行為不也應該停止了嗎?

  4、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爾。

  *不僅有道德的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喪失罷了。

  5、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麼我就捨棄生命而選取正義了。

  6、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以前(為了禮義)寧肯死亡,也不接受,現在卻為了我所認識的窮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們追求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那麼一切能夠用來逃避禍患的手段,有哪一種不能採用呢?

  義者也。

  2、在孟子看來,什麼情況下,即使遇到禍患也會挺身而出的? ----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 3、體現“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4、孟子認為能做到捨生取義的人是; ----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5“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中 “是心”指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自己的話回答)

  ----在生和義不能兼得的情況下,應該捨生取義。 6、孟子認為失其本心的行為是: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看空的多少,分的多少)(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得我而為之)。

  7、不辯禮儀的接受萬鍾是為了: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8、文中與“嗟來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9、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生,亦無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10、從反面論證“義重於生”,並具有警醒人心作用的句子: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 11、正面舉例論證人人都有本心,義仍存在(即證明人沒有喪失本心)的句子:

  ——一簞食,乞人不屑也。

  12、反面舉例論證,表現人喪失本心,並對此進行批評、嘲諷的句子: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二、歸納段意:

  第一段段意:運用比喻引出中心論點,從正反兩方面對比論證了捨生取義是人的本性。

  A 以 ‘舍魚而取熊掌’的生活常理為喻,提出中心論點;捨生取義.

  B 從正反兩方面對中心論點進一步的分析、闡釋。

  C 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是賢者能夠保有本心而不喪失。 第二段段意:採用了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論證了義重於生的道理,告訴我們人不應喪失本心。 A從正面舉例,證明義的存在。

  B從反面舉例,指出接受萬鍾是喪失人的本性。批評見利忘義。 三、本文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試舉例。

  ----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 本文怎樣提出中心論點的?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

  ——先設比喻而後提出論點,使文章生動形象,由淺入深,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四、寫“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時,取“熊掌”的用意是什麼?

  ----意在說明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需要選擇的事,在兩者不可兼得的情況下,人們會選取價值更高的東西,用生活常理來比喻”捨生取義“的道理。 五、開放性試題

  1、我國曆史上,許多人把文中的觀點作為自己做人的準則,作為自己最高道德標準來追求。請根據你所掌握的有關知識,舉一個能用本文觀點來讚美的例子。(40字內)

  ----文天祥面對元朝高官厚祿的誘惑,不為所動,拒絕投降而被殺害。(要求:舉例典型,略有分析,聯絡文中觀點,只有人名不給分)

  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軍殺害前曾寫下絕筆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至仁。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所說的這些話的意思大概是什麼?表明了他怎樣的人生觀?

  ----文天祥所說話的意思是:孔子說要“成仁”,孟子說要“取義”,13、結合學過的孟子的文章,針對一方面談談散文語言特色。

  ----1、善於比喻,這些比喻大多根據生活常理設計,淺顯易懂,易於為人所接受,使文章富有文學趣味。 如《魚我所欲也》一文開頭“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使文章生動形象,說理淺顯易懂,惟有行為完全符合“義”的要求,才能達到“仁”的境界。我們研讀聖人賢士的著作,要從中學習什麼東西,從今往後,我沒有什麼可慚愧的。

  ----這表明他捨生取義、視死如歸的人生觀,用實際行動實踐他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志和節操。

  3、本文觀點廣為後人所贊同,請找出本文觀點並寫出與之一致的

  兩句詩。

  ----觀點:捨生取義 詩句:

  (1)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2)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本文所強調的“義”與市場經濟下的“利”有無矛盾,由此會引發一點

  什麼樣的啟示,請簡要談談。

  ----不矛盾,在市場經濟下也要講誠信、講道德,不做違法亂紀的事。 5、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熱血和寶貴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捨生取義”的正氣歌,請概述一個這樣的例子。

  ---A如抗洪英雄李向群為保一方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誓鬥洪魔,以生身殉國。

  B劉胡蘭面對敵人的屠刀毫不畏懼,寧死也不出賣黨組織,最後英勇犧牲;

  C朱自清病危之際拒絕吃美國救濟糧等。

  6、本文主要闡述了“捨生取義”的道理。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你怎樣理解這個“義”字? ----能見義勇為、為正義事業而獻身、做於國於民於人有益的事等。社會上的哥們義氣是與小團體個人私利相關的江湖義氣與本文的“義”不同。

  7、作者在文中讚揚的是怎樣的人?批評的是怎樣的人? 讚揚的是捨生取義的人, 批評的是見利忘義的人。 8、《魚我所欲也》中,“所識窮乏者得我與”一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孟子親民愛民的民本思想,與此同時,在孟子看來,即使是出於用之於民的目的,也不能“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你認為其中的道理是什麼?

  ----因為“義”的價值高於“生”,所以,即使出於用之於民的目的,也不能放棄“義”的前提,用“不辯禮義”之財來讓人苟且求生,更何況是出於讓“貧乏者”“得我”的個人目的。

  9、讀“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一句,列舉生活中的“一個賢者”並寫出他具有怎樣的“心“?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結合現實生活,給本文補充兩個論據。(2分) ---論據一:文天祥寧死也不降元,慷慨就義;

  論據二: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 (只要是符合“捨生取義”這一觀點的古今事例作論據都可。)

  11、孟子提倡的 “捨生取義”曾經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現在的學校教育則強調我們中小學生要“珍愛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就刪掉了“見義勇為,敢於鬥爭”的字樣,對於這些,你是怎樣看待這一問題的?(3分) * 我的觀點:(只要言之成理,觀點鮮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寶貴的,我們應當要珍愛這僅有的一次生命,但並不表示我們不見義勇為,不伸張正義,只是我們在見義勇為時,要量力而行,要在與壞人鬥勇的同時還要鬥智,儘量避免對自己的損害,對生命的威協。

  12、結合材料思考。相關內容連結:閱讀下面一段話,請結合原文談談你的看法。(4分)

  * 前安徽省副省長王因貪腐鉅額財產被槍決;某大學學生馬加爵為洩私憤殺死自己同學而遭通緝;某明星參加義演假唱----這三個人的做法都是與《魚我所欲也》一文所倡導的“捨生取義”的觀點相違背。王見利忘義,貪腐收賄;馬加爵為一己私利而違法犯罪;明星追求金錢,不講道德。他們的這些做法必將受到嚴懲。也為我們每一個人敲響警鐘。 13列舉三個含“義’的成語

  ——捨生取義、義憤填膺、義不容辭、 義正詞嚴、義無反顧

  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2、大量使用排比對偶句式,節奏感強,富於文采和氣勢。 如《生於憂患》《魚我所欲也》的第一段大量使用排比對偶句式,節奏感強,富於文采和氣勢。既有助於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說服力。

  3、明白曉暢,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詞彙。 舉例略

  一、飲酒(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第一句中虛詞“而”錶轉折關係。

  2.本詩中純寫景的句子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敘事、寫景相結合

  的句子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3.“問君何能爾”一句中的“爾”指代什麼?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4.怎樣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詩人寫出了面對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人生的真意,豈是三言

  兩語就能概括的,不能言說,也無法言說。在“真意”面前,“言”是那樣的淺白無力。

  5.“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詩人什麼情感?

  熱愛田園,田園質樸、寧靜、平和,生活悠閒,充滿生活氣息,與官場的醜惡、紛擾成為鮮明的對照,回到田園的詩人無比喜悅。

  6.怎樣理解陶詩中的“而無車馬喧”與“心遠地自偏”? 陶淵明酷愛田園生活的寧靜和自由,厭惡官場的虛飾和詐偽。為了生計,他幾次出來做小吏,都極不情願,最後終於解職歸田,永不出仕。這裡所說的“車馬”意指達官貴人的高軒,也就代表著官場繁瑣的應酬和功利性極強的交往。歸隱田園,雖說仍離不開“人境”,但沒有了這樣的煩擾,所以說“而無車馬喧”。至於“心遠地自偏”,實際上是道出了感覺與處境之間的辯證關係:隱居更主要是一種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於居所是否荒遠。如果心靈的“焦距”調好,就可以“大隱隱於市”,處鬧市若幽谷。

  《己亥雜詩》 龔自珍 清代 近代思想家,文學家 主旨:全詩抒發了自己辭官離京時的複雜感情,展示詩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淪,始終要為國家效力的堅強性格和獻身精神。 全詩移情於物,形象貼切,構思巧妙,寓意深刻。

  1.這首詩寫的是什麼內容?怎樣理解詩中的“離愁”?

  寫詩人離京的感受。雖然載著“浩蕩離愁”,卻表示仍然要為國為民儘自己最後一份心力。詩中的“離愁”是指當時作者離別親朋好友,憤然辭官回家所產生的對親朋好友的依依不捨之情。

  2.為什麼不說“夕陽斜”而說“白日斜”?

  這裡不說“夕陽”而取“白日”,正好與作者當時的心情相吻合,也隱

  喻當時國勢漸頹的社會現實。

  1、2句抒寫因官場黑暗,理想難酬,憤然辭官南歸的極端痛苦複雜的心情。 3.作者拿落紅自況,表達了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

  4.名句好在哪? (1)從語言上談,這兩句語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

  表現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這兩句移情於物,表達了對新生命的讚美。(2)從含義上談,這兩句是說飄落的紅花並不是無情物,即使化作春泥也要滋養呵護著花。(3)從哲理上談,花落歸根,化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反映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規律。

  5.賞析: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這兩句比喻自己雖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抒發了詩人即使辭官歸隱,也要為國家、為民族貢獻自己的一切情懷和志向。 6.“落花”這句表明了詩人的志向,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 示例:我們身處社會,不是來索取的,而是來奉獻的。一生要活的有意義,活的精神,就要多為社會、為國家、為他人多做善事、好事、實事。

  7.詩中寫了幾種心境?(1)離別憂傷。(2)迴歸的愉快。(3)積極的人生態度。

  這首詩寫詩人離京的感受,將政治抱負和個人志向融為一體,將抒情和議論有機結合,抒發了詩人複雜的感情。

  這首詩的思想感情比較重要,主要包含了那兩方面的情感? 一方面有辭官的惆悵,另一方面有希望忠心報國為民的信念。

  第2 / 4頁

  二、行路難(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1.詩人、面對華美的酒席,卻用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詞,形象地表現了自己內心的苦悶的心情。

  2.詩人在“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兩句中,運用了象徵的修辭方法,形象地表現了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

  3.詩人在第7句和第8句中用了兩個典故,詩人用典的作用是什麼?

  姜太公八十歲垂釣遇到遇周文王,一展宏才;伊尹夢見自己乘舟到“日邊”。表示自己仍期望能像呂尚、伊尹那樣受到君王的重用。

  4.《行路難》中,表現作者對理想執著追求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句子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5.最後兩句詩,詩人的感情陡起,請說說詩人表達了什麼感情,應該如何理解這種感情?

  表達作者決心衝破一切艱難險阻,實現遠大抱負的信心。 6. 陶淵明的《飲酒》詩序中說:“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然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而李白這首《行路難》卻寫了對酒停杯的情境。一個是“既飲”之作,一個是“未飲”之歌,試比較這兩首詩抒發的情感有什麼不同。

  《飲酒》 “酒後真言”。他對自己的隱居生活表示滿意,也能從心靈安逸、遠離世俗煩惱的高度來認識。唯其具有寧靜安詳的心態,才能有“採菊東籬”的閒適,“悠然見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霧飛鳥的真趣。《行路難》是李白借樂府古題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詩篇。面對美酒佳餚,他與陶淵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高呼“行路難”,因為他輔佐明君、建功立業的政治理想無從實現,忿忿不平之氣溢於言表。

  這兩位詩人抒發的情感不同,除了他們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還有一個大的社會背景問題。陶淵明身處晉宋易代之際,社會動盪,民不聊生,雖有濟世情懷不能施展;李白身處大唐盛世,社會相對穩定,士人學子人人自奮,期望為國為民有所作為,故仍存積極進取之心。

  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1.這首詩從體裁上說屬於敘事詩。作者杜甫,字子美,一度在長安南少陵附近居住,後世稱其為“杜少陵”,安史之亂後入蜀,一度掛著檢校工部員外郎的官銜,因此後人又稱他為杜工部。他是我國唐代偉大的 現實主義詩人,當時人稱 詩聖。其詩顯示了唐帝國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此又被後人稱為詩史。

  2.這首詩中作者描寫風的威勢的動詞有 號、卷、飛、渡、灑、掛、、飄、轉、沉。

  3.本文中表現詩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懷的句子是什麼?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4.讀了這首詩,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請用詩中的句子描繪一下。

  (1)年老體弱——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2)生活貧困——布衾多年冷似鐵。(床頭屋漏無干處)(3)憂心國事——自經喪亂少睡眠。(4)關心天下“寒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5)捨己為人——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5.各用一個詞語概括四個自然段的意思。(每一個詞語不超過5個字)

  ①秋風破屋圖②群童抱茅圖③屋漏無干圖④遙想廣廈圖 6.《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記敘了一件什麼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坦露了詩人以天下蒼生為念、寧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懷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

  7.對於南村群童的舉動你是如何理解的?

  以群童的頑劣、無所顧忌來表現詩人的年老無力;群童是無知的,當時的社會背景出現這種情況是正常的,就作者來說是無可奈何的。

  8. “自經喪亂少睡眠”中的“喪亂”是指什麼? 安史之亂。

  9.你是怎樣理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句話的?

  杜甫身處漏雨茅屋,怎麼會突發狂想,要“大庇天下寒士”呢?杜甫生長在一個“奉儒守官,未墜素業”的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愛思想對他的.影響非常大,使他從小就立下“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向。由於仕途不順,生計窘迫,使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近下層社會,關心民生疾苦,寫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悲憤之語,以及《兵車行》、“三吏”“三別”這樣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濟為生,但憂國憂民之心不減。他因“茅屋為秋風所破”一事發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愛情懷。杜甫的感情是真摯的,是不容置疑的。

  兩句詩展現了詩人愛及天下的博大襟懷。一場暴風雨襲擊了他的茅屋,也觸動了作者一貫的憂國憂民情懷。秋風、秋雨的威力,貧困、流離失所的生活,都沒能擊垮作者。面對這樣的現實,詩人從個人“長夜沾溼何由徹”的痛苦,一躍聯想到風雨中千千萬萬衣食無著落的窮苦百姓,從沉思中振作起來,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喊,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關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理想。

  四、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 岑參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1.《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運用哪些事物從側面來描繪塞北奇寒的冬天?哪是正面描寫?

  (1)角弓,鐵衣,紅旗。(2)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2.全是可以主要寫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兩個部分,即“詠雪”(前十句)和“送別”(後八句)。 3. 賞析:“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詩人發揮神奇的想像,將北風看作春風,將雪花比作梨花。比喻何等新奇,格調多麼豪邁!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表現出這種化苦為樂、積極向上的樂觀情懷,才能寫出這樣的千古名句。

  4.“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在全詩中的作用是:

  過渡作用。將視線又轉向“外景”,以百丈堅冰點綴大的環境,以萬里愁雲引出送別的氣氛。

  5.“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表達了送別時依依不捨之情。“山迴路轉”使人惆悵,而雪地上的馬蹄印跡,又把送別的思念延伸到遠方。這個“開放式”的結尾,給人以無盡的遐思。

  6.《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都是“歌行體”詩,形式自由,語言流利,格調奔放。請從句式、敘事、抒情等方面說說這兩首詩的異同。

  第3 / 4頁

  相同之處:都不拘固定的格式,篇無定句,詩句多少依所要表達的內容而定;都以寫氣候景物開篇,都將景物描寫與敘事融為一體;都抒發了詩人獨特的情懷。

  不同之處:《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以七字句為主,間有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雜錯;敘事故事性強;抒情強烈而深沉。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齊;敘事點到為止;抒情含蓄而典雅。

  一、飲酒(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第一句中虛詞“而”錶轉折關係。

  2.本詩中純寫景的句子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敘事、寫景相結合的句子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3.“問君何能爾”一句中的“爾”指代什麼?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4.怎樣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詩人寫出了面對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人生的真意,豈是三言兩語就能概括的,不能言說,也無法言說。在“真意”面

  前,“言”是那樣的淺白無力。

  5.“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詩人什麼情感? 熱愛田園,田園質樸、寧靜、平和,生活悠閒,充滿生活氣息,與官場的醜惡、紛擾成為鮮明的對照,回到田園的詩人無比喜悅。

  6.怎樣理解陶詩中的“而無車馬喧”與“心遠地自偏”? 陶淵明酷愛田園生活的寧靜和自由,厭惡官場的虛飾和詐偽。為了生計,他幾次出來做小吏,都極不情願,最後終於解職歸田,永不出仕。這裡所說的“車馬”意指達官貴人的高軒,也就代表著官場繁瑣的應酬和功利性極強的交往。歸隱田園,雖說仍離不開“人境”,但沒有了這樣的煩擾,所以說“而無車馬喧”。至於“心遠地自偏”,實際上是道出了感覺與處境之間的辯證關係:隱居更主要是一種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於居所是否荒遠。如果心靈的“焦距”調好,就可以“大隱隱於市”,處鬧市若幽谷。

  五、己亥雜詩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1.這首詩寫的是什麼內容?怎樣理解詩中的“離愁”? 寫詩人離京的感受。雖然載著“浩蕩離愁”,卻表示仍然要為國為民儘自己最後一份心力。詩中的“離愁”是指當時作者離別親朋好友,憤然辭官回家所產生的對親朋好友的依依不捨之情。

  2.為什麼不說“夕陽斜”而說“白日斜”?

  這裡不說“夕陽”而取“白日”,正好與作者當時的心情相吻合,也隱喻當時國勢漸頹的社會現實。

  3.作者拿落紅自況,表達了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

  4.詩歌中流露出了詩人的兩種情感:舍和不捨。詩人想“舍”的是什麼?不想舍的又是什麼?

  詩人想舍的是當朝者的黑暗與腐朽,不捨的親朋好友和國家的前途命運。

  5.賞析: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以落花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議論。“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句詩以形象的語言,表達了龔自珍的愛國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