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教學稿

魚我所欲也教學稿

魚我所欲也教學稿

  一、匯入新授

  生與死,義與利是自古以來人民議論的人生課題。我們將要學習的《孟子》兩章中《魚我所欲也》這篇古文,論述的就是這樣一個問題。〈指示學生開啟課本,看注①後補充。記318頁下空處〉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主張“法先王”,在孔子“仁”學基礎上,提出系統的“仁政”學說,在人性方面,因襲孔子“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主張性善。〈指導學生看提示一段〉。評:存在決定意識,物質決定精神,孟子觀點帶有明顯的唯心主義。不過他提出的“捨生取義”的觀點,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商品經濟的今天,都具有積極意義。下面,我們就一起學習這篇文章。

  二、教師範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某些字的讀音。

  三、分討論課文第一段,提出論點,分論證。

  1、串解討論以下詞語在文中用法[當“能夠”講,用動詞前是助動詞]

  ①欲——能願動詞,喜愛。 ② 得兼——動詞,得到,“兼”是副詞狀語置後。

  ③患——事物性名詞,禍患。(有時可做動詞,患得患失。) ④ 甚——超過、勝過,動詞。(有時用做副詞,放動詞或形容詞前。) ⑤是——代詞,此。 ⑥賢——才能、德行好。(另:①善 ②多,勝 ③敬稱) ⑦心——思想。

  2、分討論內容層次方法:

  〈1〉學生活動:標句,根據句與句之間的關係把第一段分成三層。

  〈2〉提問,檢查劃分情況,歸納統一劃分結果。複習段的結構知識點。

  〈3〉分討論:

  ①提問:起始層在本段的結構作用,所用論證方法?——作答:

  提出論點:“捨身而取義”設喻引出:①喻:所欲→魚、熊掌→取熊掌②引出:生、義→取義

  ②提問:展開層的`內容、論證方法、論證結構?

  ——作答:論證對待生與死的不同態度;運用推理的方法;論證結構:

  第一步:辨證分(正面)

  生,欲→甚於生(義)→故不苟得 ( 即,為了“義”可以

  死,惡→甚於死(不義)→故不避患 捨生。 ) 即為了“義”可以舍“生”。

  第二步:假設分(反面)

  由是則生→不用 (結果)→有甚於生者(原因)

  由是避患→不為 →甚於死者

  ↓ 第三步:因果分

  所欲→莫甚於生(最喜生)→何不為(不擇手段求生)

  所惡→莫甚於死(最惡死)→何不用(不擇手段避禍)

  ③提問:結論層的內容、結構作用、論證方法?

  ——作答:層進法;使中心論點昇華;為本段作結:非賢者有→人皆有→賢者勿喪

  3、總結:第一段首先用喻證法提出論點,然後進行分論證,運用推理的方法,分辨證、假設、因果三個層次進行說理,邏輯嚴密,善於借題發揮,因勢利導;最後用層進式作結。全段緊緊圍繞中心論點進行論證。在我們將要寫的議論文寫作中,要學習這些論證方法和段的結構形式。作文題:淺談義與利。還可回顧借鑑一下前些時大學生關於“義大於利”還是“利大於義”的電視辯論大賽。質疑。

  4、機動:如分順利,有剩餘時間,背誦第一段。背誦方法:〈1〉注意句之間的邏輯聯絡;〈2〉層內部兩兩相對的句子內容;〈3〉句首第一字。

  5、作業:

  〈1〉整理筆記

  〈2〉譯第一段

  〈3〉沒背下第一段的繼續背誦

  〈4〉預習二三段。

  〈附板書設計〉

  魚我所欲也

  分課文:

  一、解(見教案“串解討論以下詞語在文中用法”)

  二、:

  第一段:提出論點,分論證。

  〈1〉 起始:提出論點:捨生取義。①設喻:所欲→魚、熊掌→取熊掌②引出生、義→取義

  〈2〉 〈2〉展開:分論證,對待生與死的不同態度方法。

  一步:辨證分〈正〉

  生,欲→甚於生(義)→故不苟得 ( 即,為了“義”可以

  死,惡→甚於死(不義)→故不避患 捨生。 )

  二步:假設分〈反〉

  由是則生→不用 (結果)→有甚於生者(原因)

  由是避患→不為 →甚於死者

  三步:因果分

  所欲→莫甚於生(最喜生)→何不為(不擇手段求生)

  所惡→莫甚於死(最惡死)→何不用(不擇手段避禍)

  〈3〉結論:層進法。非賢者有→人皆有→賢者勿喪

  三、作文題:淺談義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