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優質
孟子用這篇《魚我所欲也》來告誡我們,要明辨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而成為一個苟且偷生,見利忘義的小人!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疏通文句,識記有關孟子的文學常識以及本文出現的通假字、常見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2、在誦讀中感受孟子的文氣和語勢,學會運用譬喻和寓言說理的方法使議論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3、理解孟子思想中“義”與“氣”的意義與聯絡,瞭解孟子“性善論”在文中的體現及其“取義”、“養氣”之說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說明:“捨生取義”、“浩然之氣”是本文體現的孟子思想的核心價值所在。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將孟子“取義”、“養氣”之說的本質(即建立在“性善論”基礎上的道德信仰)揭示出來。鑑於當代學生對孔孟之道的疏離可在分析課文之前先借錢穆、黃仁宇、鮑鵬山等知名學者作家對孟子的精闢獨到的評論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進一步對作者及課文產生興趣。花一定時間帶領學生認真朗讀課文,引導學生在誦讀中體會孟子充沛的文氣與酣暢的語勢。提供儘可能豐富的歷史、評傳資料,讓“亞聖”形象鮮活飽滿,吸引學生切實關注孟子的道德訴求與人格取向並鼓勵他們在浩瀚歷史長河中找出躬身餞行孟子學說的例子。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掌握本文生動形象的說理方法,理解孟子思想核心:“取義”、“養氣”。 2、難點:理解文中表現出的與孔子同中有異的孟子道德理想與人格力量。
說明:本文所選孟子兩章屬於先秦諸子散文發展到第二階段的對話體論辯文,較之《論語》式的'語錄體散文有了很大的發展。誦讀此二章並充分感受孟子“氣盛言宜”的論辯風格同時從文中提煉孟子思想的核心價值所在是本篇課文的學習重點。而讓學生能真正走近孟子,深刻理解文中表現出的不同於孔子的道德理想與人格力量則是本文學習的難點。對於“取義”、“養氣”之說的解釋不難傳授,但讓學生從內心深處認同傳統儒家留給後世的這種高貴遺風,則需要教師細緻真誠地引導。“孔孟”雖然常常相提並論,但兩者之間亦有很大不同,需要在對《論語》、《孟子》等相關文字進行全面細緻的閱讀與比較之後,學生方能略知一二。由於本文的重點並非孟子的政治思想,教師不必對孟子的“仁政”、“民本”、“王道”等思想做過多的延伸與拓展,而要儘量圍繞孟子學說中有關道德實踐與自我修養方面來展開教學工作。
教學過程
氣勢充沛、鋒芒畢露、鋪張揚厲、善於層層追問步步進逼,富於鼓動性——本文選段充分展示出孟子散文的典型風格特徵。教師也可以把重點放在孟子論辯藝術上,結合寫作訓練展開課堂教學。從譬喻等手法切入,引導學生欣賞孟子辯才無礙、氣盛言宜的文風,並進一步學習掌握這種手法在寫作實踐中的靈活運用。由於課文選段集中體現了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教師也可以專門安排課時,提供充分的背景資料,從知人論世的角度促成學生交流思考,引導學生全面認識孟子獨立精神與高尚人格的養成與個人性格元素、社會時代土壤的關係,尤其是這種精神對後世的影響。如果有學生對孟子的邏輯與道德有疑問,教師也可以藉機展開討論,將儒家、道家、法家,甚至於刑、墨、名等諸子百家的觀點進行比較,務求讓學生對傳統道德倫理能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生硬地接受或拒絕。
練習舉隅
1、從《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一文中找出例證,簡要說明孟子對孔子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2、“孟子長於譬喻”,譬喻在現代修辭學中也被稱為類比,請模仿《魚我所欲也》中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某個觀點(可以選擇下列某組觀點中的一個進行嘗試)。
(1)、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完成練習後可參看《孟子·告子》中相關的辯論) (2)、內在的道德比外在的法制更重要/外在的法制比內在的道德更重要 (3)、愛情比生命更可貴/自由比愛情更可貴/自由比生命更可貴
3、在學習了本單元十七、十八課(《指南錄》後序 、《左忠毅公逸事》)之後,思考孟子的“浩然之氣”對後世文人志士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