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舉例論證與本心

魚我所欲也舉例論證與本心

魚我所欲也舉例論證與本心

  (透過文章的內容來看)是心,是指前文中捨生取義的大無畏獻身精神。而 本心,是指後文中所提到的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的志氣。前者中是堅持理想、維護正義的精神。孟子希望人們能夠明辨是非、體察情理,弄清什麼是人最需要、最應該追求的東西,不要因為貪得利益而喪失自己最美好的情操和品質。這其實是對於社會的一種呼籲。後者可能也不是,因為後者中是 孟子斥責那些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的可恥行為。所謂向善之心,是指對貧困的憐憫,對惡行的憎惡等。並不是孟子在這篇課文中所關注的重點,但還是有一些,例如-“與之” 這就是富人對窮人的憐憫與施惠,窮人還是不接受,就是因為他們認識到了擁有財富的目的是要使我們生活得更有尊嚴,生活得更加幸福。而且孟子也批評了他們行善的方式,即“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作者表現的是當我們在遇到抉擇的時候,如何抉擇,當然按照儒家的觀點是選擇高尚,精神上的,具有良好的品質方面的,比如這篇文章裡面最著名的“捨生取義”就是如此,這是勸人行善,不計個人得失,以天下蒼生為己任,於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相映襯。

  1、明白自己是誰,擺清自己的位子,做好自己的.事;2、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分清主次,知道努力的方向,知道先幹什麼;3、清楚自己的實力,知道自己能做到哪一步,不過分貪婪;4、堅持自己的信念,不受到外力的誘惑。總之,用兩句中國古話說,就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堅守自己的原則,不為外界所惑。不斷充實自己的修養,行事要光明磊落,言必信,行必果。

  不要見利忘義,不為了一些不該做的事情而放棄了自己的本心——即義。

  經得住誘惑就算是不失本心了

  遵守內心的美德活著,不放縱自己,尊重自己

  舉例論證對應的是文中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成語典故是"嗟來之食"春秋時齊國發生饑荒,有人在路上施捨飲食,對一個飢餓的人說“嗟,來食”,飢餓的人說,我就是不吃“嗟來之食”.終於不食而死(見於《禮記·檀弓》).後泛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1.比喻論證 文章一開始用 魚 和 熊掌 來設喻 得出結論 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以此引出本文中心論點 捨生而取義

  2.舉例論證 一簞食.乞人不屑也 形象證明了 義 重於 生 的觀點

  3.對比論證 第一段從正反兩方面說明為什麼要 捨生 第二段中把 鄉 與 今 對萬鐘的不同態度做了對比 從反面證明了 捨生而取義 這一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