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余光中> 余光中《第三季》原文品讀

余光中《第三季》原文品讀

余光中《第三季》原文品讀

【余光中《第三季》原文】

  第三季第三季屬於簫與豎笛

  那比丘尼總愛在葡萄架下

  數她的念珠串子

  紫色的喃喃叩我的窗子

  太陽哪太陽是遲起的報童

  扔不進什麼金色的新聞

  我也不能把憂鬱

  扔一隻六足昆蟲的屍骸那樣

  扔出牆去

  當風像一個饞嘴的野男孩

  掠開長髮要找誰的圓頸

  我欲登長途的藍驛車

  向南向猶未散場的南方

【余光中人物評價】

  朱炳仁先生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表達了詩與藝術的橋樑關係——“把藝術當做詩來做,把詩當做藝術來做”。他認為,好的詩與好的藝術是相通的,都是美的表達,都是真情實感的`展現。”謝冕教授也表示,“朱先生銅玩得很好,你會驚詫於他將冰冷堅硬的銅以一種柔軟溫情的感覺展現在你的面前,這是他至高的人文主義情懷和真性情的體現,而這種情懷,也是詩歌所需要的。(朱炳仁)

  余光中是個複雜而多變的詩人,他寫作風格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中國整個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後迴歸。在臺灣早期的詩歌論戰和70 年代中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中,余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餘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業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中國臺灣網)

  從詩歌藝術上看,余光中是個“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天國的夜市》、《鐘乳石》、《萬聖節》、《蓮的聯想》、《五陵少年》、《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等十餘種。其中最著名有《鄉愁》。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是中國文壇傑出的詩人與散文家,他仍在“與永恆拔河”。呼吸在當今,卻已經進入了歷史,他的名字已經顯目地鏤刻在中國新文學的史冊上。(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