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余光中> 余光中的母親

余光中的母親

余光中的母親

余光中的母親——孫秀君女士

  余光中的母親孫秀君是江蘇武進人,在家鄉的師範學校畢業後,分發到遙遠的福建永春去任教。在永春,她認識了余光中的父親,當時的教育局長餘超英,冥冥中似乎有一條長長的紅絲線牽引著,結果就成了餘超英的續絃,還當了一個九歲男孩的繼母。民國十七年,余光中生於南京。 自從嫁入餘家以後,她顯然沒享過福,永遠是勞碌的。兩次逃難,丈夫都不在身邊,孤伶伶一個人帶著獨子跑遍千山萬水!在余光中的回憶裡,母親在油燈下扎鞋底的形影永難磨滅。還有中學時期,每次從朱氏祠堂返校,母親總是殷殷送別,然後佇立山頭,一直守望著孩子走下山去繞過谷底,消失在另一座山後,那「望子石」的姿態也永遠留在人子心底。 範我存(余光中妻)回憶,餘父好客,愛熱鬧,實在累壞了餘母。在還沒有電話的年代,餘父經常在未預告的情況下,一下子帶回四、五個人回家吃飯。還有永春那些同鄉,有人退伍找不到工作,就住在餘家,由余母張羅一切。餘父是個一介不取的公務員,家中經濟來源固定,所以餘母就在後院種菜、養雞,聊以自力克難。 餘母很瘦,身體一直不硬朗。也許是強大的愛心使然,她硬撐著。有幾次她已入睡了,餘父半夜帶朋友回家,還會叫她起床去張羅宵夜。範我存不忍,後來就勸阻公公說:「巷口就有賣餛飩的,買回來吃不就得了嗎?婆婆已經睡下了,就別叫醒她了。」 範我存嫁給余光中後,對溫婉賢淑的婆婆很心疼。提起婆婆的早逝,她曾語帶埋怨地說:「那年端午,天氣很熱,公公又請了很多人在家吃飯。婆婆累了一天,後來草草地吃了些剩菜,又吃了冰西瓜,第二天腸胃就不舒服,肚子痛了好幾天。我陪她去 照片子,醫生說是胰臟癌轉為腸癌,住院後不久就過世了。」 一九五八年(民國四十七年),對余光中而言,是鉅變的一年。母親孫秀君積勞成疾,在端午節之後住進臺大醫院。至七月四日,便因腸癌病逝,享年五十三歲。當時余光中三十歲,長女珊珊還有六天才滿月(六月十日出生),祖孫竟來不及謀面,余光中在哀傷和混亂中辦完母親的後事,含淚寫下招魂的短笛。對於早逝的母親,余光中懷著永恆的哀思。

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余光中的鄉愁

  我慢慢意識到,我的鄉愁應該是對包括地理、歷史和文化在內的整個中國的眷戀……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鶴髮童顏的余光中在接受來自祖國大陸的記者採訪時,又一次忘情地吟唱起他作於30年前的《鄉愁》。

  由於余光中15年前從香港返臺後“背棄臺北”而“轉居高雄”,記者初抵臺北欲尋訪這位名播兩岸的詩人的計劃受到困擾。幸好報載他要到臺北出席一個文學譯界的`筆會,我們相約於他,沒想到詩人竟爽快地答應了。

  採訪自然是從他的創作談起,而“鄉愁”又是雙方共同的話題,余光中告訴記者,中央電視臺剛剛與他談妥,將他的詩作《鄉愁》譜曲後作為電視系列片《閩南名流世家》的主題曲,這部電視片講述的是鄭成功後人在海峽兩岸生活的情況。

“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 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離開大陸,3年後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先後在數所大學任教,創作,也曾到美國和香港求學、工作。目前在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任教。已出版詩集、散文、評論和譯著40餘種,他自稱是“文學創作上的多妻主義者”。文學大師梁實秋評價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從21歲負笈漂泊臺島,到小樓孤燈下懷鄉的呢喃,直到往來於兩岸間的探親、觀光、交流,縈繞在我心頭的仍舊是揮之不去的鄉愁。”談到作品中永恆的懷鄉情結和心路歷程時他說,“不過我慢慢意識到,我的鄉愁現應該是對包括地理、歷史和文化在內的整個中國的眷戀。”

  60年代起余光中創作了不少懷鄉詩,其中便有人們爭誦一時的“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白髮蓋著黑土,在最美最母親的國土。”回憶起70年代初創作《鄉愁》時的情景,余光中時而低首沉思,時而抬頭遠,似乎又在感念著當時的憂傷氛圍。他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愁》。”

  余光中說,這首詩是“蠻寫實的”:小時候上寄宿學校,要與媽媽通訊;婚後赴美讀書,坐輪船返臺;後來母親去世,永失母愛。詩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後一句我想到了大陸這個“大母親”,於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開朗,就有了“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一句。

  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風光、夫子廟雅韻早已滲入他的血脈;抗戰中輾轉於重慶讀書,嘉陵江水、巴山野風又一次將他浸潤。“我慶幸自己在離開大陸時已經21歲。我受過傳統《四書》、《五經》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學的薰陶,中華文化已植根於心中。”余光中說,“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

  《鄉愁》是臺灣同胞、更是全體中國人共有的思鄉曲,隨後,臺灣歌手楊弦將余光中的《鄉愁》、《鄉愁四韻》、《民歌》等8首詩譜曲傳唱,併為大陸同胞所喜愛。余光中說:“給《鄉愁四韻》和《鄉愁》譜曲的音樂家不下半打,80多歲的王洛賓譜曲後曾自己邊舞邊唱,十分感人。詩比人先回鄉,該是詩人最大的安慰。”

“掉頭一去是風吹黑髮,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

  1992年,余光中43年後再次踏上大陸的土地。談到這次對北京的訪問,余光中說:“我的鄉愁從此由浪漫階段進入現實時期。我大陸之行的心情相當複雜,恍若夢中,我在北京登長城、遊故宮,被兩岸同胞的親情所感染,寫了不少詩作,盡情抒解懷鄉之愁,因為原來並未到過北京,所以首次回大陸,鄉愁並沒有一種很對應的感覺和體驗。”

  自此以後,余光中往返大陸七八次,他回到了福建家鄉,到了南京、湖南等地,在南京尋訪金陵大學故地,在武漢遍聞滿山丹桂,探親訪友,與大陸學子對談,對大陸自然多了一層感知和了解。

  他說:“初到大陸,所見所聞,令我興奮不已。但我也看到洞庭湖變小了,蘇州的小橋流水被汙染了,這些讓我也產生些許失望。但此後去大陸多次,那裡的變化之快讓我驚異和興奮。”在四川,作家流沙河贈他一把摺扇,問他是否樂不思蜀,他揮毫題字:思蜀而不樂。翰墨間仍飄出了淡淡的鄉愁。

  他說:“玄武湖,紫金山都變了,但大學原來的校舍我還能認得出來。我接觸了許多人,他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水平都不錯。尤其是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一心一意搞建設,魄力很大,又很踏實。”

  余光中說,在大陸的遊歷也使他越來越發現,他的鄉愁是對中華民族的眷戀與深情。“我後來在臺灣寫了很多詩,一會兒寫李廣、王昭君,一會兒寫屈原、李白,一會兒寫荊軻刺秦、夸父逐日。我突然意識到,這些都是我深厚‘中國情結’的表現。”

  他說:“我在大陸大學演講時朗誦我的詩《民歌》,‘傳說北方有的民歌,只有黃河的肺活量才能歌唱,從青海到黃海,風也聽見,沙也聽見’,在場的學生和我一同應和,慷慨激昂,這就是我們的民族感情。”

  抗戰時期,余光中隨母親逃出南京,日軍在後面追趕,他們幸得脫險,後來輾轉越南到了重慶。日軍大肆轟炸重慶時,上千同胞受難,余光中幸好躲在重慶郊區。談起這些浩劫,余光中說:“這些都激發起我作為中國人的民族感情。那時候,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同仇敵愾的豪情,只要唱起‘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萬里長城萬里長’,都會不禁淚流滿面。前幾年在東北訪問時,青年時的歌謠仍縈繞著我。於是寫下了‘關外的長風吹著海外的白髮,飄飄,像路邊千里的白楊’的詩句。”

  余光中承認,他的詩歌在赴美期間受到了當時流行的搖滾樂的影響,比較注意節奏,因此也容易被作曲家看中譜曲,但他仍以“藍墨水的上游是黃河”來表明他的文化傳承中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他說,儘管他在美國上過學,詩文中也受一些西方東西的影響,但不變的是中國文化的遺韻和對中華民族的懷思。他的作品深受《詩經》的影響,也學習過臧克家、徐志、郭沫若、錢鍾書的作品。他說:“我以身為中國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為幸。”

“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片厚土”

  余光中曾在文章中寫道:“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片厚土。那無窮無盡的故國,四漂泊的龍族叫她做大陸,壯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難叫她做江湖。”他說:“這許多年來,我所以在詩中狂呼著、低囈著中國,無非是一念耿耿為自己喊魂。”

  在他的文章中,提到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

  他說,中國文化對所有的“龍族”都有著無法擺脫和割捨的影響。談到臺灣一些人企圖割裂兩岸的文化聯絡,他說:“吃飯要用筷子,過端午節,過中秋節,能改得掉嗎?大家所信仰的媽祖,不也是從大陸來的?餘秋雨等大陸文化學者到臺灣演講引起轟動,不都說明中華文化是一脈相傳的?”

  余光中的妻子是他的表妹,江蘇人,有著女性知識分子的韻味和氣息。重慶時期,兩人青梅竹馬。他們至今都保留著一個特色,那就是在家的時候講四川話。有次余光中到四川大學演講,他徵求校方,既然到了四川,是否就用四川話演講,後來校方告訴他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就用普通話吧”,余光中因此沒能有機會顯示他講四川話的才能。

  從香港返臺後,余光中為躲避瑣的事務和各種交際,一直定居在高雄,在“國立中山大學”任教,儘管年過七旬,但精神,幽默健談,不失赤子之心。他每天堅持工作,上課、創作、編書,樂此不疲。他的近作不時被大陸報刊轉載,一些大陸出版社要出他的作品集,他便不辭辛苦親自校對。

  “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優美,緊鄰壽山風景區,南邊是世界排名第四的貨運港口高雄港,正西是西子灣,他的辦公室就在面海的半山腰。余光中面海低語:“在臺北時辦公室也靠海,不過是靠著臺灣東海岸,我看著太平洋有什麼意思,看美國有什麼意思。這也許是天意,現在我憑窗而立,便可直視海峽西面,儘管身在臺灣,我可以望對面的香港,可以一生守望著我的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