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余光中> 淺析余光中之《我的四個假想敵》

淺析余光中之《我的四個假想敵》

淺析余光中之《我的四個假想敵》

  余光中之《我的四個假想敵》描述女大不中留的趣事。余光中先生有五個心愛的女人,一個是他的太太,另外四個就是讓他害怕給“敵人”“擄掠”而去的正青春年少的女兒了。他的四個未來女婿成為了他無可奈何心頭隱隱作痛的假想敵。余光中先生把《我的四個假想敵》寫得詼諧幽默,透露出一個父親對女兒喜憂參半的愛。

  《鄉愁》是我對余光中先生的第一印象,後來就接觸到了他的散文《聽聽那冷雨》《登樓賦》等等,這些散文都是人們所稱的“大品散文”,這也是他散文的成功之處,是他的亮點,其中想象力豐富、氣勢人、語言運用靈活、獨到,然而在這裡我卻要淺他的另一種風格的散文——小品文,其中《我的四個假想敵》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其中有很多吸引我們眼球的亮點。

  《我的四個假想敵》,作者的四個假想敵就是他的四個未來女婿,透過這篇幽默的小品文,作者將一個作為四個已經長大了的女兒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然而他卻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有其特色地表現出來。

  語言的靈活運用,對漢語的把握是余光中先生的擅長。他曾經說過:“我的理想是要讓中國的文字,在文化各殊的語法中交響成一個大樂隊,而作家的筆應該一揮百應,如交響樂的指揮。”在這文章裡,詞彙也是很豐富,涵蓋的範圍很廣,涉及古今中外。如“太空艙”“急凍術”“腦震盪”“杖”“蟠地”“內奸”“地下工作者”“落彈點”“敵情”“健兒”“昏君”等等,這些詞彙無論縱向上,還是橫向上,我們都可以看出它們的覆蓋範圍是很廣的,讓我們的思緒跟隨他的詞彙馳騁在廣袤的漢語平原上,在這裡,我們飽受了語彙的豐富多彩。

  有人說,“捕捉感官經驗的途徑因人而異:有人用白描,有人用比喻。”在本文中,作者是透過比喻將自己的感受完完全全地呈現在了讀者的面前,讓我們讀者深深地感受到了他這個父親的感受。如“我像是一棵果樹,天長地久在這裡立了多年,風霜雨露,樣樣有份,換來果實累累,不勝負荷。而你(四個假想敵),偶爾路過的小子,竟然一伸手就來摘果子,活該蟠地的樹跟絆你一跤!”作者自己是果樹,小子們都只是一個過路人而已,然而自己辛苦得來的果實卻要被小子們輕易地摘去了,這相信也是天底下眾多父親的感受。“而最可惱的,卻是樹上的果子,竟有自動落入行人手中的樣子。樹怪行人不該擅自來摘果子,行人卻說是果子剛好掉下來,給他接著罷了。”是的,如果女兒不投如別人的懷抱,那小子又耐得了他什麼何呢?但是我們讀者是否想到了,他不也是做過小子的角色的人嗎?那他那時又是怎樣的呢?下來,他又把他的這種角色轉變的感受透過另外一個比喻告訴了我們。“當初我自己結婚,也不是有一位少女開門揖盜嗎?‘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說得真是不錯。不過彼一時也,此一時也。同一個人,過街是討厭汽車,開車時討厭行人。現在是輪到我來開車。”對於同一人,角色轉變了,他的感受也會不一樣了,就如他的比喻所說的那樣。在這些比喻獨到、適當的例子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了他這個作為四個已經成年了的女兒的父親的感受,相信讀者們也相信,這些也都是大多數的父親的感覺、心聲,這裡都由余光中先生透過比喻恰到好處地表達了出來。

  當然,這是一篇幽默的小品文,所以就少不了幽默的因素在裡面。在這樸素而又豐富的語言中,當我們低頭默讀的時候,我們時而也要發出一聲理解的、會心的`笑聲。如“四個女兒,依次是珊珊、幼珊、佩珊、季珊,簡直可以排成一條珊瑚礁。珊珊十二歲的那年,有一次,未滿九歲的佩珊忽然對來訪的客人說:‘喂,告訴你,我姐姐是一個少女了!’在座的大人全笑了起來。”“信箱被襲,只如戰爭的默片,還不打緊。其實我寧可多情的少年勤寫情書,那樣至少可以練習作文,不致在視聽教育的時代荒廢了中文。”“先下手為強,這件事,該乘那四個假想敵還在襁的時候,就予以解決的。至少美國詩人納許(Ogden Nash,1902~1971)勸我們如此。他在一首妙詩《由女嬰之父來唱的歌》(Song to Be Sung by theFather of Infant Female Children)之中,說他生了女兒吉兒之後,惴惴不安,感到不知什麼地方正有個男嬰也在長大,現在雖然還渾渾噩噩,口吐白沫,卻註定將來會搶走他的吉兒。於是做父親的每次在公園裡看見嬰兒車中的男嬰,都不由神色一變,暗暗想:‘會不會是這傢伙?’ 想著想著,他‘殺機陡萌’,便要解開那男嬰身上的別針,朝他的爽身粉裡撒胡粉,把鹽撒進他的奶瓶,把沙撒進他的菠菜汁,再扔頭優遊的鱷魚到他的嬰兒車裡陪他遊戲,逼他在水深火熱之中掙扎而去,去娶別人的女兒。”這些幽默的話語中讓我們在閱讀過程中就不自覺地發聲一笑了。

  季羨林說過:“散文的精髓在於‘真情’二字。”在這篇散文中,作者的感情也是表露的淋漓盡致的,在上面的比喻,幽默的語句中,我們都可以體會到一個父親對於女兒的感情,其中他還說“在父親的眼裡,女兒最可愛的時候是在十歲以前,因為那時她完全屬於自己。”“對父親來說,世界上沒有東西比稚齡的女兒更完美的了,唯一的缺點就是會長大。”一個父親與女兒的感情要算是童年的時候是最真摯的,作者對此也是深有體會的,也體現了他對於女兒的感情,他願意女兒永遠都是小女孩,這樣她們就永遠都屬於他了。其實這也是很多父親的想法。

  這篇散文的詞彙的豐富是余光中先生對漢語把握的一個縮影,恰當的比喻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了一個作為女兒的父親的感受,幽默的語句讓我們閱讀之間又有了會心的一笑,這讓我們在幽默的行文中去感受一個父親的感覺、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