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教學思路
《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於北宋慶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為重修岳陽樓寫的。下面是文章的教學思路,供大家參考!
一、教學角度:廣博的胸襟 宏大的抱負
二、設計思路:
1.作為千古名篇,本文不論是思想內涵還是寫作技巧,都有值得品讀講解的地方。但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學的實際,不可能、也不必要在課堂設計上面面俱到。因此,怎樣對教學內容進行斟酌取捨,做到“長文短教”,這是在備課過程中首先要解決好的問題。本三例教案以此為設計原則,即:選擇一個恰當的'“切入口”,突出重點,化解難點,解讀要點,達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同時,課文字詞句的理解翻譯則主要放在課外,要求學生藉助課內外資料,進行自主學習。
2.本例教案以理解感悟課文的立意美為中心,理清課文“由樓寫景,由景寫情,由情寫論”的寫作思路,重點體會古代政治家范仲淹的思想境界。
3.岳陽樓記》雖是一篇散文,但多用對句,且對仗工整;同時,作者在遣詞造句上頗費心思,語言極具表現力。本例教案擬以語言為切入口,披文入情,闡幽發微,進而領略文章的主旨和內涵。
三、實施過程:
1.匯入:范仲淹在本文中表達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2.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3.研讀第5段。①學生齊讀;②要求學生對照註釋,展開討論,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翻譯成現代漢語,並談談自己的理解;③理解“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一句的意思,體會其中包含的對滕子京的勸勉和對自己的鞭策這一言外之意。④理解“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的句意,分析其中“二者”的所指,由此匯入下一環節。
4.研讀第3、4段。①概括段意;②討論:第3段寫悲景抒悲情,找出體現“悲”的意味的詞句,翻譯品味;③討論:第4段寫喜景抒喜情,找出體現“喜”的意味的詞句,翻譯品味;④理解句式“登斯樓也,則有……者矣”;⑤討論:怎樣理解這兩段文字與第5段議論之間的關係?明確:這兩段景物描寫,實質是在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從而引出“古仁人之心”,藉以表達自己的胸襟和抱負;⑥討論:這兩段的寫景抒情與第2段的景物描寫的區別與聯絡。明確:第3段寫景旨在扣題,第4段寫景照應了第3段“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說法,透過表現“遷客騷人”面對悲喜兩景而產生的不同感受,引出下文的“古仁人之心”,藉以表達自己的胸襟和抱負。
5.討論小結:①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理清課文“由樓寫景,由景寫情,由情寫論”的寫作思路;②將范仲淹的思想與今日共產黨人的思想加以比較,談談自己對范仲淹的胸襟和抱負的評價。
6.齊讀全文。
7.作業:①參考相關資料,翻譯課文;②背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