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岳陽樓記> 天下名樓之岳陽樓

天下名樓之岳陽樓

天下名樓之岳陽樓

  :引導語:《岳陽樓記》是范仲淹在岳陽樓上為規勸友人藤子京所寫的名作,而這篇詞的名字就是以明樓岳陽樓命名,那麼,岳陽樓在什麼地方,是什麼樣子的?有什麼歷史變遷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岳陽樓記》之岳陽樓,供大家參考,更多內容,請關注應屆畢業生文學網(http://www.ruiwen.com/wenxue)。

  天下名樓之岳陽樓

  地理位置

  岳陽樓位於湖南省岳陽市古城西門城牆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美譽,與湖北武昌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1988年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變遷

  岳陽樓主樓高19.42米,進深14.54米,寬17.42米,為三層、四柱、飛簷、盔頂、純木結構。樓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貫樓頂,周圍繞以廊、枋、椽、檁互相榫合,結為整體。作為三大名樓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築,其獨特的盔頂結構,更是體現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設計和技能。北宋范仲淹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更使岳陽樓著稱於世。

  岳陽樓始建於公元220年前後,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西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

  南朝宋元嘉三年(426),中書侍郎、大詩人顏延之路經巴陵,,作有“清氛霽岳陽”之句,“岳陽”之名首次見於詩文。

  中唐李白賦詩之後,始稱“岳陽樓”。此時的巴陵城已改為岳陽城,巴陵城樓也隨之稱為岳陽樓。

  北宋慶曆四年(1044)春,滕子京受謫,任嶽州知軍州事。北宋慶曆五年(1045)春,滕子京重修岳陽樓,並擬修築偃虹堤。北宋元豐元年(1078)十月,岳陽樓毀於火災。北宋元豐二年(1079)春,嶽州代理知州軍鄭民瞻重修岳陽樓。元古八年(1085)孟夏,米芾將《岳陽樓記》寫成條幅饋贈索書者。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嶽州知州軍孫勰重修岳陽樓。

  南宋建炎三年(1129)正月,岳陽樓受損於大火。

  南宋慶元四年(1198)重修岳陽樓。

  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六月二十一日,二十三日,岳陽樓毀於火。南宋淳祜十一年(1251)重修岳陽樓。

  明宣德年間至正統三年(1426~1438)明威將軍劉彥真整修岳陽樓。

  明成化七年(1472)五月嶽州知府吳節重修落成岳陽樓。

  明嘉靖二年(1523)嶽州知府韓士英重修岳陽樓,編刻《岳陽樓詩集》。明嘉靖六年(1527)五月大水成災,岳陽樓樓柱被雷擊破。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嶽州知府李臨陽修整岳陽樓,作有《重修岳陽樓記》。

  明隆慶元年(1567)嶽州知府李是漸繕修城垣,重修岳陽樓。

  清順治三年(1646)九月,岳陽樓毀於戰亂。清順臺七年(1650)知府李若星重修。是年,毀於火災。

  清康熙二年(1663)重建岳陽樓。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春,嶽州知府李遇時、巴陵知縣趙士珩倡捐重建岳陽樓。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嶽州火災,延燒岳陽樓。清乾隆五年(1740)湖廣總督班第撥舵杆洲歲修繕岳陽府城垣及岳陽樓。

  清乾隆四十年(1775)巴陵縣知縣熊懋獎承修岳陽樓,並於樓右側建“望仙閣”,於樓左側重建“仙梅亭”。

  中華民國十一年(1922)7月27日湘軍進佔岳陽,岳陽樓窗樑棟柱等多半被毀。中華民國十二年(1923)是年古城牆僅岳陽樓與半邊街尚存少許。中華民國十三年(1924)1月21日,葛應龍擬籌款重修岳陽樓未果。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湖南省政府撥款重新修葺。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2月17日岳陽樓重修竣工,並舉行落成典禮。

  1950年,岳陽縣政府補葺岳陽樓。1956年7月24日,公佈岳陽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58年7月,岳陽樓管理所成立。

  1961年,郭沫若書“岳陽樓”字匾。1962年春,朱德題寫“懷甫亭”名,匾懸亭額。

  2011年9月,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正式批准岳陽樓—君山島景區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建築特色

  岳陽樓坐西朝東,構造古樸獨特。

  岳陽樓臺基以花崗岩圍砌而成,臺基寬度17.24米,進14.54米,高度為0.65米。岳陽樓高度19米,在建築風格上,前人將其歸納為木製、三層、四柱、飛簷、斗拱、盔頂。

  岳陽樓是純本結構,整座建築沒用一釘一鉚,僅靠木製構件的彼此勾連。“四柱”指的是岳陽樓的基本構架,首先承重的主柱是四根楠木,被稱為“通天柱”從一樓直抵三樓。

  除四根通天柱外,其餘的柱子都是四的倍數。其中廊柱有12根;簷柱是32根。這些木柱彼此牽制,結為整體,既增加了樓的美感,又使整個建築更加堅固。

  斗拱是漢族建築中特有的結構,由於古代漢族建築中房簷挑出很長,斗拱的基本功能就是對挑出的屋簷進行承託。這種方木塊叫做“鬥”,託著斗的木條叫做“拱”,二者合稱斗拱。

  岳陽樓的斗拱結構複雜,工藝精美,幾非人力所能為,當地人傳說是魯班親手製造的。斗拱承託的就是岳陽樓的`飛簷,岳陽樓三層建築均有飛簷。

  岳陽樓的樓頂為層疊相襯的“如意斗拱”託舉而成的盔頂式,這種拱而復翹的古代將軍頭盔式的頂式結構在古代漢族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這頂就是岳陽樓最突出的特點——盔頂結構。據考證,岳陽樓是中國僅存的盔頂結構的古建築。

  岳陽樓採用純木結構,其造型因露明的木樑柱、構件、裝修具有線條優美的表現力,顯示出中國古建築的獨特的民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