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藥食同源是保健養生家津津樂道的話題》閱讀題答案

《藥食同源是保健養生家津津樂道的話題》閱讀題答案

《藥食同源是保健養生家津津樂道的話題》閱讀題答案

  試題內容:

  (一)論述類文字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3題。

  “藥食同源”是保健養生家津津樂道的話題。那麼,藥物與食物在其發生發展過程中,究竟是怎樣一種關係呢?

  農耕時代以前,食物主要透過採捕獲得,漁獵需要體力,採集更需要智慧。《淮南子》說:“(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

  藥物的出現,基於人類有意識的覓藥行為,這一過程確實與覓食有關。可以設想這樣的場景,神農品嚐了大黃的根莖,腹痛腹瀉,於是將這種“葉大根黃”的植物列入有毒有害品的清單,成為傳說中所遭遇的“七十毒”之一。直到有一天,部落中的某人,因飲食積聚而備受煎熬,神農忽然想起這株能夠“盪滌腸胃,推陳致新”的植物,找來給病者服下,各種不舒服霍然而愈。人類治療史上第一個藥物就此產生,“聚毒藥以供醫事”,大致就是這個意思。

  食物治病很早就有,《周禮》疾醫“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據鄭玄注:“五穀,麻、黍、稷、麥、豆也。”相關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五穀、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飢則謂之食,以其療病則謂之藥。因此,平時用於填飽肚子吃的粳米,就是食物;但補養脾胃時食用的粳米,成了藥物。

  藥物與食物之間,難於截然劃斷,典型的'例子有二。《金匱要略》有當歸生薑羊肉湯,治寒疝、腹中痛、裡急:“當歸三兩、生薑五兩、羊肉一斤,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這裡除了當歸,其他都是藥物。《後漢書·華佗傳》記載道:華佗曾在路上見到有咽喉阻塞的人,想吃東西卻不能下嚥,家人用車載著欲前往就醫,華佗聽到了呻吟聲,看了一番,對家人說,剛才路旁有家賣麵食的,你到那去取他家的蒜泥萍醋(一種用浮萍製作的很酸的醋),喝它三升,病就好了。病人喝了,果真吐出了一條蟲來,病也痊癒了。對此,陶弘景在《本草經集註·序錄》中說:“此蓋天地間物,莫不為天地間用,觸遇則會,非其主對矣。”所以,米穀果菜、蟲獸禽鳥,諸多可食之品,也堂而皇之地載入《本草經》。

  食物療飢,藥物治病,乃是常識;若是顛倒過來,以藥丸充飢,用食物治病,則成為笑談。有人說芹菜所含的芹菜素或許有助於控制血壓,於是讓高血壓病人常吃芹菜,這樣的建議算不得離譜;可因此讓病人停止正規的高血壓藥物治療,專門靠芹菜來降低血壓,就荒謬而有害了。

  何以如此呢?藥與食同源而異途,食物是能夠滿足機體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求,並能延續正常壽命的物質。相對於藥物而言,食物對機體生理生化過程的干預極小,長期乃至終身食用,一般不會給機體造成嚴重傷害;也正因為此,食物不足以改變因疾病而異常的生理生化過程,故不可能取代藥物。

  即使站在傳統醫學的立場,過度強調食物療疾,也很難做到邏輯自洽。孫思邈在《千金食治》的序論中明確承認藥與食為兩途,即所謂“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藥。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藥忌者,不能以除病也。”並指出,只是緣於藥性猛烈,所以建議醫生治病,先“以食治之”,若“食療不愈,然後命藥”,並沒有以食療代藥療的意思。

  1.下列各項中,不能體現原文所論“藥食同源”的一項是

  A.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療之,食療不愈,然後用藥。——戰國扁鵲

  B.凡草可食者,通名為蔬;蔬,從草從疏,所以輔佐谷氣,疏通壅滯。——古籍

  C.五穀為養,五蓄為助,五菜為充,五果為益。——《黃帝內經》

  D.大蒜上場,藥店關張;蘿蔔纓子不要錢,止瀉止痢賽黃蓮。——民間諺語

  2.下列理解與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藥食同源”最初是指人類早期食品和藥物都是透過採集植物或捕獵動物來獲得的。這一過程中,人們需要不同程度地付出體力和智慧。

  B.農耕時代以前,人們在覓捕食物過程中,開始對百草水泉中的有毒有害物加於區分,藥物的出現,正是基於這個有意識的行為。

  C.人類治療史上的第一個藥物,就是神農氏在尋覓食物時發現的能夠“盪滌腸胃,推陳出新”治療腹痛腹瀉的植物——大黃。

  D.傳統醫學認為,不可過度強調食物治療,藥食同源而異途,就像芹菜可以幫助控制血壓,但不能改變身體因高血壓而異化的過程。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周禮》中記載,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可見,在農耕時代,疾病就認識到“五穀”既是食物,又是藥物。

  B.《金匱要略》中的當歸生薑牛肉湯和華佗的蒜泥萍醋之所以不同,就是因為前者用了當歸應屬藥療,後者才是純粹的食物療法。

  C.《本草經》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記錄“米穀果菜、蟲獸禽鳥”等天地間可食之品,正是因為作者對“藥食同源”理念的認同。

  D.《千金食治》中明確指出“安身”與“救疾”應是食藥兩途,建議醫生在治病過程中,先食後藥,但不能以食療代替藥物治療。

  試題答案:

  1.A

  2.C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