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敬”的當代價值》 閱讀附答案

《“敬”的當代價值》 閱讀附答案

《“敬”的當代價值》 閱讀附答案

  對於孔子思想的認識,學界一般以“禮”和“仁”為核心,認為孔子繼承了周禮,發展出“仁”的思想,因而著重探討兩者的關係及其當代性意義。其實,在“禮”和“仁”之中還有更本質性的精神內涵,這種精神內涵可以用“敬”來概括。

  禮最早是祭祀天地神靈的儀式活動。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天”、“神”面前,人自然產生敬畏的心理。其中的敬,出於內心的崇拜仰慕,而畏則是害怕受到懲罰。最早的禮活動即內含著這種敬畏的心情。

  禮由祭祀的儀式活動發展為社會政治活動的規範形式時,“敬”作為內質也留存下來。這種“敬”保障了禮的實踐可能性,而且其發自內心,也即出於天賦,由“敬”而發的禮活動也就合乎天理,具有道德價值。因此在國家政治活動中要求“敬”,社會的一切活動和個人的修養也以“敬”為核心。

  孔子繼承“禮”的同時,自然吸納了“敬”的精神。在《論語》中,“敬”出現21次,頻率頗高。這些關於“敬”的闡述,有繼承,也有發展。關於祭祀活動,孔子繼承亍上古對“天”和“神”的敬仰態度,強調“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思敬”。即使“敬鬼神而遠之”一語,強調實踐理性的重要性,也告誡對於鬼神要有敬畏的心態。關於政治活動,孔子也承傳了西周以來的敬謹精神,故而回答魯哀公說:“治禮,敬為大。”孔子對於“敬”的發展,在於把官擴充套件為普通人對待物事的敬業精神。“敬”原本主要表現在人對神、臣民對君王等下對上的關係上,孔子以後則成為所有社會成員為人做事的基本原則。《論語》出現的21次“敬”中,關於敬事的即有18次。而且,由“禮”中發展出來的“仁”也以“敬”為本。一般認為,“仁”是“禮”的核心,“禮”是“仁”的形式,故而許多學人著重以“仁”為核心建構孔子的思想體系。其實,“仁”之中也必有“敬“”的精神。沒有發自內心的“敬”,也就沒有真切的仁愛之情。

  這種“敬”的思想較之“禮”和“仁”更是人類社會的本質需要,具有當代意義。“禮”和“仁”的思想建立在小農業文明的基礎上。小農業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家庭,國家不過是一個家族對其他家族的統治,個人也只是家庭成員,而家庭主要由血緣關係構成。當代社會,已經走出了小農業文明時代.家庭在社會結構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式微。而由於“仁”的觀念是基於血緣關係之上的,有著疏近等差的特性,因而在現代社會中就會帶有一定的侷限性。與此不同,“敬”是人類在遠古時期就普遍存在的精神狀態,是人作為有限性的個體,面對無限的'自然和社會時必然產生的,從遠古主要對於自然的敬畏,到殷周以後更多對於社會中年長者、位尊者的敬重,再到孔子普遍要求的為人行事的敬業,“敬”的外延在擴大,而所抽象的內涵一直延伸著。

  (選自《光明日報》2009年10月20日,有刪改)

  1.下列選項中關於“敬”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敬”最早源自我圈遠古時期祭祀天地神靈的儀式活動。

  B.“敬”以其發自內心、出於天賦的特性而成為一切社會活動和個人修養的“核心”。

  C.“敬”作為人類普遍存在的精神狀態,它的產生和發展體現了歷史的必然性。

  D.“敬”是人作為有限性的個體在面對無限的自然和社會時必然產生的一種精神狀態。

  2.下列選項對“仁”、“禮”、“敬”之間關係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禮”和“仁”都以“敬”為本,“敬”保障了“禮”和“仁”的發展可能。

  B.孔子繼承周禮的同時,自然吸納了“敬”的精神,並從“禮”中發展出了“仁”。

  C.比起“禮”和“仁”來,“敬”的思想更能代表孔子的思想,更符合人類社會的本質需要。

  D.“仁”是“禮”的核心,“禮”是“仁”的形式,二者之中都有“敬”的精神內涵。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敬”保障了“禮”的實踐可能性,因此使“禮”由祭祀活動發展為社會政治活動的規範形式。

  B.孔子對於“敬”的貢獻,在於把它發展成為諸如敬重年老位尊者等為人行事的基本原則。

  C.在家庭作用愈加式微、血緣關係愈加淡薄的現代社會中,“仁”的侷限性越來越大。

  D.深入認識“敬”的精神,有助於更準確地領會孔子思想中“禮”和“仁”的內涵。

  【答案及解析】

  1.A(“最早的禮活動內含著這種敬畏的心情”)

  2.C(文中沒有“敬的思想更能代表孔子的思想”這一說法的依據)

  3.D(A項,從文中“禮由祭祀的儀式活動發展為社會政治活動的規範形式時,‘敬’作為內質也留存下來。這種‘敬’保障了禮的實踐可能性”一句可以看出二者不是因果關係。B項,“殷周以後更多對於社會中年長者、位尊者的敬重”和“孔子普遍要求的為人行事的敬業”是“敬”的內涵發展的兩個階段,前者不是孔子的發展。C項,“血緣關係愈加淡薄”,文中無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