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圓明園的毀滅>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13篇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13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篇1

  《圓明園的毀滅》是一篇閱讀課文,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課文所介紹的內容都已消失,無法再現,引導學生讀文,感受,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它昔日的景觀就成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文章從眾心拱月的佈局、風格各異的建築、收藏珍貴文物這三個方面來再現圓明園輝煌的過去,在引導學生扎扎事實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這時恰當的運用多媒體課件就為學生理解課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對圓明園有更多更形象地瞭解。

  課件的應用及充分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又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當學生沉浸在圓明園的輝煌中時話鋒及轉,這樣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卻被毀滅了,是誰毀滅了它?為什麼會被毀滅?

  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學習文章最後一段。最後組織學生通讀課文,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閱讀感受和體會,有的為圓明園的毀滅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對侵略者的舞步仇恨……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篇2

  昨天聽了我校青年教師龍小飛老師執教的《圓明園的毀滅》的第二課時教學,深有感觸。

  《圓明園的毀滅》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以精練的文字描述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和它的毀滅,旨在激發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和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仇恨。這是一篇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教材,但由於文中內容距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涉及的史料較多,為學生的閱讀帶來一定困難。龍老師這節課值得學習的有兩點。

  一、教學目標定位準確。

  教學中,龍老師把教學目標定位在:瞭解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和毀滅的經過,激發熱愛祖國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樣的教學目標體現了教材選編的意圖,完全符合新大綱的要求,準確合理。

  二、課前老師引導學生透過多種途徑蒐集有關資料,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並在語文學習中加以運用。突出了這個單元的能力目標。

  金無足赤,課無完美。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龍老師這節課最大的遺憾是:

  1、老師教學拘謹,沒有進入角色。由於老師沒進入角色,所以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沒有被完全調動起來,對課文的理解就不夠深入。學生的喜、怒、哀、樂沒有得以張揚。

  2、朗讀感悟離開了課堂。

  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再現它昔日的景觀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過程中,如果龍老師能抓住介紹圓明園的佈局,建築風格及收藏的珍貴文物這三段文字,充分讓學生朗讀,讀好那幾個“有……,也有……”、“不僅有……,還有……”、“漫步園內,有如漫遊……;流連其間,彷彿置身……”等句子。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圓明園之大、之美,世界各地有的美景,圓明園裡都有,世界各地沒有的美景,圓明園裡也有;讓學生在讀中去體會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豪感。然後結合大量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出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壯觀,從內心真切感受到圓明園“美得讓人心醉”,的確是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為後面理解圓明園的毀滅“毀得令人心碎”,激起對侵略者的仇恨奠定堅實的感情基礎。遺憾的是這麼美的文字,老師幾乎沒引導學生朗讀。學生沒感悟到“美得讓人心醉”,又怎能去感受到“毀得令人心碎”呢?

  又如,在學習圓明園毀滅經過這段時,如果老師先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初步感受到圓明園被侵略者毀滅了,再引導理解重點詞:“搶”、“毀”、“燒”、“凡是”、“統統”等詞之後再齊讀,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侵略者的貪婪與野蠻,就更能讓學生的內心受到最強烈的震憾,迅速點燃他們心中對侵略者的貪婪和野蠻的仇恨之火,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看文中插圖——圓明園的廢墟,望著這殘垣斷壁,你想說什麼?寫在圖旁。讓學生表達此時的心聲,記住這奇恥大辱。

  最後老師再引導學生交流、小結,圓明園的毀滅,毀滅的是什麼?是園林藝術的瑰寶,是建築藝術的精華,是我國乃至世界幾千年的文化,是中華人民的智慧結晶。這殘垣斷壁是刻在我們臉上屈辱的歷史,所以我們一定勿忘國恥,振興中華。讓課堂教學達到高潮,感情得到昇華。

  作為年輕的龍老師,能積極爭取這樣的學習鍛鍊機會,踴躍投入到這次農遠賽課活動中,我這位即將退位的老同志非常佩服他的勇氣和虛心好學的精神,相信他經過不斷的磨礪,一定會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篇3

  《圓明園的毀滅》是一篇閱讀課文,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職責感和使命感。

  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課文所介紹的資料都已消失,無法再現,引導學生讀文,感受,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它昔日的景觀就成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文章從眾心拱月的佈局、風格各異的建築、收藏珍貴文物這三個方面來再現圓明園輝煌的過去,在引導學生扎扎事實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這時恰當的運用多媒體課件就為學生理解課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對圓明園有更多更形象地瞭解,課件的應用及充分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進取性和興趣,又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當學生沉浸在圓明園的輝煌中時話鋒及轉,這樣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卻被毀滅了,是誰毀滅了它?為什麼會被毀滅?

  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學習文章最終一段。最終組織學生通讀課文,鼓勵學生髮表自我的閱讀感受和體會,有的為圓明園的毀滅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對侵略者的舞步仇恨……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篇4

  《圓明園的毀滅》是新課標人教版第九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職責感和使命感。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構思頗具匠心。寫作時,首尾呼應,題目是“毀滅”,但主要寫它的輝煌,更能激起讀者的痛心與仇恨。在教學課文前,我根據課文的特點,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估量、損失、殿堂、銷燬、瑰寶、灰燼、舉世聞名、眾星拱月、玲瓏剔透、亭臺樓閣等相關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課文資料,瞭解圓明園輝煌的過去和毀滅的經過,激發熱愛祖國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強振興中華的職責感和使命感。

  4、領悟文章的表達特點,學習與運用搜索、整理資料的方法。圍繞目標我引導學生紮紮實實地理解語言文字,引導學生把閱讀、感悟、想象結合起來深入地理解課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力求突出以下“三情”:

  一、惋惜之情

  圓明園是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它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中國人民為之惋惜。圓明園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它的毀滅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世界人民也應感到惋惜。

  二、讚歎之情

  圓明園“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的“舉世聞名”讓我們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讚歎。圓明園建築宏偉壯觀,充滿詩情畫意,“有如漫遊在天南海北,飽覽著中外風景名勝”,“彷彿置身在幻想的境界裡”。圓明園收藏著最珍貴的歷史文物,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兩處“最”,讚歎之情溢於言表。

  三、仇恨之情

  這樣一座世界上最宏偉壯觀的園林,這樣一座當對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竟然在幾天之內化成一片灰燼,怎能不激起讀者對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統統掠走”“任意破壞、毀掉”“放火”燒園,這些詞語寫出了侵略者踐蹋人類文化的殘暴面目,令人痛恨。

  但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我感覺《圓明園的毀滅》再現的畢竟是歷史,與學生生活的年代實在太遠了,在學生的腦海裡這是一個十分抽象的形象思維,學生很難理解和想象這麼一座歷經幾代皇帝辛辛苦苦設計、建立起來的美麗皇家園林就這樣在三天的時間裡,在英法聯軍的手裡化為灰燼,這是多麼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這是我們中國人永遠不能忘記的一個恥辱,為了使學生有一個具體的形象思維,我特意播放了《圓明園》的紀錄片,映入學生眼簾的是圓明園的設計、建造、毀滅這一完整的歷程,嘔盡幾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園林就這樣化為灰燼已清晰地記入學生的腦海裡,頓時引起了學生們的憤怒、激起了他們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之情、告誡他們不要像統治者們的昏庸無能、激起他們發憤圖強、熱愛科學技術、振興中華民族的雄偉決心。學生們紛紛在課上談了自我的體會和感受,是那麼熱烈、那麼深刻、那麼感人。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篇5

  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時,我重點講述第三自然段,先自由讀課文,說出有哪些建築,再觀看圖片影片,感受建築美,而後再次朗讀體會建築美。然後透過語言過渡到第五自然段,讓學生從讀中感受圓明園被英法聯軍化為灰燼的憤恨之情。讓學生說一說讀到哪些詞語的時候,自己特別憤恨,找出動詞後再讀再體會。而後透過影片觀看,激發同學們的愛國之心和對侵略者痛恨之情。

  透過這節課,我真切的體會到教學問題必須具體化、簡潔,問題過於籠統,或者提出過於複雜,容易讓學生暈頭轉向,不知道如何下手,課堂上會出現比較尷尬的局面,學生不知所措的狀態會直接影響教師的情緒,教師的情緒又直接影響了課堂氣氛和課堂效果,教師情緒高漲,更容易迸發教育靈感,課堂會更生動有趣,而教師低落的情緒,會讓學生不敢回答問題,讓課堂毫無生趣,而在老師引領下,將問題具體,簡單化就更容易讓學生參與進來,獲得成就感。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篇6

  《圓明園的毀滅》是一篇閱讀課文,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課文所介紹的內容都已消失,無法再現,引導學生讀文,感受,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它昔日的景觀就成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文章從眾心拱月的佈局、風格各異的建築、收藏珍貴文物這三個方面來再現圓明園輝煌的過去,在引導學生扎扎事實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這時恰當的運用多媒體課件就為學生理解課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對圓明園有更多更形象地瞭解,課件的應用及充分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又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當學生沉浸在圓明園的輝煌中時話鋒及轉,這樣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卻被毀滅了,是誰毀滅了它?為什麼會被毀滅?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學習文章最後一段。最後組織學生通讀課文,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閱讀感受和體會,有的為圓明園的毀滅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對侵略者的舞步仇恨……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篇7

  今天,我進行了《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課堂中有李校長和李主任、學科組長教師的聽課指導。

  教學的開始,我從題目入手,《圓明園的毀滅》,和同學一起板書課題,“圓”是圓滿無缺的圓,“明”是光明普照的明,還有一個“園”,是皇家園林的園,正是這樣一座圓滿無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園林卻被英法聯軍給毀滅了。引出課文,結合課文圖片介紹圓明園,又走入文字,學習課文第三段,在這一環節中,我更多地把時間放在課外拓展上,而對於文字的理解挖掘太少,學生們得到了知識的延伸,卻對語段的內容半知未解。尤其最後引導學生根據理解來感情背誦時,語段太長,學生無法流利地背下來。針對這一方面的弊病,我準備刪改一些教學環節,如六個小導遊介紹環節,我準備縮減語言,一兩句話在座位上介紹,對於文字中“有·還有”等不做具體的介紹,只要凸顯出圓明園中建築的精巧即可,另外,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體會,讀中理解,讀中背誦。

  圓明園的建築不僅宏偉,文物還很精緻,引出第四段,瞭解文物的價值之大和歷史悠久,在這一環節中,我過於注重文字的理解,忽視了學生反覆的讀文。也沒有很好的落實語文課堂上“讀”的環節。

  值得肯定的是,課文中圓明園被毀滅的講述中,我更好的結合了錄影的實錄,渲染那種國土盡失的悲痛之情,帶動起來學生的情緒,使得學生能夠讀出文字中所蘊含的'悲憤、惋惜之情,領悟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教訓。

  課文講述結束環節,由於之前拓展內容太多,致使時間拖長,後面的拓展內容沒有進行完,這是我遺憾的地方所在。所以,整堂課對於時間的壓縮,對於文字的深層理解,引導學生多讀等,都是值得我進一步完善和挖掘的地方。今天,在各位校領導和同事的指正下,我將會進一步修改我的教學設計,多練多講,多發現問題、多去改進。對“以一帶多”的教學模式,有了更加正確的理解,帶的內容要適時適度,要精巧,不能擠壓文字的理解和感悟,這是我這次教研課學習到的地方,也是各位前輩教會我的地方。我將會潛心進取,不斷努力,以求不斷進步。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篇8

  《圓明園的毀滅》是一篇能激發學生強烈愛國情懷的文章。課文描寫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抒發了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憤慨,讓學生明白落後就要捱打,要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了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表達的深層愛國情,學好課文的表達特點。預習任務做細實完成。

  一、通讀課文,讀準生字音,識記字形。

  學生可默讀,可輕聲朗讀課文,注意這些生字音。“不可估量”的”量”liang,讀輕聲,“玲瓏剔透”的“瓏’讀lng,“武陵”的“陵”líng,“飽覽”的“覽”ln,這四個字都是邊音。

  “輝煌”的“煌” huáng,“銷燬”的“銷”xiāo,“闖進”的“闖”chung,“殿堂”的“殿”diàn,這四個生字都是三拼音節,要拼讀準確。

  “境界”的“境” jìng,“奉命”的“奉”fèng都是後鼻音。“侵略”的“侵"讀qīn,“灰燼”的“燼”jìn是前鼻音,這兩個字音是檢測題目中的常客。

  識記字形,五年級學生能獨立地把學過的形近字與生字聯絡起來,進行辨析,如籠,攏,與瓏進行辨析,知道玲瓏與寶貝的精巧細緻有關;將凌與陵比較著記憶;將燼與盡比較,會發現灰燼與火有關;剔與踢一對比,就能記住剔與刀有關,踢與腳有關;銷與削,悄對比;瀾與水有關,還可以透過組詞來理解識記,如“推波助瀾”。形聲字的構字規律確實能幫助學生識記生字。

  二、再讀課文,瞭解課文的內容。

  正確朗讀課文後,思考概括每個自然段的意思。再想想課文可以分成哪幾個部分。課文結構清晰,學生自讀,能思考出作者寫作思路,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點明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以及世界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第二部分,是第二到四自然段,具體介紹圓明園的佈局、建築風格及收藏的文物,再現了圓明園當年的宏偉壯麗。

  第三部分,是第五自然段,講述了圓明園被毀滅的經過。學生初步把握課文的內容,瞭解課文的基本結構。

  三、聯絡上下文閱讀,理解詞語,思考書後的問題。

  對於文中不甚瞭解的詞語,除了查漢語詞典,還要閱讀上下文來思考、選擇更符合文意的詞意。如:“眾星拱月”,詞典中的解釋是:許多星星聚焦環繞著月亮。比喻眾人擁戴一人或眾物圍繞一個重要的事物。讀文中句子:“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佈在圓明園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在圓明園周圍。”從而理解,小園是星,圓明園是月,突出圓明園的重要。

  “飽覽”詞典上解釋是:充分地看,盡情地觀賞。讀文中句子:“漫步園內,有如漫遊在天南海北,飽覽著中外風景名勝。”再聯絡上一句,就知道園中美景很多,讓人看得很盡興。也明白了圓明園太宏偉了。

  通讀文後的思考題,有助於課上有目的聽老師講課。如課後問題2,自己先思考,有了想法,課上與同學交流時,會提出有思考價值的話題。課後問題3,讀句子談自己的感受,要在瞭解一定的歷史背景的情況下,才會有感受。那就離不開蒐集資料。

  課文後的幾首歌,創作背景與課文有共通之處,表達了相同的情感,學生可提前讀一讀,找到相關音樂聽一聽。

  四、收集相關資料。

  圓明園究竟是一座什麼樣的園林?課文介紹得比較概括,學生課前要找相關資料,看圖片,增加對圓明園的瞭解。

  資料(一)圓明園佔地面積3.5平方千米,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一百五十餘景,有“萬園之園”之稱。清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裡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圓明園始建於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圓明園,每個景區內,既有莊嚴宏偉的宮殿,也有使人感覺輕鬆靈巧的樓閣亭臺與迴廊曲橋,假山、湖泊以及蜿蜒的河流點綴其中。園內有著名的“圓明園四十景”,以及紫碧山房、藻園、若帆之閣、文源閣等處。當時懸掛匾額的主要園林建築約達600座,實為古今中外皇家園林之冠。

  圓明園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被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稱譽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

  資料(二)八國聯軍的掠奪1856年10月,英國和法國在沙皇俄國和美國的支援配合下,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侵略軍闖入圓明園大宮門。

  英法侵略者究竟搶走了圓明園多少寶物,由於園內的陳設及其賬目都一併被搶毀一空,所以已永遠無法說清。以下資料或許可藉以管中窺豹。清室史料表明,圓明園內當時僅陳列和庫存的歐洲各式大小鐘表即達441件,劫後倖存的只有一件大鐘。事後查繳被土匪搶走和侵略軍“委棄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達1197件,這充其量只不過是園內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據當時《泰晤士報》一則通訊稱:“據估計,被劫掠和被破壞的財產,總值超過600萬鎊。”實際上,被英法侵略軍搶走和破壞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實屬無價之寶。這摧殘人類文化的滔天大罪,實在令人髮指!

  閱讀這些資料,可對文章內容做一個補充,激發學生強烈的情感。為體會課文情感,領悟課文表達方法,作好鋪墊,更是有助於學生把資料與課文,資料與理解、感悟相融合,深層次地理解課文。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篇9

  《圓明園的毀滅》是這單元首篇精讀課文,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透過理解語言文字,想象圓明園當年的輝煌,並瞭解圓明園是怎樣被毀滅的,認識貧窮受欺壓,落後要捱打,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下面說說我教學這篇課文的一些感受。

  《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但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課文所介紹的內容都已消失,無法再現,文章的內容相對單薄,缺少生動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對民族苦難的深層思考。為了達到本課的情感目標,突破重難點,於是,我課前收集了大量的圖文和影片資料,適時地給學生補充材料。如:我用數量眾多的有關圓明園的圖片向學生展示了當年圓明園的輝煌之處:它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教學中還注重以讀為本,讀中感悟。突出語文課“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熟讀成誦,在讀中感悟”的特點,課堂上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使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讓學生充分感知課文語言,品味語言去感受昔日圓明園的精美、壯觀。使學生深切感受圓明園作為萬園之園的獨特魅力,激起學生對昔日圓明園的無比熱愛,無限嚮往,從而萌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由衷地發出“圓明園真的太美了”這樣的感嘆。

  當學生沉浸在圓明園的輝煌中時話鋒及轉:“這樣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卻被毀滅了,是誰毀滅了它?為什麼會被毀滅?”引導孩子感受圓明園的毀滅———“他們把園內凡是能拿走的東西,統統掠走;拿不動的,就用大車或牲口搬運;實在運不走的,就任意破壞、毀掉”,“大火連燒三天,煙雲籠罩了整個北京城”……我再借助多媒體創設情境,給學生播放《火燒圓明園》的片段,讓學生感受到享有“人間天堂”美譽的萬園之園頃刻間化為一片灰燼的無奈,讓學生在一種至惡至醜的情境中產生強烈震動,迅速投入到一種激昂悲憤的情緒中,體會強盜們的貪婪、瘋狂,真正瞭解到“國弱被人欺”的歷史原因,進而將內心的憤怒和傷痛發洩到極點。這時組織學生說話練習:“假如此時你正在圓明園的廢墟旁,你最想說些什麼?”這樣同學們都感慨萬千。最後我再次組織學生通讀課文,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閱讀感受和體會,有的為圓明園的毀滅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對侵略者的行徑仇恨……讓他們認識到了他們這一代肩挑重擔,必須發奮學習,保衛祖國,決不讓列強再踏進國土一步,要讓莊嚴的五星紅旗永遠高高地飄揚。

  在教學時由於受課堂時間的限制,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感體驗沒有充分拓展開。在課上如果安排學生動筆寫下自己的感受就更好了。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篇10

  《圓明園的毀滅》是一篇優秀的傳統課文,文章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透過理解語言文字,想象圓明園當年的輝煌,並瞭解圓明園是怎樣被毀滅的,認識貧窮受欺壓,落後要捱打,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感想:

  一、成功之處:

  1、藉助多媒體課件,結合書面語言文字,想象圓明園當年的輝煌。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引導學生讀文、感悟、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它昔日輝煌景觀是本文教學的難點。而當年的圓明園是一座皇家園林,即使在當時也沒有多少人親眼見過。怎樣才能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輝煌,光靠書上優美的語言文字描寫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藉助多媒體課件,生動再現當年的樣子,使學生親眼目睹,親身感受它作為萬園之園的獨特魅力,從而萌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實現這一目標時,我先讓孩子們與學習夥伴合作朗讀並交流預習時做好的批註;然後引導孩子們找出八個“有”,感受風景名勝之多;最後依據製作精美的課件,配上優美的音樂,引導學生仔細品讀課文,充分感受到了圓明園的輝煌,為下文“被毀”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場,把美的東西毀滅了,這就是一個悲劇。

  2、輝煌到毀滅,增強學生振興中華的責任感。我在引導孩子探究圓明園輝煌的過去之後,再過渡到圓明園“毀滅”部分:先讓孩子們觀看《火燒圓明園》影片資料,直觀感受激發了孩子們的恨。然後讓學生說出感受,讀出自己的痛恨,此後透過補充材料,讓學生更加認識到了清朝政府的腐敗。這樣,讓學生意識到了振興中華民族責任感,為課後的讀後感寫作積蓄了力量。

  二、不足之處:

  1、教師預設的痕跡過於明顯,剝奪了學生個性思維的權利。如品讀“他們把園內凡是能拿走的東西,統統掠走;實在運不走的,就任意破壞、毀掉。拿不動的,就用大車或牲口搬運;”一段話,我讓學生思考從哪些詞體會到什麼,而我的課件中已經把“掠走”、“破壞”、“毀掉”這幾個詞變了顏色,學生不用思考就能找到。教訓:要相信學生的能力,不要擔心孩子想不出來,不要擔心浪費時間。讓孩子體會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快樂。

  2、語言表達能力有待提高,特別是課堂評價要機智,要富有激情,要時刻注意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在學生回答問題時,要注意訓練學生說完整的話。儘量不重複學生的答語。

  總之,要改進的地方很多,學無止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會進一步提高自己。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篇11

  上午結束講課後,腦中便不停地回放著課上的情景。認真反思這節課,我想到了許多。如:問題提出後,如果再多給學生一些表達的時間和機會,學生對課文理解得可能會更透;在學習圓明園“輝煌的過去”時,如能多請幾位學生朗讀,一定會進一步加強學生的閱讀感受與體驗等。如果說這節課還有點滴優點的話,我想那要歸功於沿江小學四年級二班那些可愛的孩子們。他們的表現首先消除了我的疑慮與擔憂,讓我更加自信。從而營造寬鬆和諧的氛圍,吸引他們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記得在引導學生想象圓明園昔日景觀時,學生非常感興趣,積極地與同桌交流,有個學生還甚至回答:我彷彿聽到了潺潺的流水聲,看到了獅子林茂密的樹林。再問學生:“假如此時此刻你就站在圓明園的廢墟中,你會想些什麼?”有個學生飽含感情地說:“我非常痛恨那些侵略者,他們在我們的國家肆意胡為;我也痛恨腐敗無能的清政府,他們──,我現在一定發憤學習,等到有一天──”言為心聲,我想如果以後這個學生有機會到圓明園一遊,一定不會忘記曾經上過的這一課,以及自己發自內心的感慨。對了,課上還有個鮮為人知的小插曲。正課完成後,有個小男孩輕聲問我,課件中的圖片和音樂是怎麼製作並呈現的。這讓我突然感受到,我們的學生對現代科技瞭解得還比較少,雖然多數學校開設了計算機課,但是否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還有待思考。

  透過這節課我還體會到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的瞭解、對教學環節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把握。同時,我也真正理解了什麼是教師間的合作和同伴互助。在一節優質課的背後,每一個看似平常的提問;每一筆看似不經意的板書,不知要凝聚多少老師的汗水和智慧。

  其實細細想來,作為一名教師,乃至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平常的日子是最多的。如果每名教師在日常的每節課中,都能精雕細琢,那才是難能可貴的。即使我們沒有更多的時間對每一節課精雕細琢,但如果我們能真正領會新課標精神,潛心鑽研教材,並把每一名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那麼我們的每一節課,雖不是一道精美的大餐,卻也算得上是一盤可口的居家小菜了。這些,便是我這節課所想到的,也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篇12

  《圓明園的毀滅》是一篇講讀課文,要求透過朗讀、學習,想象曾經的圓明園輝煌的景觀,瞭解它被毀滅的經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

  本課教學的成功之處在於:

  一、教學本課之前,我首先依據教師用書,透過研讀教材把本課的教學重點鎖定在“圓明園的輝煌的過去”(2至4自然段)。在設計教學過程的時候,我採用的是抓住關鍵句,以問題為引導理解課文內容。這三個自然段的關鍵句分別是:“它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

  在教學過程中,我先讓學生把這三個自然段讀正確、流利,然後邊讀邊想:

  ①為什麼說圓明園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

  ②為什麼說圓明園是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

  當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僅僅藉助文字無法回答這兩個問題的時候,我透過多媒體把課前蒐集到的圓明園的資料和照片展示給學生。當學生看完了這些珍貴的影印資料之後豁然開朗,馬上答出了上面兩個問題的答案。

  二、藉助資料,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僅僅透過文字學生是無法想象圓明園當年的輝煌的。如果無法想象當年的輝煌就不能深刻地理解“圓明園”這三個字在國人心中的痛有多深,這三個字帶給過人的屈辱有多大。因此,我除了上一個環節的透過大螢幕展示蒐集到的資料之外,還透過課件與之相得益彰。學生在這種直觀的影像感染下對祖國的壯麗山河與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對祖國豐富館藏——傑出的藝術品不由得發出聲聲由衷的讚歎。

  三、因勢利導,進行思想教育。在學生受到震撼的時候,抓住“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這句話,匯出圓明園的毀滅這一部分。這樣才能對圓明園的毀滅產生最深刻的感觸,對英法侵略軍可恥行徑感受憤怒與屈辱。然後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回顧祖國的歷史,我們能夠為自己的祖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做些什麼呢?然後讓孩子們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交流,最後全班彙報,老師歸納:我們要牢記國恥,明白落後就要捱打,只有國家富饒,國力富強,才能夠避免這一恥辱重複上演。最後,我要求學生全體起立,摸著胸前的紅領巾,對著課件顯示的總結語起誓:勿忘國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雖然本節課似乎取得了完滿的成功,但是靜心思考發現,自己還是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對於學生的朗讀習慣沒有及時地進行糾正。

  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不但要注意適時指導學生的朗讀而且還要高度重視自身的教學語言的風趣與形象,使學生感興趣,有興趣,聽得入耳,形成師生良好的互動關係。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篇13

  說在前面的:12月2日,海原縣教育局和教研室組織全縣開展“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研討會,我有幸承擔了五年級語文教研課。課前,結合我教委推行的“自主互助”教學模式精心備課。那兩天滿腦子都是如何上課,晚上,又再一次認真學習最近參加國培時下載的金傳富老師講座《小學語文自主學習的教學策略》,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情況備好了課,可是心裡總有些惴惴不安,這可是全縣的大型教研活動啊!12月1日下午,教研室李主任和我教委鍾主任一行來做指導。他們聽了第一課時後,提出了建議,指出了不足。課後,前來聽課的好多老師對三節語文課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在研討現場,回顧自己的教學,我看到了好多問題。

  1、課堂容量設計大了,在最後一個環節明顯走過場了,沒有落實讀寫結合的課堂生成,是最大的遺憾。

  2、板書設計和原來的有差別。板書不夠完善,沒能完全概括圓明園輝煌的過去,說明我的引導還不夠,學生感悟圓明園的輝煌不到位。甚至有個學生補充板書時,寫錯了一個字:歷史寫成“歷時”我都沒有發現。慚愧!

  3、學生的評價過於蒼白,激勵學生再一次學習的的效果不佳,這正是我所欠缺的。

  4、過於拘泥與教學設計,當課堂出現突發性生成後,沒有很好的引導,反而硬生生的收回:在第二個環節中,學生朗讀自己喜歡的部分時,站起來的學生都朗讀了第三自然段,而且說了自己的感受。但因沒有學生朗讀第二和第四自然段,我有點著急,竟然隨即指名幾個學生朗讀,效果不盡人意。現在想想,何不因勢利導:可真美啊!圓明園不但建築宏偉,而且收藏了許多文物,我讀過,在第四自然段,誰來讀一讀?給大家一分鐘時間準備!或者我來朗誦多好啊!

  5、課堂中語言不夠精煉,實時囉嗦重複,唯恐學生不會自學!

  反思我們的教學實效,教學藝術,教學理念,再對照國培中看到的、聽到的、學到的,慚愧!在村級小學,一支粉筆、一本教參、一塊黑板,是教師教學的全部。學校的教研活動很少,外出學習的機會更是少,自我封閉。久而久之,懶惰了,不願學習了!有點“閉門造車”之嫌,我行我素,課堂隨意性大,一旦有這樣的教研活動,手慌腳亂,不知所措,曾經的一位同事,四十幾歲了,從來沒有人聽過他的課。一次常規聽課,竟然掛在講臺上,十來分鐘不知道幹什麼?這就是現狀!教師的成長,需要磨練,需要打造!我們的機會太少!

  這次研討課,讓我深深的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努力學習,更新觀念,是首要的。總之,學習、學習、再學習,靜下心來學習,提練自己的教學語言,找出自己的教學方法,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