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遊子吟> 《遊子吟》優秀教學反思

《遊子吟》優秀教學反思

《遊子吟》優秀教學反思

  導語:《遊子吟》是一首感情真摯的詩歌。講的是慈母手中拿著針線,正給準備外出的兒子縫製衣服。母親擔心兒子走後遲遲迴不來,就把衣服的針腳縫得密密的使它更結實,更耐穿些。正像小草難以報答春天的陽光一樣,兒子的愛心怎能報答得了母親那深重的恩情呢?

  《遊子吟》教學反思一

  《遊子吟》一首詩是我國唐代詩人孟郊所作。這首詩語言質樸簡潔、感情細膩深厚,通俗易懂,歷來被人們所廣泛傳誦。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豐富古詩積累。瞭解詩歌大意,體會母親對兒子的慈愛以及兒子對慈母的孝心,感受詩人熱愛母親的真摯感情。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有感情的朗誦、背誦訓練,教學中滲透了“母愛子孝”的人文思想,使得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一、關注學生的情感和內心體驗。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課堂中,我逐步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分句品讀,隨機搭建朗讀擂臺,調動學生有感情朗讀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客觀地相互評價,使得學生朗讀情深意切,十分投入。

  為了使不同的學生在本節課的朗讀中都能有所進步,或有新的收穫,我很中肯的給每個人以不同的評價,有針對性地進行及時幫助,朗讀指導的效果立竿見影。隨著對詩句的感悟,孩子們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自己的生活體驗,學生的體驗不僅使他們感悟了教材,促進了朗讀,而且豐富了教材的內涵,是對教材的提升和發展。

  二.開發學生資源,培養學生想象練筆。

  為了拓展學習,豐富古詩課堂內容,我在引導學生理解古詩、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安排了一個“小練筆”環節,讓學生寫一個表現遊子即將遠行,母親在微弱的燈光下為兒子縫衣服的情景片段。在這個環節裡,我也關注了不同層面上的學生寫作的差異,對三個個別學生降低了練筆要求,並給予鼓勵和指導,使學生們的練筆落得更實。

  但是由於教學中間“解讀詩句”的環節鬆散,使後邊的“練筆”時間略顯不足,部分學生沒能完成寫作,沒有充分的時間進行練筆後的交流。另外,教學中板書不及時,自身的教學基本功亟待提高。

  《遊子吟》教學反思二

  《遊子吟》是唐朝詩人孟郊所寫的一首母愛的頌歌,千百年來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一直膾炙人口。為了讓這凝聚了人類美好情感的名作牢牢植根於學生的精神世界,在教學中,始終圍繞千古名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一詠三嘆,詠歎到底。在品讀全詩的過程中,透過感知詩意、想象詩畫、品讀詩情、寫出詩感,引導學生讀出詩的三種境界,即讀出“詩中之畫”、“詩中之情”、“詩外之意”。並適時連結閱讀〈遊子詩〉,使〈遊子吟〉的詩畫得到了延伸,詩意得到了拓展,詩情得到了昇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名句為情感主線,反覆品讀、迴環玩味,讓祖國的經典文化和人類的美好情感真正植根於學生的精神世界。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寫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在教學《遊子吟》一詩時,注重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髮揮想象力,進行有感情的朗誦訓練,教學中滲透了“母慈子孝”的人文思想,使得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這首古詩的語境和意境都很美。根據這首古詩特點,在教學中我努力體現以讀為本的教學思想,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品情;力圖透過各種方式引導學生去體驗、感受、昇華、拓展;透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讀書,品讀品情,特別是在引導學生理解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意思和所蘊含的情感時,我並沒有進行太多的講解,而是透過反覆的朗讀,使學生在讀中受到薰陶,感受母愛的偉大,從而培養學生愛母、敬母的良好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