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孟郊的經歷來看《遊子吟》的創作意義
《遊子吟》是孟郊的代表作,作品中表達了一名普通母親對孩子的深深疼愛。全詩共六句三十字,透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凸顯並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
從孟郊的經歷來看《遊子吟》的創作意義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此首五言古體詩詩名為《遊子吟》,出自唐代的一位著名的詩人――孟郊。因為其對具有母親無私疼愛孩子的意義,因此該首詩被寫入小學課本,寓意讓學生懂得母親的疼愛,成為小學生必讀詩文及學習的榜樣;因為其包含了一個兒子對親情的歌頌,表達了母親對孩子內心深處最深摯和最偉大的母愛,因此受到大家的追捧,為世人津津樂道。
《遊子吟》這首詩創作的根本出發點是歌頌人世間為偉大的母愛。首先,它主要以兒子對母親的思念為前提,思念起出遠門前母親在油燈下為自己縫製衣服的情形,簡單又樸實的場景,描繪出母親為兒子所做的奉獻,包含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其次,兒子認識到親情的可貴,但是迫於生活及仕途的壓力,不得不離開母親,文章最後將母愛的光輝昇華到一定的高度,襯托出內心最為柔軟的心靈,即想念母親。孟郊《遊子吟》是他五十歲時寫於現常州溧陽市的詩詞,創作背景研究主要從三個方面概述:(1)家庭背景;(2)仕途受挫;(3)與母親長期分離。
一、家庭背景
孟郊(751-814),字東野,出生於湖州市武康鎮(即現在的浙江德清縣),
在孟郊小時候,家境較為窮苦,一家人常常會為生活所困,直至老年時,也一直沒有擺脫貧苦的日子。孟郊從小不喜歡與人往來,很難融入到朋友之中,因此性格比較孤僻,對以後的生活會產生影響。在孟郊成年後,生活上的.壓力較大,一方面需要照顧年邁的母親,另一方面,自己也要生存。為了生活,他將希望寄託於仕途,因此過著四處流浪的日子,居無定所,導致長期與家人分離,聚少離多,這種生活導致他思家心切。
二、仕途受挫
孟郊一生比較窮苦,仕途多有不順,前半生與仕途之路無緣,後半生才踏入仕途之路,但是並未遂心意。在孟郊50多歲的時候,才得到溧陽縣尉的職位,他並沒有將這個小官職放在心上,依然縱情山水,懈怠了公務,於是縣令就將他的俸祿減半。他總共參加過三次考試,在他41歲的時候,參加過進士考試,但是結果名落孫山。他將希望寄託在考試上的夢想落空,因此心中非常難過,難過之餘寫了《下第》這首詩,用樸實的語言描述並記錄自己失敗的心情。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後,他繼續奮發圖強,下定決心再次參加考試,但是結果仍然沒有希望。他的夢想又一次落空,這次他更加傷心欲絕,寫了《再下第》這首廣為流傳的好詩句,抒發自己仕途失意的情感。
在母親,好朋友等勸說和深深的鼓舞下,他心情逐漸恢復良好。在他46歲的時候,第三次參加考試,這次進榜,滿足了他想做官員的夢想。然而事事難料,在他滿心歡喜,以為可以舒展他的抱負之時,卻不料更為失望。他在官場努力做事,但是直至他51歲時,才被賦予小小的溧陽縣尉這個卑微的職位。
由於孟郊多次考試未中,境遇屢次不公,加上官場之間虛偽和欺詐等的本性讓他討厭,他看透世間人情淡薄。因此孟郊不把溧陽縣尉這樣卑微的官職放在眼裡,仍然以詩人的姿態自居,吟詩作詞,這就導致縣令不滿,所以將他的俸祿減半,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仕途更是前途渺茫。
三、與母親長期分離
由於生活所迫,長期在外漂泊,因此長期與母親分離。在其仕途的過程中,飽受官場的世態炎涼後。在他看來,最值得想念的是家中年邁的母親。
此首詩為了紀念兒子對母親的愛,以母親在昏暗的油燈下為他縫製衣服的普通情景鋪墊,開頭兩句簡單樸實,由“針”和“線”最普通的兩件東西,表達了母親對兒子的心意,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
第三句和第四句的描繪重心是母親,透過母親的內心對兒子的擔心和憂慮,將兒行千里母擔憂這句話表現的淋漓盡致。兒子臨行前,文中的描寫用“一針一線”,一方面希望兒子早點回家,一方面又怕兒子好久不回,又將衣服縫的細密,代表了世間千千萬萬的母親對兒女的那份感情。
總之,《遊子吟》是一首歌頌偉大母愛的詩歌。孟郊在家庭背景貧苦;官場受挫;與母親長期分離的痛苦等背景下,結合自己內心的感受,最終創作而成。著名的詩人蘇軾曾經評論稱該首詩“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簡單的說,這首詩,雖然寫作上沒有華麗的辭藻來修飾,但是用情至深,感人肺腑,簡單易懂,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拓展閱讀:《遊子吟》賞析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遊子”緊緊聯絡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透過慈母為遊子趕 製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採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後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採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怎能報答母愛於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託著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後人的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