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是什麼樣的人
在短暫的三十餘年生命中,徐志寫下了許多炙人口的詩作,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一席,其中如《再別康橋》《偶然》等是現代詩的經典之作,備受人們喜愛。
作為詩人,徐志無疑是才華橫溢,激情飛揚,獨樹一幟的作文風格,值得人們推崇。
作為文人,徐志的做事風格令人不齒。遊學歐洲時,原配夫人大家閨秀張幼儀陪讀在側,兩人已育有子女。可是在倫敦,徐志一見到林因,就情不由己墜入愛河之中,瘋狂地追求林因,並且迫不及待地與張幼儀離婚,最後追林未果。回國後,徐與陸小曼夫婦相交,陸的前夫是當時軍隊中的高階將領,到南方處理軍務時,將陸小曼託付給徐志照看,沒想到這一託付,就將夫人託到徐的懷裡,最終反倒成了徐的妻子。徐志與陸小曼這樣的愛情故事或許有可歌可泣的地方,但更多的是可悲。徐志違背了做朋友的基本原則:朋友妻不可欺,也違背了中國人做人的傳統道德。
中國的文化人不缺正氣凜然之人,德才兼備如聞一多、朱自清等是道德高尚的代表。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是率性之人,不缺才華與激情,缺的是理性與道德,由此成為文人無德的範例,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其悲劇性的結局。
張幼儀對徐志的評價
徐志16歲的時候,張幼儀13歲。因徐志才智過人,在江浙一帶已小有名氣。張家家長遂私自與徐家定親。這是父母包辦婚姻,並未經過徐志的同意,所以,為後來的悲劇埋下了種子。像徐志這樣感情豐富的詩人,是斷然不能接受舊式婚姻的。
但從現存的資料分,張幼儀一直愛著(愛護)徐志。張幼儀把徐家的獨苗撫養成人,一直供讀到哥倫比亞大學士畢業(作者注:與徐志同校、同學位),且為死後的徐志樹碑。《徐志全集》也是張幼儀暗中相助才得以出版。(因無夫人名分故未露面)這些可以說明張幼儀始終對得起徐志。
胡適對徐志的評價
胡適說徐志:“為人整個的只是一閉同情心,只是一團愛”。“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幾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 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裡,這是他的單純信仰。”
胡適又總結說:“單純的理想主義者徐志,他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須有愛,必須有自由,必須有美;他深信這種三位一體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至少是可以用純潔的心血培養出來的。—— 若以這個觀點來觀察志的一生,他這十年中的一切行為就全可以瞭解了。只有從這個觀點上才可以瞭解志的行為。我們必須先認清了他的單純信仰的人生觀,方才認得清志的為人。”
郁達夫對徐志的評價
郁達夫說:“凡見過他一面的人誰都不容易忘去他的面貌與音容。”
郁達夫具體地描述:“(徐志)善於座談,敏於交際,長於吟詩的種種美德,自然而然地使他成了一個社交的中心。當時的文人學者、達官麗姝,以及中學時候的倒黴同學,不論長幼、不分貴賤,都在他的客座上可以看得到。不管你是如何心神不快的時候,只教經他用了他那種濁中帶清的洪亮的聲音,‘喂!老X,今天怎麼樣?什麼什麼怎麼樣了?’的一問,你就自然會把一切的心事丟開,被他的那種快樂的光耀同化了過去。”
梁實秋對徐志的評價
梁實秋說:“真正一團和氣使四座並歡的是志。……他一趕到,像一陣旋風捲來,橫掃四座,又像是一團火炬把每個人的心都點燃,他有說,有笑,有表現,有動作,至不濟也要在這個的肩上拍一下,那一個的臉上摸一把,不是腋下夾著一卷有趣的.書報,便是袋裡藏著一札有趣的信札,傳示四座;弄得大家都歡喜不置……。志有六朝人的瀟灑,而無其怪誕。”梁實秋又說:“我數十年來奔走四方,遇見的人也不算少,但是還沒見到一個人比徐志更討人歡喜。討人歡喜不是一件容易事,須要出之自然,不是勉強造作出來的。必其人本身充實,有豐富的情感,有活潑的頭腦,有敏銳的機智,有廣泛的興趣,有洋溢的生氣,然後才能容光煥發,腳步矯健;然後才能引起別人的一團高興;志在這一方面可以說是得天獨厚。”
陳西瀅說:“尤其朋友裡缺不了他;他是我們的連索,他是黏著性的、發酵性的,在這七八年中,國內文藝界裡起了不少的風波,吵了不少的架,許多很熟的朋友往往開得不能見面、但我沒有聽見有人怨恨過志,誰也不能抵抗志的同情心,誰也不能避開他的黏著性;他才是和事的無窮的同情,他總是朋友巾間的‘連索’;他從沒有疑心,他從不會妒忌。”
葉公超對徐志的評價
葉公超說:“他對於任何事,從未有過絕對的怨恨,甚至於無意中沒有表示過一些憎嫉的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