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辛棄疾> 辛棄疾用典最多

辛棄疾用典最多

辛棄疾用典最多

  辛棄疾寫詞時喜歡運用典故來書寫,朋友們又瞭解多少他這類的文章呢?

  辛棄疾用典的詞

  以《摸魚兒》為例: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詞中的“長門事”,指漢武帝的皇后陳阿嬌因嫉妒被廢,遷住長門宮.陳阿嬌為了想重新得到漢武帝的寵愛,送黃金(實際是青銅)百斤給文學家司馬相如,請他寫了一篇《長門賦》送給漢武帝,據說漢武帝讀後很感動,陳皇后也因此復得寵信.詞人借用此典故,表面上是寫一個失去皇帝寵愛婦女的苦悶和怨憤.實際上是借陳阿嬌的故事,說明自己受人排擠、打擊,愛國深情無處傾訴的苦悶心情.詞中的“玉環”指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安祿山叛亂、玄宗幸蜀時死於馬嵬兵變中; “飛燕”指漢成帝的寵後趙飛燕,後來因被廢為庶人而自殺.這兩個人都以善妒而著稱,且都不得善終.

  詞人在此是借用這兩個典故來警告那些掌權的大官們,即詞中的“君”,叫他們別太洋洋得意了,歷史上的楊玉環、趙飛燕那樣為皇帝寵愛,可都沒得到好下場.

  辛詞用典的特點

  辛棄疾的詞,幾乎每一篇都用典,有時甚至一篇中連用數典,分析一下,辛詞的用典有如下幾個特點:

  1.好任意驅遣古人,表達自己的愛和恨。

  辛棄疾往往喜歡借用古代人物的形象來自況:豪情滿懷時,他把自己比作“袖裡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補天西北”的女媧(《滿江紅·鵬翼垂空》);壯志難申時,他把自己比作“貂裘敝,征塵滿目”的蘇秦(《滿江紅·倦客新豐》);老而不用,他發出“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慨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引廉頗以自況;被人猜忌,他痛恨“蛾眉曾有人妒”(《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借屈原以自比;他蔑視“言無可採,只知求田問舍” 的許氾“怕應羞見,劉郞才氣”(《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他把一味主和的人視作清談誤國的王夷甫,譴責他們“神州沉淪,幾曾回首?”(《水龍吟·渡江天馬南來》)他更揭露敵人內部的矛盾重重:“憶昔鳴髇血汙,風雨佛貍愁”――敵人並不可怕,他們是完全可以戰勝的。

  總之,他要古人出來代他說話,他讓歷史來為他作證,他對這些古人或愛或憎,或鄙視或仰慕,他把這樣強烈的情感傾注於早已僵死的古人身上,重新賦予他們以生命,從而使他們個個具有了鮮活的啟發、教育、鞭策和感染的力量。

  2.好連用數典,曲折深刻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好連用數典,也是辛用典的一個特色。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在這首詞的上片,作者寫自己登上賞心亭,由於收復中原無望而無法排遣的家國之怨,表現了自己請纓無路,不被理解的痛苦心情,可說是情深意切。既然不被理解,報國無門怎麼辦呢?在下片,詩人連用數典,表達了他的理想、抱負和萬般無奈的矛盾心情:“休說”三句,用晉人張翰典:雖說壯志未酬,怎麼能像張翰那樣,一心只想著故鄉的蓴菜羹鱸魚膾呢?再用三國許氾典(“求田問舍”三句):胸無大志,只想求田問舍的人,又有什麼出息呢?繼而用東晉桓溫典(“可惜流年”三句):但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光陰虛度,壯志難酬的痛苦又怎麼能忍受呢?這三個典故,孤立地看來,可說是風馬牛不相及,但辛棄疾巧妙地將其連為一體,不僅深刻真摯地表達了自己欲圖抱負而不能的痛苦心情,而且三個典故含意逐步加深,產生了蕩氣迴腸的藝術效果,使典故有了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