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辛棄疾> 初探辛棄疾壯詞用典

初探辛棄疾壯詞用典

初探辛棄疾壯詞用典

  導語:辛棄疾是一位有著遠大抱負,志在恢復中原領土的愛國詩人。而他的創作多次用到典故的手法。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初探辛棄疾壯詞用典,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宋代詞家中,辛棄疾可謂用典高手。他常常將生活經歷、現實處境、思想主張和內心情感等透過以典言事、以典遣懷、以典明理等形式,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辛棄疾壯詞用典恰切,蘊涵豐富,形成了曠達而不粗率、剛健而不生澀的“豪豔相映,剛柔相濟”的豪放詞風。

  一、單典獨用

  這種用典形式不唯辛棄疾壯詞獨有,在古代詩詞作品中普遍存在,是詩詞創作中較為常見的表現技巧。辛棄疾壯詞中,作者為了創作的需要常隨時借用古人、古事表情達意。例如,“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表達了作者老而思用的耿耿報國之情;“可惜消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借用東晉大將軍桓溫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年華虛度、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慨和苦悶。

  二、類典合用

  辛棄疾的壯詞常把內容相似或相關的幾個典故合用在一起造出強烈而充沛的情勢和語勢,從而達到言情明理之目的。例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合用孫權和劉裕這兩個曾在京口建功立業的英雄的典故,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英雄的仰慕之情和希望收復中原的堅定信念;《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中的“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借“玉環”“飛燕”的故事警告了離間者和嫉妒者;《破陣子·為範南伯壽》上片中的“擲地劉郎玉斗,掛帆西子扁舟”連用“亞父”范增“將玉斗拔劍撞而破之”的故事和范蠡滅吳後不受越封復取西施乘舟遊五湖而不返的故事,以同姓范增、范蠡比好友範南伯,希望他能成為“二範”那樣才智出眾、有膽有識的人物,竭誠盡智地為光復祖國大業作出貢獻,並勸範南伯“千古風流今在此,萬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下片中的“燕雀豈知鴻鵠,貂蟬元出兜鍪。卻笑瀘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試手不”連用陳涉“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的典故、南齊將軍周盤龍回答周世祖戲問“貂蟬元出兜鍪”的典故、南朝宋大將軍宗愨怒嘆“得一州如斗大,竟遭到典籤的慢待”的典故、孔子“殺雞焉用牛刀”的典故,委婉地表達了他當時複雜而矛盾的心理:一是建議範南伯多積累戰功,爭取佔據參預朝政的.要位;二是惋惜範南伯雖然有宗愨一樣的才華,卻以大才而屈居小小的瀘溪且行動不能自主;三是鼓勵範南伯要努力爭取“牛刀初試”的機會,而不應長期 “牛刀殺雞”。此外,《賀新郎·老大那堪說》和《念奴嬌·我來弔古》中也有類似的用典現象。

  三、一典多用

  主要是指同一個典故在不同作品中反覆出現,以表達作者某種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抱負。例如,有關三國陳登與許汜的典故,辛棄疾的詞作中就出現過三次,分別是《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的“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中的“元龍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和《賀新郎·老大那堪說》中的“似而今、元龍臭味,孟公瓜葛”。這是因為,在天下大亂的三國時期,陳登憂國忘家,心懷“吞滅江南之志”,手無一兵卻助曹操消滅了一代梟雄呂布,而許汜在天下大亂之時卻只知道求田問舍,在陳登眼中就是個“睡下床”的角色。辛棄疾反覆使用這個典故,一方面表達了他要像陳登一樣憂國忘家,心懷天下,而絕不像許汜那樣不顧國家與民族的安危去“求田問舍”,鑽營個人私利,並暗含了他對不顧國事、鑽營私利、投降賣國的許汜之流的批判,以及對風雨飄搖中的國家的無限憂慮。

  有關孫權的典故辛棄疾的詞作中也出現過兩次,分別是《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和《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的“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辛棄疾之所以喜歡使用孫權的典故,是因為辛棄疾所處的時代與孫權所處的時代在政治環境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於是孫權自然就成了他心中的英雄偶像。辛棄疾引用孫權的典故,一方面表達了他對英雄的仰慕、崇敬、嚮往以及對英雄難覓的慨嘆;另一方面也表達了他收復中原、抗敵心切的報國之情。

  四、正典反用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的“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辛棄疾反用晉人張翰因思念家鄉蓴羹鱸膾棄官隱退的故事,表達了他面對南宋危機四伏的處境而恥於棄官歸隱的決心和堅持禦敵報國的雄心壯志。

  《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中的“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 辛棄疾借陳皇后千金買得司馬相如《長門賦》失而復寵的故事,委婉地說出了他雖入“長門”但想像陳皇后一樣透過《長門賦》重新得龐已無可能,進而表達了他對自己受人排擠、懷才不遇的無比憤懣,也充滿了對妒才嫉能者和國勢日下的南宋朝廷的無情譏諷。

  《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中的“燃犀下看,憑欄卻怕,風雷怒,魚龍慘”, 辛棄疾借溫嶠過武昌時“犀照牛渚”洞察幽微的典故,表達了他雖想揮軍北伐卻遭到諸多“妖魔鬼怪”的掣肘,以至於陷於力有不逮、進退維谷的艱難處境,進而曲折地斥責了那些偏安江南的權臣的投降誤國的行徑。

  《賀新郎·老大那堪說》中的“汗血鹽車無人顧,千里空收駿骨”, 辛棄疾借“大宛汗血馬”“伯樂遇千里馬”“燕昭王收駿骨求賢”等三個典故,真實地寫出了他和陳亮等有志之士雖有寶馬良駒之才且足以馳騁疆場,卻在抵抗金兵、收復國土中只能像千里馬汗血拉鹽車一樣膝折尾潰,進而深刻地揭露了南宋王朝只是表面上擺出一副像燕昭王花五百金買駿骨的愛才姿態而實際上卻在埋沒人才與壓制愛國志士的社會現實。

  清人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說:“辛稼軒,詞中之龍也。氣魄極雄大,意境卻極沉鬱,不善學之,流入叫囂一派。”辛棄疾是繼蘇軾之後豪放詞派的傑出代表,因其所處的時代背景、政治環境和個人遭際等具有特殊性,所以其詞用典較多,詞旨曲達,讀之只有細味典意才能深入其“沉鬱”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