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經> 《心經直講》之釋經義流通分篇

《心經直講》之釋經義流通分篇

《心經直講》之釋經義流通分篇

  如果用般若智慧一觀照,你就會發現一切法的本質都沒有住,都不會停留。

  是大明咒,

  般若波羅密多“是大明咒”,就是說它能讓人明白一切法,卻不會產生痛苦。如果不明白,釋迦佛就不會說:“這個人是因為過去世我殺了他,他現在來報復我了;這個人是我以前對他好,他現在來跟我出家了。”佛在過去也會與人結下恩仇,對於過去的恩仇,他記得很清楚,但是佛在這些恩仇面前,展現的全部都是智慧。所以大乘佛法能夠幫助我們在生活當中看到自己的生命是這麼富有,你有什麼想法都是自由的,有什麼想法都會不產生痛苦。

  它“是大明咒”,就是它能讓你真正地明白一切法的真相。這裡面分三個步驟。

  第一步就是明白世間的生滅法是緣起幻相,世間一切都有因緣。今天我們能夠坐在這裡,都是過去有這個因,也有這個緣。因對在座的人來說,你們想要來這裡聽法,這個念頭就是你們來這裡的因,不想來的人絕對不會來;我如果不想講,我也不會在這裡講,所以正因全部在自己的心中。你來了這裡以後,如果講法的人講得不好,你聽不下去在那裡打瞌睡,或者有人打手機,你聽了煩,這就是緣不好。你來聽的這個因是好的,但遇到的`緣不好。如果因的力量很強,你的緣就會隨著因而轉化。你來只為了聽法,不為別的,那麼其它任何景象都影響不了你;你學佛是為了解脫、成就,而不是為了煩惱,所以你到哪個道場,看到哪些人有是非煩惱,都跟你無關,你不會受他們影響。內心中有這個正因,這就是正因信佛。

  世間的一切法,它的正因很重要。如果我在這裡講法,只是為了講法沒有別的,那麼這就是正因;如果我講法是希望你們一定要老老實實,不要講話,都要聽我講,都要畢恭畢敬,那麼這個因就有點歪了,就不是真正的慈悲心。如果你的因不正,再加上看到有些人在搗亂,心裡一煩,你的因就隨這個緣跑了;你因很正,即使出現什麼情況了,還是保持你的正因,外界的緣就會被你轉化過來。我們這麼多人會形成一種磁場互動。比如說一個道場,如果每個人都希望這個道場清淨,那麼你一進這個道場就會感覺是清淨的、有道風的;如果大家都覺得清不清淨沒關係、無所謂,那你一進這個道場就會感覺不舒服。所以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聚合,善惡自有因果。

  第二步就是見到“五蘊皆空”,看到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前面講《心經》的核心,就是“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直至後面的“無智亦無得”。具體地說,就是否定我們現實的這一切幻相,要理解這一點有些難度。大家如果想達到這種境界,就要不停地去想,去參,就是要參究這個道理是不是這樣。之前我一直在講杯子是空的,我講的時候,我覺得很有道理,但你們是不是聽懂了?我說杯子是空的,你如果老想著杯子肯定是有,那就聽不進去,也聽不懂我講的道理。所以你必須要參,一直參,就能看到:緣起法它的本質真的是空的。你就承認這個空,確定空是一切萬物的本質;認定了這一點以後,你就具有了慧眼,就明瞭我們的真心了。

  第三步是證得法眼。當你看到一切法無所住以後,你不妨生起一切法,生起一切心,這叫無住生心。現在外面的聲音那麼響,我們聽到就聽到了,但是不住在上面,我們照樣講課、聽課;或者你想到別的一些問題,你照樣想,但是你不要被你的想法捆住。沒有人、沒有事可以捆得住你,你說讓思想,讓什麼東西把你捆住,有沒有可能呢?有時候我們以為煩惱會把自己捆住,煩惱真的能把你捆住嗎?你煩惱的是什麼事呢?比如說你想某件事情,想念某一個人,你想他的時候,想得很煩惱,那是因為你在心裡設定了一個標準,就是見到他、和他說話才是快樂的。於是因為見不到他,或者不能跟他說話,然後老想著他,就覺得煩惱。其實你每一次想的內容都不一樣,你想的過程中,第一個念頭跟第二個念頭完全不一樣,你念念之中本身就是沒有住的,就像源頭活水一樣。

  如果用般若智慧一觀照,你就會發現一切法的本質都沒有住,都不會停留。我們以為我的心可以捆住身邊的一切,可以捆住某一件事情。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你總以為你的心還牽掛著事業、家庭、名利,還牽掛著某一種東西,但其實你的真心隨時都能生起作用,不需要牽掛,不需要停留在任何東西上。就像鏡子一樣,物來物現,胡來胡現,漢來漢現:前面的東西來了就來了,走了就走了;你想讓它再來,就讓它再來,再來了它也會走。世間萬法皆是如此。所以第三步就是見到一切法本身是空以後,再生起分別一切相的智慧,這叫後得無分別智,也叫道種智。這就是《心經》所講的“大明咒”,即明白一切法,在第一義諦——空上是不動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