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賞析彙編13篇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賞析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賞析彙編13篇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賞析1

  師:誰來讀一讀課題,你讀懂了什麼?

  生:西江月是詞牌,夜行黃沙道中是題目。

  生:他的意思是說夜晚行走在黃沙道上。

  師:那麼這首詞應該是寫什麼的呢?

  生:詞人行走在黃沙道中的所見所聞所感。

  師:同學們讀了題目就知道了這首詞的內容,真不簡單!同學們再仔細地讀一讀這首詞,看看你又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疑問?善於質疑的人是會學習的人!

  生:我想知道溪橋的意思。

  生:溪橋是溪上的小橋。

  生:我懂得了驚鵲是指喜鵲被驚動了。

  生1:我懂了別枝是指月亮別在樹枝上。

  生2:不對,別枝是指月亮離開樹枝,升上天空。

  生1:我想起來了是受驚的鵲兒離開樹枝。

  學生議論紛紛。

  師:同學們深入的思考,使畫面生動起來,我們聯絡下文看看究竟是怎樣的情景。古人講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讀讀上闋,展現在你面前的是什麼樣的畫面?

  生自由朗讀,閉目想象

  生:月亮很明亮,照耀著大地,清風送來蟬的鳴叫,樹枝輕輕搖晃,驚動了樹上的鵲兒,鵲兒飛走了。

  師:大家同意他的理解嗎?

  生:也可能是詞人的說話聲驚動了鵲兒,因為下面說稻花香裡說豐年。

  師:你的想法很獨特,一個人深夜走在黃沙嶺上會大聲的說話把鳥兒也驚醒嗎?大家認為哪種說法更貼近?

  師:聽取蛙聲一片是誰聽?稻花香裡說豐年是誰說豐年?聯絡上下文理解可是學習課文的重要方法。

  生:是詞人聽到蛙聲。/article/

  師:聞著稻花香,聽到蛙聲一片,作者是如何想象的?

  生:他想到了豐收。

  生:青蛙好象在說話,它們在爭說今年是個豐收年。

  師:多生動的畫面啊!

  師: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此刻作者心情如何?你從哪裡體會到的?

  生:我從說豐年體會到作者很高興。

  生:我從明月、清風體會到作者很輕鬆、很愉快

  賞析:

  一個波瀾不驚的課堂,不見得就是一節好課,課堂上的意外也可以變成教育的鍥機。在這節課上,原本以為很好理解的驚鵲,學生竟提出這麼多的疑問,始料不及。但恰當地引導,卻讓危機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學生的多元理解,反覆討論,促進了對詞的理解,對意境的整體把握。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要能化險為夷,必須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教學機智。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發現,不少教師缺乏生成意識和及時捕捉、隨機處理課堂新資訊的能力,當學生的思維活動出軌時,教師不是漠視就是將其強行拉回來,納入預設的軌道,從而壓抑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泯滅了他們創造性思維的火花。讓我們立足於預設,著眼於生成,隨著教改的深入而不斷髮展。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賞析2

  【原文】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賞析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註釋】

  《西江月》: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

  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上饒的西面。

  別枝驚鵲:枝,另一枝,有“使……‘別枝’”之意。

  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見(xi&agra一ve;n):出現,展現。

  【翻譯】

  樹上睡夢中的喜鵲被明亮的月光驚醒了,以為天亮了,從一根樹枝跳到了另一根樹枝上;輕輕吹拂的夜風不時送來蟬兒的陣陣鳴叫。田野裡稻花的芳一香陣陣飄來,喧鬧的蛙兒好像在訴說著豐收的年景。

  天邊偶爾還可以看得見點點星光在閃爍,轉眼之間山前竟然稀稀疏疏地下起了雨來。趕緊避雨吧,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拐過一段彎路跑到小溪的橋上,嘿,土地廟樹林邊的那家茅舍小店忽然展現在眼前。

  【賞析】

  辛棄疾(1140-1207),南宋傑出的愛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先後任湖北、江西、湖南安一撫使等職。任職期間,曾採取過各種強兵富國措施。他一生堅持抗金,但遭到主和派的打擊,因此,曾長期閒居江西農村,熟悉了鄉村生活。他的詞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與蘇軾並稱“蘇辛”。作品有《稼軒長短句》。

  這首詞就是辛棄疾貶官閒居江西時的作品。作品在構思上頗有特點,上下兩闕分別抓住特點描寫了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事物。

  上闕:重點寫晴朗的夜晚。詞人抓住“明月”、“清風”、“稻花”、“蛙聲”的特點,描繪了一個清朗、幽靜、豐收在望的夜晚。詞人從視覺上以“驚鵲” “別枝”突出月光之明亮;從聽覺上以“半夜鳴蟬”反襯夜半清風之煦暖,以“說豐年”渲染“蛙聲”之渾厚雄壯熱鬧;從嗅覺上以“稻花”飄來的芳一香給人豐收的想象。簡短四句話,寥寥幾種事物的勾畫,一個清朗、幽靜、溫馨、恬淡、悅耳、豐收在望的喜人景象就呈現在讀者面前了。凡是有農村生活經歷的人,似乎都可以從中體會到這一動人場景。

  下闕:這裡與上闕不同,上闕寫的是大環境,大背景,而這裡詞人筆鋒一轉,由遠及近地敘寫眼前的驚喜,“七八個”說明月光明亮,可見的只有幾顆大而亮的星星在閃爍,可見夜之明朗。“兩三點”說明雨點稀疏,一走而過而已,可見是隨風而來的陣雨。然而,那也得避一避呀,於是想起原來這裡曾經有一個茅舍小店,此時卻看它不見,正在這“山重水複疑無路”之際,“路轉溪頭忽見”,拐過一道彎路,走上小溪橋頭,那座茅舍小店忽然展現在詞人面前。欣喜若狂的程度彷彿就在我們眼前。

  這首詞充分反映了詞人對豐收所懷有的喜悅和對農村生活的熱愛之情。明月清風,疏星稀雨,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喧鬧,從視覺、聽覺、嗅覺等多種感官抒寫了夏夜的村野風光的幽美。全詞筆調靈活生動,親切輕快,情景交一融,優美如畫,恬靜自然,生動逼真。是古典詞作中以農村生活為題材少有的佳作。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賞析3

  南宋詩人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賞析

  單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聽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裡,讀者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於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作者筆下這一個個畫面,流露出詩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村生活的熱愛。這正是作者忘懷於大自然所得到的快樂。這是一首描寫田園風光的詞,讀後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恬靜的生活美。詞的上片寫月明風清的夏夜,以蟬鳴、蛙噪這些山村特有的聲音,展現了山村鄉野特有的情趣。詞的下片以輕雲小雨,天氣時陰時晴和舊遊之地的突然出現,表現夜行鄉間的樂趣。全詩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表現了詞人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鄉村生活的熱愛之情。

  這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一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閱讀這首詞,要注意時間和地點。時間是夏天的傍晚,地點是有山有水的農村田野。這首詞描寫的是人們熟悉的月、鳥、蟬、蛙、星、雨、店、橋,然而詩人卻把這形象巧妙的組織起來,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恬靜的美。 辛棄疾的這首《西江月》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幹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於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而說豐年的主體,不是人們常用的鵲聲,而是那一片蛙聲,這正是詞人匠心獨到之處,令人稱奇。在詞人的感覺裡,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先出說的內容,再補聲的創造。

  以上四句純然是抒寫當時當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說這是夏景,還不如說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因此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運加強穩定的音勢。七八個星天外,兩三的路徑儘管很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後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於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人玩味無窮。

  《西江月》原題是《夜行黃沙道中》,記作者深夜在鄉村中行路所見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緒。讀前半片,須體會到寂靜中的熱鬧。明月別枝驚鵲句句話是一種很細緻的寫實,。烏鵲對光線的感覺是極靈敏的,日蝕時它們就驚動起來,亂飛亂啼,月落時也是這樣。這句話實際上就是月落烏啼(唐張繼《楓橋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烏啼說得更生動,關鍵的意味。鵲驚時常啼,這裡不說啼而啼自見,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與鳴蟬造成堆砌呆板的結果。稻花鮮明深刻,它把農村夏夜裡熱鬧氣氛和歡樂。這可以說就是典型環境。這四句話裡每句都有聲音:鵲聲、蟬聲、人聲、蛙聲,卻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靜。這兩種風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覺裡,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變動了。天外稀星表示時間已有進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對夜行人卻是一個威脅,這是一個平地波瀾,可想見夜行人的焦急。有這一波瀾,便把收尾兩句襯托得更有力。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是個倒裝句,倒裝便把忽見的驚喜表現出來。正在愁雨,走過溪頭,路轉了方向,就忽然見到社林邊從前歇過的那所茅店。這時的快樂可以比得上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遊山西村》)那兩句詩所說的。詞題原為《夜行黃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寫景物,只有最後兩句才見出有人在夜行。這兩句對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寫夜行了。先藏鋒不露,到最後才一針見血,收尾便有畫龍點睛之妙。這種技巧是值得學習的。

  這首詞,有一個生動具體的氣氛(通常叫做景),表達出一種親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簡稱情)。這種情景交融的整體就是一個藝術的形象。藝術的形象的有力無力,並不在採用的情節多寡,而在那些情節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為觸類旁通的據點,四面伸張,伸入現實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它就會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了。我們說中國的詩詞運用語言精練,指的就是這種廣博的代表性和豐富的暗示性。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賞析4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全詩賞析

  朝代:宋代

  作者:辛棄疾

  【原文】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

  【賞析】

  這是辛棄疾中年時代經過江西上饒黃沙嶺道時寫的一首詞。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免罷官,開始到上饒居住,並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間,他雖也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以在上饒居住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詞作。詞中所說的黃沙嶺在上饒縣西四十里,嶺高約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兩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餘畝。這一帶不僅風景優美,也是農田水利較好的地區。辛棄疾在上饒期間,經常來此遊覽,他描寫這一帶風景的詞,現存約五首,即:《生查子》(獨遊西巖)二首、《浣溪沙》(黃沙嶺)一首,《鷓鴣天》(黃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此詞。

  辛棄疾的這首《西江月》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幹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於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樂,盡在言表。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而說豐年的主體,不是人們常用的鵲聲,而是那一片蛙聲,這正是詞人匠心獨到之處,令人稱奇。在詞人的感覺裡,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先出“說”的內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說豐年,是詞人的創造。

  以上四句純然是抒寫當時當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說這是夏景,還不如說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不過,詞人所描寫的夏景並沒有就此終止。如果說詞的上闋並非寥廓夏景的描繪,那麼下闋卻顯然是以波瀾變幻、柳蔭路曲取勝了。由於上闋結尾構思和音律出現了顯著的停頓,因此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定的音勢。“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這裡,“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是為了與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筆鋒一轉,小橋一過,鄉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儘管很熟,可總因為醉心於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後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於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聽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裡,讀者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於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賞析5

  此詞著意描寫黃沙嶺的夜景:明月清風,疏星稀雨,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一片。全詞從視覺、聽覺和嗅覺三方面抒寫夏夜的山村風光,情景交融,優美如畫,恬靜自然,生動逼真,是宋詞中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佳作。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茆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註釋】 :①這首詞寫的是作者在山鄉夜行中所見所聞。明月清風,驚鵲鳴蟬,稻香蛙聲,溪流小橋,構成江南山鄉夏夜一幅優美動人的畫面。而貫徹全篇的卻是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豐收的喜悅。作者善於抓住夏夜山鄉的特點,又理解農民對豐收的熱望,加上筆調輕快,語言優美,音節和諧,使人讀這首詞彷彿臨其境,餘味無窮。 ②《西江月》: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③黃沙:黃沙嶺,在信州上饒之西,作者閒居帶 湖時,常常往來經過此嶺。 ④別枝:旁枝。⑤舊時茆店:過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⑥社:土地廟。社林:土地廟周圍的樹林。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賞析:

  《西江月》原題是《夜行黃沙道中》,記作者深夜在鄉村中行路所見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緒。讀前半片,須體會到寂靜中的熱鬧。“明月別枝驚鵲”句的“別”字是動詞,就是說月亮落,離別樹枝,把枝上的烏鵲驚動起來。這句話是一種很細緻的寫實,只有在深夜裡見過這種景象的人才懂得這句詩的妙處。烏鵲對光線的感覺是極靈敏的,日蝕時它們就驚動起來,亂飛亂啼,月落時也是這樣。這句話實際上就是“月落烏啼”(唐張繼《楓橋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烏啼”說得更生動,關鍵全在“別”字,它暗示鵲和枝對明月有依依不捨的意味。鵲驚時常啼,這裡不說啼而啼自見,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與“鳴蟬”造成堆砌呆板的結果。“稻花”二句說明季節是在夏天。在全首中這兩句產生的印象最為鮮明深刻,它把農村夏夜裡熱鬧氣氛和歡樂心情都寫活。這可以說就是典型環境。這四句裡每句都有聲音(鵲聲、蟬聲、人聲、蛙聲),卻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靜。這兩種風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覺裡,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變動。天外稀星表示時間已有進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山前疏雨對夜行人卻是一個威脅,這是一個平地波瀾,可想見夜行人的焦急。有這一波瀾,便把收尾兩句襯托得更有力。“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是個倒裝句,倒裝便把“忽見”的驚喜表現出來。正在愁雨,走過溪橋,路轉方向,就忽然見到社林邊從前歇過的那所茅店。這時的快樂可以比得上“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遊山西村》)那兩句詩所說的。詞題原為《夜行黃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寫景物,只有最後兩句才見出有人在夜行。這兩句對全首便起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寫夜行。先藏鋒不露,到最後才一針見血,收尾便有畫龍點睛之妙。這種技巧是值得學習的。

  這首詞,有一個生動具體的氣氛(通常叫做景),表達出一種親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簡稱情)。這種情景交融的整體就是一個藝術的形象。藝術的形象的有力無力,並不在採用的情節多寡,而在那些情節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為觸類旁通的據點,四面伸張,伸入現實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它就會是言有盡而意無窮。我們說中國的詩詞運用語言精煉,指的就是這種廣博的代表性和豐富的暗示性。(朱光潛)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賞析6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翻譯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翻譯由語文網小編整理並分享,歡迎老師同學們閱讀。如果對你有幫助,請繼續支援語文網,並提出您的寶貴建議,小編會盡最大的努力給大家收集最好最實用的文章!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橋:(有的版本為“頭”,小學語文義務教育人教版上為“橋”)

  見:通假字“見”念“現”

  【註釋】

  1、黃沙:江西省上饒縣黃沙嶺鄉黃沙村。黃沙道:指的就是從該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黃沙嶺之間約20公里的鄉村道路,南宋時是一條直通上饒古城的比較繁華的官道,東到上饒,西通江西省鉛(音:鹽)山縣。

  2、“明月”句:蘇軾《次韻蔣穎叔》詩:“明月驚鵲未安枝。”

  3、別枝驚鵲: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4、鳴蟬:蟬叫聲。

  5、舊時:往日。

  6、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7、見:同“現”。

  8、忽見:忽現,指小店忽然出現。

  9、西江月:詞牌名。

  【翻譯】

  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清涼的晚風彷彿吹來了遠處的蟬叫聲。

  在稻穀的香氣裡,人們談論著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說著豐收年。

  天空中輕雲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詩人急急從小橋過溪想要躲雨。

  往日,土地廟附近樹林旁的茅屋小店哪裡去了?拐了彎,茅店忽然出現在他的眼前。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賞析7

  [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註釋:

  【1】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調名取自李白《蘇臺覽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西江是長江的別稱,調詠吳王西施的故事。又名“白蘋香”“步虛詞”“晚香時候”“玉爐三澗雪”“江月令”。雙調五十字,平仄兩協。後闋字句作法與前闋相同。

  【2】黃沙道:指的是從江西省上饒縣黃沙嶺鄉黃沙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黃沙嶺之間約20公里的鄉村道路,南宋時是一條直通上饒古城的比較繁華的官道,東到上饒,西通江西省鉛山縣。

  【3】“明月”句:意思是明亮的月光驚醒了睡在樹枝上的喜鵲。語出蘇軾《次韻蔣穎叔》詩:“明月驚鵲未安枝,一棹飄然影自隨。”又蘇軾《杭州牡丹開時僕猶在常潤周令作詩見寄次其韻》詩:“天靜傷鴻猶戢翼,月明驚鵲未安枝。”別枝,斜枝。

  【4】七八個星二句:何光遠《鑑誡錄》卷五“容易格”條:“王蜀盧侍郎延讓吟詩,多著尋常容易言語。有松門寺詩云:‘兩三條電欲為雨,七八個星猶在天。’”

  【5】鳴蟬:蟬叫聲。

  【6】舊時:往日。

  【7】茅店:茅草蓋的鄉村客店。

  【8】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9】忽見:忽然出現。見,同“現”,顯現,出現。

  ①作於閒居帶湖期間。黃沙:即黃沙嶺。見上篇注①。此夏夜小唱,深具藝術魅力。上片夜景,意在寫靜,卻出之以動。鵲啼、蟬鳴、蛙喧,愈鬧而愈靜,是為動中見靜法。下片時轉景移,山雨欲來,心緒由安閒而焦躁。結韻妙語:就急欲避雨而言,先推出茅店,後補以“忽見”,則恍惚驚喜之態,躍然紙上;就全篇而言,至此點出夜行者,返照全詞,則無一不是作者“夜行黃沙道中”的見聞和感受,詞脈由是暢通一體。

  ②“明月”兩句:月光驚飛枝上烏鵲,清風送來夜半蟬聲。按: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蘇軾《次周令韻送赴闕》:“月明驚鵲未安枝。”周邦彥《蝶戀花》:“月皎驚烏棲不定。”辛詞“明月別枝驚鵲”句與以上詩句景象彷彿。別枝:遠枝。方幹《寓民郝氏亭》:“蟬曳殘聲過別枝。”或作“離別樹枝”講,意亦通,但與下文“半夜”失偶。

  ③“稻花”兩句:稻花飄香,蛙聲一片,似在歌唱豐年。或謂“說豐年”者,守夜農人。似太實,且欠韻味。

  ④“七八個星”兩句:天外星稀,山前欲雨。盧延讓《松寺》:“兩三條電欲為雨,七八個星猶在天。”以數詞對偶,駢文中屢見,如庾信《小園賦》:“一寸二寸之魚,三竿兩竿之竹。”

  ⑤“舊時”兩句:轉過溪橋,忽見記憶中的茅店就在眼前。兩句用倒裝句法。

  【評解】

  這首詞是辛棄疾貶官閒居江西時的作品。著意描寫黃沙嶺的夜景。明月清風,疏星稀雨,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一片。詞從視覺、聽覺和嗅覺三方面抒寫夏夜的山村風光。

  情景交融,優美如畫。恬靜自然,生動逼真。是宋詞中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佳作。

  【集評】

  唐圭璋等《唐宋詞選注》:作者以寧靜的筆調描寫了充滿著活躍氣氛的夏夜。一路行來,有清風、明月、疏星、微雨,也有鵲聲、蟬聲,還聞到了稻花香。走得久了,忽然看到那家熟識的小店,可以進去歇歇腳,愉悅之情,油然而生。

  艾治平《宋詞名篇賞析》:這是一首筆調靈活,不假雕琢,不事堆砌,語淺味永,摹寫逼真的佳作,是一幅頗有審美價值的淡墨畫——充滿著農村生活氣息的夏夜素描。

  這是辛棄疾中年時代經過江西上饒黃沙嶺道時寫的一首詞。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免罷官,開始到上饒居住,並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間,他雖也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以在上饒居住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詞作。詞中所說的黃沙嶺在上饒縣西四十里,嶺高約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兩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餘畝。這一帶不僅風景優美,也是農田水利較好的地區。辛棄疾在上饒期間,經常來此遊覽,他描寫這一帶風景的詞,現存約五首,即:《生查子》(獨遊西巖)二首、《浣溪沙》(黃沙嶺)一首,《鷓鴣天》(黃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本詞。

  辛棄疾的這首《西江月》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幹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於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樂,盡在言表。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而說豐年的主體,不是我們常用的鵲聲,而是那一片蛙聲,這正是詞人匠心獨到之處,令人稱奇。在詞人的感覺裡,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先出“說”的內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說豐年,是詞人的創造。以上四句純然是抒寫當時當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說這是夏景,還不如說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不過,詞人所描寫的夏景並沒有就此終止。如果說詞的上闋並非寥廓夏景的描繪,那麼下闋卻顯然是以波瀾變幻、柳蔭路曲取勝了。由於上闋結尾構思和音律出現了顯著的停頓,因此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定的音勢。“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這裡,“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是為了與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筆鋒一轉,小橋一過,鄉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儘管很熟,可總因為醉心於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後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於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聽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裡,我們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於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賞析8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代: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溪橋 一作:溪頭)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創作背景

  辛棄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偉磊落的議論和果斷幹練的作風,特別是力主抗戰恢復的政治主張,卻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統治階層的打擊。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被彈劾罷官,回到帶湖家居,過著投閒置散的退隱生活。辛棄疾一直重視農業生產和同情民間疾苦,這於辛棄疾閒居上饒帶湖期間。

  譯文

  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清涼的晚風彷彿傳來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花的香氣裡,人們談論著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說著豐收年。

  天空中輕雲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從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廟附近的樹林中,山路一轉,曾經那記憶深刻的溪流小橋呈現在他的眼前。

  註釋

  ①西江月:詞牌名。

  ②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上饒的西面。

  ③別枝驚鵲: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④鳴蟬:蟬叫聲。

  ⑤舊時:往日。

  ⑥茅店:茅草蓋的鄉村客店。

  ⑦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⑧見:同“現”,顯現,出現。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賞析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辛棄疾中年時代經過江西上饒黃沙嶺道時寫的一首詞。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免罷官,開始到上饒居住,並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間,他雖也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以在上饒居住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詞作。詞中所說的黃沙嶺在上饒縣西四十里,嶺高約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兩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餘畝。這一帶不僅風景優美,也是農田水利較好的地區。辛棄疾在上饒期間,經常來此遊覽,他描寫這一帶風景的詞,現存約五首,即:《生查子》(獨遊西巖)二首、《浣溪沙》(黃沙嶺)一首,《鷓鴣天》(黃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此詞。

  辛棄疾的這首《西江月》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幹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於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樂,盡在言表。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而說豐年的主體,不是人們常用的鵲聲,而是那一片蛙聲,這正是詞人匠心獨到之處,令人稱奇。在詞人的感覺裡,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先出“說”的內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說豐年,是詞人的創造。

  上面四句純然是抒寫當時當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說這是夏景,還不如說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不過,辛棄疾所描寫的夏景並沒有就此終止。如果說詞的上闋並非寥廓夏景的描繪,那麼下闋卻顯然是以波瀾變幻、柳蔭路曲取勝了。由於上闋結尾構思和音律出現了顯著的停頓,因此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定的音勢。“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這裡,“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是為了與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筆鋒一轉,小橋一過,鄉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儘管很熟,可總因為醉心於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後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於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從表面上來看,此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聽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裡,讀者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於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賞析9

  宋代: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中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溪橋 一作:溪頭)

  譯文

  天邊明月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喜鵲。清涼晚風彷彿傳來了遠處蟬叫聲。在稻花香氣中,人們談論著豐收年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叫聲,好像在說著豐收年。

  天空中輕雲漂浮,閃爍星星時隱時現,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小雨,從前那熟悉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廟附近樹林中,山路一轉,曾經那記憶深刻溪流小橋呈現在他眼前。

  註釋

  ①西江月:詞牌名。

  ②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上饒西面。

  ③別枝驚鵲: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④鳴蟬:蟬叫聲。

  ⑤舊時:往日。

  ⑥茅店:茅草蓋鄉村客店。

  ⑦社林:土地廟附近樹林。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⑧見:同“現”,顯現,出現。

  賞析

  這是辛棄疾中年時代經過江西上饒黃沙嶺道時寫一首詞。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免罷官,開始到上饒居住,並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間,他雖也有過短暫出仕經歷,但以在上饒居住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詞作。詞中所說黃沙嶺在上饒縣西四十中,嶺高約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兩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餘畝。這一帶不僅風景優美,也是農田水利較好地區。辛棄疾在上饒期間,經常來此遊覽,他描寫這一帶風景詞,現存約五首,即:《生查子》(獨遊西巖)二首、《浣溪沙》(黃沙嶺)一首,《鷓鴣天》(黃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此詞。

  辛棄疾這首《西江月》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枝幹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夜間鳴叫聲不同於烈日炎炎下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與“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中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柔與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漫村遍野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想到即將到來豐年景象。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歡樂,盡在言表。稻花飄香“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甜蜜之感。而說豐年主體,不是人們常用鵲聲,而是那一片蛙聲,這正是詞人匠心獨到之處,令人稱奇。在詞人感覺中,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先出“說”內容,再補“聲”來源。以蛙聲說豐年,是詞人創造。

  以上四句純然是抒寫當時當地夏夜山道景物與詞人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著豐收年景夏夜。因此,與其說這是夏景,還不如說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幸福。

  不過,詞人所描寫夏景並沒有就此終止。如果說詞上闋並非寥廓夏景描繪,那麼下闋卻顯然是以波瀾變幻、柳蔭路曲取勝了。由於上闋結尾構思與音律出現了顯著停頓,因此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奇峰,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定音勢。“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這中,“星”是寥落疏星,“雨”是輕微陣雨,這些都是為了與上闋清幽夜色、恬靜氣氛與樸野成趣鄉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而不可捉摸,可是筆鋒一轉,小橋一過,鄉村林邊茅店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在人們眼前。詞人對黃沙道上路徑儘管很熟,可總因為醉心於傾訴豐年在望之樂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那個社廟旁樹林邊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後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歡欣,又表達了他由於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怡然自得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深厚藝術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從表面上看,這首詞題材內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聽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著詞人潛心構思,淳厚感情。在這中,讀者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於雄渾豪邁之外另一種境界。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賞析10

  這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一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閱讀這首詞,要注意時間和地點。時間是夏天的傍晚,地點是有山有水的農村田野。這首詞描寫的是人們熟悉的月、鳥、蟬、蛙、星、雨、店、橋,然而詩人卻把這形象巧妙的組織起來,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恬靜的美。辛棄疾的這首《西江月》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幹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於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樂,盡在言表。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而說豐年的主體,不是人們常用的鵲聲,而是那一片蛙聲,這正是詞人匠心獨到之處,令人稱奇。在詞人的感覺裡,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先出“說”的內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說豐年,是詞人的創造。

  以上四句純然是抒寫當時當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說這是夏景,還不如說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不過,詞人所描寫的夏景並沒有就此終止。如果說詞的上闋並非寥廓夏景的描繪,那麼下闋卻顯然是以波瀾變幻、柳蔭路曲取勝了。由於上闋結尾構思和音律出現了顯著的停頓,因此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定的音勢。“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這裡,“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是為了與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筆鋒一轉,小橋一過,鄉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儘管很熟,可總因為醉心於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後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於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確實是令人玩味無窮。

  單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聽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裡,讀者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於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作者筆下這一個個畫面,流露出詩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村生活的熱愛。這正是作者忘懷於大自然所得到的快樂。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賞析11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茆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註釋

  ①這首詞寫的是作者在山鄉夜行中所見所聞。明月清風,驚鵲鳴蟬,稻香蛙聲,溪流小橋,構成了江南山鄉夏夜一幅優美動人的畫面。而貫徹全篇的卻是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豐收的喜悅。作者善於抓住夏夜山鄉的特點,又理解農民對豐收的熱望,加上筆調輕快,語言優美,音節和諧,使人讀了這首詞彷彿臨其境,餘味無窮。

  ②《西江月》: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

  ③黃沙:黃沙嶺,在信州上饒之西,作者閒居帶 湖時,常常往來經過此嶺。

  ④別枝:旁枝。

  ⑤舊時茆店:過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⑥社:土地廟。社林:土地廟周圍的樹林。

  賞析

  《西江月》原題是《夜行黃沙道中》,記作者深夜在鄉村中行路所見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緒。讀前半片,須體會到寂靜中的熱鬧。“明月別枝驚鵲”句的“別”字是動詞,就是說月亮落了,離別了樹枝,把枝上的烏鵲驚動起來。這句話是一種很細緻的寫實,只有在深夜裡見過這種景象的人才懂得這句詩的妙處。烏鵲對光線的感覺是極靈敏的,日蝕時它們就驚動起來,亂飛亂啼,月落時也是這樣。這句話實際上就是“月落烏啼”(唐張繼《楓橋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烏啼”說得更生動,關鍵全在“別”字,它暗示鵲和枝對明月有依依不捨的意味。鵲驚時常啼,這裡不說啼而啼自見,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與“鳴蟬”造成堆砌呆板的結果。“稻花”二句說明季節是在夏天。在全首中這兩句產生的印象最為鮮明深刻,它把農村夏夜裡熱鬧氣氛和歡樂心情都寫活了。這可以說就是典型環境。這四句裡每句都有聲音(鵲聲、蟬聲、人聲、蛙聲),卻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靜。這兩種風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覺裡,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變動了。天外稀星表示時間已有進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對夜行人卻是一個威脅,這是一個平地波瀾,可想見夜行人的焦急。有這一波瀾,便把收尾兩句襯托得更有力。“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是個倒裝句,倒裝便把“忽見”的驚喜表現出來。正在愁雨,走過溪橋,路轉了方向,就忽然見到社林邊從前歇過的那所茅店。這時的快樂可以比得上“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遊山西村》)那兩句詩所說的。詞題原為《夜行黃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寫景物,只有最後兩句才見出有人在夜行。這兩句對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寫夜行了。先藏鋒不露,到最後才一針見血,收尾便有畫龍點睛之妙。這種技巧是值得學習的。

  這首詞,有一個生動具體的氣氛(通常叫做景),表達出一種親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簡稱情)。這種情景交融的整體就是一個藝術的形象。藝術的形象的有力無力,並不在採用的情節多寡,而在那些情節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為觸類旁通的據點,四面伸張,伸入現實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它就會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了。我們說中國的詩詞運用語言精煉,指的就是這種廣博的代表性和豐富的暗示性。(朱光潛)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賞析12

  原文

  西江月⑴·夜行黃沙道中⑵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⑶,清風半夜鳴蟬⑷。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⑸,路轉溪橋忽見⑹。

  註釋

  ⑴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調名取自李白《蘇臺覽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西江是長江的別稱,調詠吳王西施的故事。又名“白蘋香”“步虛詞”“晚香時候”“玉爐三澗雪”“江月令”。雙調五十字,平仄兩協。後闋字句作法與前闋相同。

  ⑵黃沙道:指的是從江西省上饒縣黃沙嶺鄉黃沙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黃沙嶺之間約20公里的鄉村道路,南宋時是一條直通上饒古城的比較繁華的官道,東到上饒,西通江西省鉛山縣。

  ⑶“明月”句:意思是明亮的月光驚醒了睡在樹枝上的喜鵲。語出蘇軾《次韻蔣穎叔》詩:“明月驚鵲未安枝”。別枝,斜枝。

  ⑷鳴蟬:蟬叫聲。

  ⑸舊時:往日。茅店:茅草蓋的鄉村客店。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⑹忽見:忽然出現。見,同“現”,顯現,出現。

  譯文

  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清涼的晚風彷彿吹來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穀的香氣裡,人們談論著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說著豐收年。

  天空中輕雲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我急急地從小橋過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廟附近樹林旁的茅屋小店哪裡去了?拐了個彎,茅店忽然出現在眼前。

  創作背景

  這是辛棄疾中年時代經過江西上饒黃沙嶺道時寫的一首詞。辛棄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偉磊落的議論和果斷幹練的作風,特別是力主抗戰恢復的政治主張,卻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統治階層的打擊。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免罷官,回到上饒帶湖家居,並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過著投閒置散的退隱生活。在此期間,他雖也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以在上饒居住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詞作。這首詞即為其中之一。

  作品鑑賞

  此詞中所說的黃沙嶺在上饒縣西四十里,嶺高約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兩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餘畝。這一帶不僅風景優美,也是農田水利較好的地區。辛棄疾在上饒期間,經常來此遊覽,他描寫這一帶風景的詞,現存約五首,即:《生查子·獨遊西巖》二首、《浣溪沙·黃沙嶺》一首,《鷓鴣天·黃沙道中即事》一首,以及這首《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的這首詞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幹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於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樂,盡在言表。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而說豐年的主體,不是人們常用的鵲聲,而是那一片蛙聲,這正是詞人匠心獨到之處,令人稱奇。在詞人的感覺裡,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先出“說”的內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說豐年,是詞人的創造。

  以上四句純然是抒寫當時當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說這是夏景,還不如說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不過,詞人所描寫的夏景並沒有就此終止。如果說詞的上闋並非寥廓夏景的描繪,那麼下闋卻顯然是以波瀾變幻、柳蔭路曲取勝了。由於上闋結尾構思和音律出現了顯著的停頓,因此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定的音勢。“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這裡,“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是為了與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筆鋒一轉,小橋一過,鄉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儘管很熟,可總因為醉心於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後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於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聽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裡,讀者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於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詞牌簡介

  西江月:是詞牌名,原唐教坊曲,用作詞調。又名《白蘋香》、《步虛詞》、《晚香時候》、《玉爐三澗雪》、《江月令》,另有《西江月慢》。還有同名歌曲《西江月》。

  作品格律

  中仄中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韻)。

  中平中仄仄平平(韻),中仄平平中仄(韻)。

  中仄中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韻)。

  中平中仄仄平平(韻),中仄平平中仄(韻)。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籤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美芹十論》等,均未被採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賞析13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鑑賞關鍵點】上闋透過視覺、嗅覺和聽覺來捕捉夏夜景物特徵,形象生動,富有情趣,流露出詞人熱愛農村的思想感情;下闋寫天氣突變,寫心中驚喜,情趣盎然。

  【思想內容】詞牌名“西江月”,詞題“夜行黃沙道中”。本詞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給大家描繪了一幅山村夜行圖。上片寫月明之景,流露出詞人熱愛農村的思想和對農村豐收在望的喜悅,下片寫在山野裡夜行遇雨而找到了避雨的地方,表達出詞人的驚喜之情,透露出對山村生活的喜愛。

  【名句賞析】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這兩句的意思是蛙群伴隨著稻花的清香,呱呱鳴唱,好像告訴人們今年是一個豐收的好年成。詩人在夏夜中用嗅覺和聽覺來捕捉景物特徵,並用擬人修辭,從中流露出詞人熱愛農村的思想感情,也從側面烘托出詞人對農村豐收在望的喜悅。

  【中考連結】

  20xx年黑龍江省大慶市

  【古詩閱讀】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7.這首佳作以 為題材,描繪出一幅 的圖景。(2分)

  8.優秀詩篇往往透過多種感官捕捉景物特徵。在此詞中,“ , ”兩句透過嗅覺與聽覺寫出了 心情;在《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兩句,透過 與 描繪了壯士們馳騁沙場的颯爽英姿。(3分)

  7.(2分)農村生活 山村夜行 8.(3分)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1分) 農家豐收在望的喜悅(1分) 視覺、聽覺(1分,只答對一個無分)

  20xx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二)閱讀下面這首古詩詞,完成13-14題。(4分)

  西江月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13.以下對詩詞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2分)

  A.詞人描繪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圖,充滿了清幽恬靜的鄉土氣息,抒發了豐收在望的喜悅心情。

  B.詞中運用了側面烘托和動靜相襯的表現手法,既寫景又寫人,使整個夏夜充滿詩情畫意。

  C.上片寫晴,下片寫雨,“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兩句,描寫了驟雨將至的景象,也隱寓詞人退隱生活總內心的不寧靜。

  D.“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的意思是,踏著小路在溪橋處轉了個彎,忽然出現了社林旁邊曾經見過的那個茅店。

  14.“稻花香裡說豐年”是從嗅覺角度來表現景物特徵的,這種寫法有什麼作用?(2分)

  答:

  13.C 14.作者抓住夏夜農村最具有特點的事物,進一步加以生髮。因為夜裡的能見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來攝取,有時還要靠嗅覺和聽覺這些器官來加以捕捉。“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就是從嗅覺和聽覺這兩方面來加以描寫的。這是詞中的主腦,是籠罩全篇的歡快和喜悅心情產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雖然寫的是夜晴,但卻已經埋伏著雨意了。有豐富農村生活經驗的人,似乎可以從“稻花香”裡,從“蛙聲一片”之中嗅到和聽到驟雨將臨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