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鄉愁> 鄉愁優秀說課稿

鄉愁優秀說課稿

鄉愁優秀說課稿

  各位老師、各位評委,大家好!

  一 說教材

  我今天所說的課文是《鄉愁》。本詩是九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二首詩。這首詩是在學習前一首詩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詩歌的有關知識。

  鄉愁是中國詩歌一個歷久常新的普遍主題,余光中的《鄉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一曲。余光中於1971年,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正逢海峽兩岸交好無望,雙方民眾都處於極度絕望當中,他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感情所至,一揮而就,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這首詩。它抒寫的不是一般遊子的思鄉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時代,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由海峽阻隔而產生的對大陸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九年級學生自身的人生閱歷和知識結構已經比較完善,對鄉愁的理解、對領悟詩歌的意境應該沒什麼困難,因此,我的教學設計是把本課教學分為四大模組,即“聽讀——朗讀——品味——遷移”。透過聽說讀品等一系列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在互動中使理解加深,對鄉愁這一中國詩歌中歷久常新的普遍主題有一定的認識。

  二 說教學目標

  學習這首詩,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作者其人及寫作背景,準確理解這首詩的主題。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欣賞、分析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崇高感情。

  三 說教學重點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特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體會本詩運用獨創的詩歌形象,表現主題的特點。

  四 說教法

  《鄉愁》是一首新格律詩,也可以說是一篇帶有淡淡哀傷情思的美文,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採用欣賞法、誦讀法、發現法進行教學。

  欣賞法:透過欣賞歌曲《鄉愁四韻》和配樂詩《鄉愁》,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誦讀法:這是本課教學的主要方法,正所謂:“熟讀百遍,其意自現。”誦讀可讓學生體會情感美,節奏美。

  發現法:引導學生髮現、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例如由家愁到國愁的昇華。

  教具準備:自制課件(多媒體教學)

  教學課時:1課時。

  五 說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過程是這樣的:

  (一) 首先,多媒體匯入,激發情感,創設氛圍。

  我們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於是我就採用在課前播放余光中在大陸省親的照片並配以羅大佑演唱的歌曲《鄉愁四韻》,營造氛圍。

  設計意圖: (圖片的播放是為了使學生對遊子的思鄉情節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歌曲《鄉愁四韻》是根據余光中《鄉愁四韻》所譜的曲子,播放這首曲子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鄉愁》的印象。透過音畫結合引導學生欣賞美、感受情。)

  瞭解作者有助於理解詩的主題,所以我將在教學本課前向學生介紹作者的相關資料。

  (二) 然後,朗讀:

  朗誦是解讀詩歌的敲門磚,我們只有對詩歌進行反覆誦讀,才能真正走進解讀詩歌的藝術殿堂。因此,學習這首詩,指導好學生朗讀是關鍵。在朗讀的時候,要注意把握詩歌的節奏,處理好輕重音和語速。這首詩抒發的是詩人思念家鄉、思念祖國的憂愁。讀的時候要用稍慢且舒緩的語速。四節中,第一節稍平淡,回憶的口氣;第二節增加了遺憾卻又有絲絲甜蜜的語氣;第三節,要體現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節,表現出而今的惆悵。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放音樂)

  (三)品味

  《鄉愁》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後—後來—而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的共同特徵:小時候的母子分離- 長大後的夫妻分離-後來的母子死別-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後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透過一系列的閱讀品味,最終讓學生體會到詩人那濃濃的思鄉之情和眷戀祖國無限感慨! (展示板書)

  接著,讓學生透過自主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分析鑑賞這首詩的'語言 。讓學生體會本詩的意境美,語言美。如此美的詩確實讓人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得到美的感染和薰陶。

  (四) 遷移

  愁,有鄉愁,離愁,國愁,也有家愁,古往今來,愁是許多文人筆下的主題,請學生根據自己的積累,說一句含有“愁”的古詩詞句。最好能夠說出作者。比如說,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這個環節的設計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的瞭解中國詩歌“愁”這一主題,培養學生欣賞詩歌鑑賞詩歌的能力;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積累。

  七 作業

  最後一個環節,佈置作業:

  1、背誦《鄉愁》——儘量當堂背誦,寓教於樂,讓學生自願而又歡快地背誦詩歌。

  2、閱讀鑑賞席慕容的詩《鄉愁》,同本詩進行比較閱讀,來更好的把握本詩的主題和語言風格。

  最後在歌中結束課文,這樣做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的把握主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八 板書設計:

  鄉 愁

  託物 寄情

  小時候-郵票-母子分離 個人故鄉之思

  長大後-船票-夫妻分離 主題

  後來—-墳墓-母子死別 昇華

  現在--海峽-兩岸分離 普遍家國之思

  本詩板書的設計可以使學生直觀的把握詩歌的結構,加深對詩歌主題的理解。

  《鄉愁》這首詩是作者正逢海峽兩岸交好無望,雙方民眾都處於極度絕望之時,感情所至寫下的,30多年後,總理在訪美談及兩岸問題時援用了這首《鄉愁》詩。實現大陸與臺灣的和平統一,關係到海峽兩岸10多億人民最大的利益。我們希望兩岸關係能一步步變好,明天的團聚、歡樂、美好能夠取代昨日的鄉愁。 好,謝謝各位!

  鄉愁原文欣賞:

  [臺灣]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呀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賞析:

  鄉愁,是中國詩歌一個歷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題,余光中多年來寫了許多以鄉愁為主題的詩篇,《鄉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一曲。

  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擷取和提煉上,這首詩具有單純而豐富之美。鄉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現,那將不是流於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墮入抽象化的空泛。《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所謂單純,絕不是簡單,而是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所謂豐富,也絕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在意象的組合方面,《鄉愁》以時間的發展來綜合意象,可稱為意象遞進。“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呵”、“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詩如同洶湧而進的波濤,到最後轟然而匯成了全詩的九級浪。

  《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為結構美,一表現為音樂美。《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於傳統的美。統一,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變化,就是避免統一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迴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其中的“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裡)頭”的四次重複,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迴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而美的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