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韋應物> 韋應物是哪個朝代的

韋應物是哪個朝代的

韋應物是哪個朝代的

  【詩人簡介】

  韋應物15歲起以三衛郎為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遊幸。早年豪縱不羈,橫行鄉里,鄉人苦之。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少食寡慾,常“焚香掃地而坐”。代宗廣德至德宗貞元間,先後為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蘇州刺史。貞元七年退職。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後人每以王孟韋柳並稱。其山水詩景緻優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壯闊,則顯示韋詩雄豪的一面。其田園詩實質漸為反映民間疾苦的政治詩。代表作有《觀田家》。

  此外,他還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憤之作。部分詩篇思想消極,孤寂低沉。韋詩各體俱長,七言歌行音調流美,“才麗之外,頗近興諷”(白居易《與元九書》)。五律一氣流轉 ,情文相生,耐人尋味。五、七絕清韻秀朗,《滁州西澗》的“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句,寫景如畫,為後世稱許。韋詩以五古成就最高,風格沖淡閒遠,語言簡潔樸素,有“五言長城”之稱。但亦有穠麗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學陶淵明為主,但在山水寫景等方面,受謝靈運、謝朓的影響。此外,他偶亦作小詞。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做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詩歌的成就】

  韋應物的詩歌創作成就最大。其詩多寫山水田園,清麗閒淡,和平之中時露幽憤之情。反映民間疾苦的詩,頗富於同情心。是中唐藝術成就較高的詩人。

  代表作有《觀田家》。此外,他還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憤之作。部分詩篇思想消極,孤寂低沉。韋詩各體俱長,七言歌行音調流美,“才麗之外,頗近興諷”(白居易《與元九書》)。五律一氣流轉 ,情文相生,耐人尋味。五、七絕清韻秀朗,《滁州西澗》的“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句,寫景如畫,為後世稱許。韋詩以五古成就最高,風格沖淡閒遠,語言簡潔樸素。但亦有穠麗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學陶淵明為主,但在山水寫景等方面,受謝靈運、謝朓的影響。此外,他偶亦作小詞。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

  韋應物實現了脫離官場,幽居山林,享受可愛的清流、茂樹、雲物的願望,他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自當安蹇劣,誰謂薄世榮”。“蹇劣,笨拙愚劣的意思;“薄世榮”,鄙薄世人對富貴榮華的追求。這裡用了《魏志. 王粲傳》的典故。《王粲傳》中說到徐幹,引了裴松之注說:徐幹"輕官忽祿,不耽世榮"。韋應物所說的與徐幹有所不同,韋應物這二句的意思是:我本就是笨拙愚劣的人,過這種幽居生活自當心安理得,怎麼能說我是那種鄙薄世上榮華富貴的高雅之士呢!對這兩句,我們不能單純理解為是詩人的解嘲,因為詩人並不是完全看破紅塵而去歸隱,他只是對官場的昏暗有所厭倦,想求得解脫,因而辭官幽居。一旦有機遇,他還是要進入仕途的。所以詩人只說自己的愚拙,不說自己的清高,把自己同真隱士區別開來。這既表示了他對幽居獨處、獨善其身的滿足,又表示了對別人的追求並不鄙棄。

  【家庭成員】

  夫人元蘋

  韋夫人元蘋的墓誌是韋應物親自撰文並書寫的。志文言簡意賅,清晰明瞭,後半部分飽含對夫人的深切懷念之情,讀後使人動容,真不愧為大家手筆。志文簡述了夫人的家世及身世,“夫人諱蘋,字佛力,二魏昭成皇帝之後”。昭成皇帝是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之祖拓跋什翼犍,南朝十六國時期的鮮卑貴族。北魏自孝文帝拓跋宏於太和18年自山西平城(大同)遷都洛陽後,於太和20年詔令改漢姓元氏,代居洛陽,後世稱河南元氏。夫人之曾祖元延祚,中唐時任尚舍奉御,從五品。祖元平叔,官簡州別駕,從五品下,贈太子賓客。父元挹,官尚書吏部員外郎,從六品下。元蘋生於玄宗開元28年(740);天寶15年(756)出嫁,時16歲。20年後的大曆11年(776)九月卒,享年僅36歲。志文曰:“疾終於功曹東廳內院之官舍。”“十一月五日祖載終於太平坊之假第。”夫人病逝在韋應物的官舍,舉行葬禮時是在含光門外太平坊臨時租借的房子。“祖載”一詞是指將葬之際,以柩載於車上行祖祭之禮。由此可見,韋應物當時的家境是比較清貧的。正如志文所說“又況生處貧約,歿無第宅”。

  志文格式打破常規,用大段篇幅來表達對夫人懷念之情,其中一些詞句感人至深:“每望昏入門,寒席無主,手澤衣膩,尚識平生,香奩粉囊,猶置故處,器用百物,不忍複視。”由此使人聯想到《韋集》卷六中有《傷逝》、《送終》等悼亡詩十幾首,感情誠摯感人,某些詩句同志文有相似之處。可知這些悼亡詩均為韋應物喪妻之後所作。

  值得注意的是,韋應物撰寫夫人墓誌時署銜“朝請郎、前京兆府功曹參軍”。朝請郎屬吏部,文散正七品上。夫人去世時韋應物年40歲,這時很可能已從京兆府功曹卸任。

  兒子韋慶復

  如前文所述,韋應物只有一子名慶復,乳名玉斧,其母去世時(776)未滿週歲,其父去世時年方15。當時“慶復克荷遺訓,詞賦已工,鄉舉秀才,策居甲乙”。韋慶復志文稱:“少孤終喪,家貧甚。……困飢寒伏。編簡三年,通經傳子史而成文章。貞元十七年(801)舉進士及第,時以為宜。二十年會選,明年以書詞尤異,受集賢殿校書郎。順宗皇帝元年召天下士,今上(憲宗)元年試於會府,時文當上心者十八人,公在其間,詔授京兆府渭南縣主簿。”志文中的這段文字,是士族子弟韋慶復繼承父親遺志,刻苦攻讀爭取入仕之途的真實寫照,也反映了中晚唐時期科舉制度中的選官途徑。

  元和二年,韋慶復為監察御史裡行,跟隨兵部尚書李鄘。元和四年以本官加緋,為河東節度判官,當年(809)七月病逝於渭南縣靈巖寺,享年34歲。並於十一月二十一日,葬於“京兆府萬年縣鳳棲鄉少陵原蘇州府君之墓之後”。韋慶覆墓志的`撰文者是他的外甥、即韋應物的外孫楊敬之。楊敬之是楊凌之子,《新唐》卷一六○有傳,記敘頗詳:“敬之字茂孝,元和初,擢進士第,平判入等,遷右衛胄曹參軍。累遷屯田、戶部二郎中。坐李宗閔黨,貶連州刺史。文宗尚儒術,以宰相鄭覃兼國子祭酒,俄以敬之代。未幾,兼太常少卿。

  是日,二子戎、戴登科,時號‘楊家三喜’。轉大理卿,檢校工部尚書,兼祭酒,卒。敬之嘗為《華山賦》示韓愈,愈稱之,士林一時傳佈,李德裕尤諮賞。敬之愛士類,得其文章,孜孜玩諷,人以為癖。……”筆者之所以不厭其煩抄錄這段文字,因為這是又一則士族子弟透過科考成功入仕的事例。楊敬之無疑是一位既通儒典,又精文詞詩賦的才子,仕途中雖有挫折,但最後官至三品高位。這也說明,唐代中晚期的進士科考,以其文辭優劣來決定舉子的去留升遷,在客觀上對唐代文學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韋慶復夫人裴棣,河東聞喜縣裴氏家族出身。16歲出嫁,生二子,長子在韋慶復去世後十六日喪。夫人強忍失夫喪子之痛,日夜操勞,“撫育小子,濡煦以節,訓誘以義。故小子以明經換進士及第,受業皆不出門內”。由此可見,韋慶復夫人裴棣也是一位知書達理的才女。與韋應物夫人元蘋“嘗修理內事之餘,則誦讀詩書,玩習華墨”如出一轍。在其夫去世後37年的會昌六年(846)卒,享年約六十幾歲,並被封聞喜縣太君。當年十一月葬於韋氏墓地。

  唐代世家大族擇婦,多重門第族望。京兆韋氏韋應物娶妻河南元氏,嫁女弘農楊氏,兒媳為河東裴氏,無一例外。韋慶復子韋退之,為其母撰墓誌時署銜“將仕郎、前監察御史裡行”。將仕郎是品秩最低一級的文階散官,從九品下。巧合的是,其父去世時,亦官“監察御史裡行”。

 

  【詩歌鑑賞】

  詩歌一

  原文:

  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的小詩,描寫春遊滁州西澗賞景和晚潮帶雨的野渡所見。首二句寫春景、愛幽草而輕黃鸝,以喻樂守節,而嫉高媚;後二句寫帶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橫的景象,蘊含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之憂傷。全詩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憂傷之情懷。

  這首詩中有無寄託,所託何意,歷來爭論不休。舊注以為這首詩有政治寄託,說是寫“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蘊含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之憂傷,但過於穿鑿附會,難以自圓其說。有人認為“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託意”。實則詩中流露的情緒若隱若顯,開篇幽草、黃鶯並提時,詩人用“獨憐”的字眼,寓意顯然,表露出詩人安貧守節,不高居媚時的胸襟,後兩句在水急舟橫的悠閒景象中,蘊含著一種不在位、不得其用的無奈、憂慮、悲傷的情懷。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和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地流露出來。 這首詩表達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詩歌二

  原文:

  秋夜寄丘員外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賞析:

  清涼的秋夜中詩人懷念友人,徘徊吟詠,推想友人也一定沒有安眠,把兩地相思連在了一起。這首詩從容不迫,娓娓道來,語言淺顯,情意深厚,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