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維> 王維詩中的禪趣美

王維詩中的禪趣美

王維詩中的禪趣美

  王維(701—761),字詰,太原祁(今山西省祁縣)人,是盛唐時代文化全面高漲的歷史條件下所產生的一位多才多藝的作家、詩人。他精通音律,早年曾為太樂丞;書法上擅長草、隸,繪畫才能尤為突出,後人甚至推許他為南宋畫派之祖。王維自幼受佛教的薰陶,有著深厚的佛教信仰。王維早年對禪宗北禪宗虔誠修習,中年之後又受南宗禪的影響,過著焚香打坐的禪修生活,他將禪的修習體驗與感悟引入詩中,形成了王維詩的禪趣與空靜之美。

  佛家講坐禪,即靜坐澄心,讓心體處於寂滅的虛空狀態,這能使個人內心的純意識轉化為直覺狀態,產生萬物一體的感受。這種以禪入定的心靈狀態,對王維山水詩的影響極大。他習慣於把寧靜的自然作為凝思觀照而息心靜慮的物件,從而使山水詩的創作別具慧眼,由圖貌而求形似進入到“搜求於象,心入於境;神會於物,因心而得”的意境創造,透過詩境來表達禪境。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這首詩意在極寫隱居終南山之閒適怡樂,隨遇而安之情。第一聯敘述自己中年以後就厭惡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聯寫詩人的興致和欣賞美景時的樂趣。第三聯寫心境閒適,隨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後一聯進一步寫出悠閒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談笑”“無還期”了,寫出了詩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風采。對句既純屬自然,又含隱哲理。凝鍊至此,實乃不易。

  王維晚年歸隱,確已達到“心靜如空”的忘我境界。由於他生性好靜而自甘寂寞,他能把獨來獨往的生活寫得很美,如他的《酬張少府》詩: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詩寫在寂靜的山林中,與山月松風為伴,不僅沒有孤獨之感,反而流露出自得與閒適。王維著名的《川集》二十首,將其自感寂寞的山水情懷錶露得極其透徹。比如其中的'《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竹裡館》

  獨坐幽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從這些詩中,我們能真切感受到一片完全擺脫塵世之累的寧靜心情,欣賞到在寂寞時方能體察到的隱含自然生機的空靜之美。

  由於王維將禪宗思想引入詩中,不僅豐富了其詩歌的禪趣和空靜之美,從而使他的詩歌在盛唐詩壇上別具一格,並因此贏得“詩佛”的美譽,而且對後世的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