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維> 唐代大詩人王維生平介紹

唐代大詩人王維生平介紹

唐代大詩人王維生平介紹

  王維的大半生都生活在盛唐時代。和許多歷史人物一樣,他的生卒時間一直存在異說。為大多數人採納的說法是,王維生於武后長安元年(701),與李白同年,卒於肅宗上元二年(761),終年六十一歲。

  關於王維的出生地,也有爭議。一說他原為太原祁人(今山西祁縣),後移家於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一說他祖籍太原祁縣,出生於蒲州。可以肯定的是,王維是山西人。

  王維生於官宦世家。雖然父親早喪,家世衰落,但他還是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九歲時即能吟詩作文。十五歲時,少年王維來到長安謀求功名,並常來往於長安和洛陽之間。

  從家鄉來到華的帝都,經歷從未經歷的異鄉行遊,見到從未見過的風光人物,他詩興大發。他寫長安的遊俠少年,寫功高無賞的老將軍,寫建功報國的理想,寫客居異地的鄉思……這些充滿著青春激情和浪漫氣息的詩篇,顯示著一個少年的非凡才情。

  少年王維的詩名迅速傳揚。《舊唐書》記載了他所受到的禮遇:“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寧王、王待之如師友。”

  開元九年(721),王維進士及第,從此走上仕途。

  關於王維的應舉,《集異記》中記載了一段有趣的逸事:這一年春天,王維在岐王李範的帶領下來見公主。這是怎樣的一個少年?“妙年潔白,風姿都美”,“風流蘊藉,語言諧戲”。他彈撫琵琶,聲調哀切,滿座為之動容,引得公主對他另眼相看。當他詠誦自己的詩作時,公主大驚,想不到一直被自己以為是古篇的佳作皆出於這個少年之手!於是,公主推薦二十一歲的王維做了進士解頭。

  這段逸事不被正史記載,未必屬實。但中進士後的王維做的第一個官確實與音樂有關——太樂丞,負責管理國家的音樂舞蹈事務。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在唐朝,考取進士並不容易,以至於五十歲的進士都算是年少的。此時的王維剛剛二十出頭,青春得志,意氣風發。

  然而,初入仕途的王維便碰了釘子。因為署中伶人舞黃獅子犯禁,他受牽連被貶。開元九年秋,王維離開長安,前往濟州任司倉參軍,一個看管糧倉的小官。

  濟州在今山東荏平西南,王維在那裡度過了四年多的光陰。他的生活孤寂無聊,但美麗的自然風光還是吸引了他。他常在濟州附近遊覽,並和當地的隱者賢士來往,和他們吟詩唱和。

  開元十四年(726)春,王維辭去司倉參軍之職,離開濟州。旅途中,他被淇上的田園風光吸引,在此間住了兩年。

  也許是忍受不了隱居的寂寞,開元十七年(729),王維回到長安閒居。此次重返長安,他結識了詩人孟浩然。孟浩然之前來長安應試,落第後滯留長安。當孟返回陽時,王維作詩送別,詩云:“杜門不欲出,久與世情疏。以此為長策,勸君歸舊廬。”意思是勸孟浩然回鄉隱居,不必辛辛苦苦地來長安舉試求官。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話,是因為王維自己仕途、人生的不如意:年少高中,以為從此可大展宏圖,卻遭貶謫;正當青春年華,卻賦閒在家,心中自然不是滋味。

  開元十九年(731),王維的妻子去世,當時王維僅三十一歲。這之後,他不復續娶,獨自一人度過了餘生。

  開元二十一年(733),張九齡上臺執政,王維已經冷卻的政治熱情又重新燃燒了起來。一年之後的秋天,他從長安赴東都洛陽,寫詩給張九齡,讚譽張“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並大膽地自薦:“賤子跪自陳,可為帳下不?”

  但是,王維對自己是否能得到張九齡的任用還心存疑慮。於是,在向張九齡獻詩之後,他立刻前往山隱居。山地近洛陽,隱於此正可待機而出。

  幸運再次降臨,張九齡欣然接納了他。開元二十三年(735),在張九齡薦舉下,王維離開山,到東都洛陽任右遺,為當政者提供建議。第二年隨玄宗返回長安,仍任右遺。

  然而,歷史很快又轉換了方向。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被貶為荊州長史,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取得了唐玄宗的信任,掌握了朝政。昔日得到張九齡重用的官員有的貶,有的死。在這場混亂中,王維的官職卻反倒得到升遷,於這年秋天遷河西節度府,任監察御史兼節度判官。他保住了性命,卻再次被逐出權力中心長安。

  經歷再一次沉重的打擊,心情怎樣,王維沒有多說。在邊塞,他似乎反倒有種興致高漲的感覺。一望無際的大漠、奇異瑰麗的風光吸引了他,還有邊疆軍旅生活,也重新溫熱了他年少時的一腔熱血。“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靈感就這樣來了。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他留下了三十多首邊塞詩。

  開元二十六年(738)夏,三十八歲的王維重新回到長安,繼續擔任監察御史。兩年後,升殿中侍御史。這一年冬天,他南下出了一趟差:自長安經陽、州、夏口至嶺南,主持嶺南當地的官吏選拔。

  途經陽時,王維興沖沖地前去探訪好友孟浩然。得到的訊息卻是孟浩然已經去世了,王維不由痛哭流涕。孟浩然比王維年長十二歲,二人不僅友情深摯,詩歌創作亦有諸多相近之處。後人將他們合稱為“王孟”,並列為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

  開元二十七年(739)春,王維自嶺南歸長安,下半年開始在長安南郊的終南山隱居。

  約在天寶三年(744),王維購得了原屬初唐詩人宋之問的'藍田川別墅。經過一番修繕,川山莊成了王維遠離世事、怡山樂水的清靜之所。青松明月,白石清泉,古木衰柳,飛鳥夕嵐,所有的一切讓他陶醉痴迷。自此以後,他經常和好友裴迪一起,在這裡優哉遊哉,賞景賦詩。

  之後,王維歷任侍御史、庫部員外郎、庫部郎中。他不願同流合汙,但又做不到像陶淵明那樣不為五斗米折腰,徹底地歸隱山林,於是便以這種半官半隱的方式,在混濁的官場中保有心靈的自由。

  天寶九年(750),五十歲的王維失去了母親崔氏,此後兩年時間在川丁憂守喪。崔氏信佛,師事一代名僧大照禪師三十餘年,一生衣蔬食,持戒安禪,對王維影響甚深。這從王維的名字中亦可看出。王維名維,字詰,名、字連讀便是“維詰”。佛經中有一部《維詰所說經》,其中的維詰,通達甚深般若智慧,是一位得到釋尊稱許的大居士。[NextPage]

  丁憂服滿後,王維出任吏部郎中,後任文部郎中、給事中。公餘閒暇,他依然時時回到川,徜徉於山水田園間。

  宋代魏慶之編的《詩人玉屑》評王維“秋水芙,倚風自笑”,可說是對川時期的王維最形象、最貼切的讚美——秋水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清麗脫俗,天然美好,迎風而笑,風姿神韻,令人神往。而這一時期,也是王維詩歌創作的最高峰。《川集》等一系列詩作,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個標誌:自魏晉而興的山水田園詩,在王維那裡得到了一次全面的總結和顯著的提高。

  儘管王維志在山水,且醉心佛學,以避世事,但他不在世外,世人的紛擾他終究逃避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