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文天祥與呂文煥
呂文煥中國南宋後期著名將領。小名呂六,呂文德之弟,安豐(今安徽壽縣)人,活動年代是宋末元初。呂文煥在宋蒙襄樊之戰後期任宋朝守將,相持達6年之久。1273年,襄陽兵盡糧絕。呂文煥投降元朝,並立刻為元軍策劃攻打鄂州(今湖北武漢),自請為先鋒。隨後攻破及招降沿江諸州,併為伯顏嚮導,引元軍東下。1276年,元軍破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呂文煥與伯顏一起入城。官至中書左丞,1286年告老還鄉,卒於家。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期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19歲時獲廬陵鄉校考試第一名,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中選吉州貢士。南宋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后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
某人說了,呂文煥是大英雄,文天祥不值一提。所以為呂文煥叫屈,並且非常不屑文天祥。
我看到這個論調的時候其實並不奇怪,前些年還有人說秦檜是真英雄,小人是宋高宗,乃至說岳飛是找死,他的死不怪秦檜高宗。這陣歪風且沒有消散,進而又有汪精衛曲線救國之說。
他們處於何種目的我且不談—— 是漢奸後人翻案,或者是外國網特擾亂愛國主義,或者是個人心胸狹窄,或者是想要出名想瘋了—— 這些我提一提,大家想一想,我就不多說了。
回到咱們重點上來說吧,就事論事,文天祥與呂文煥,這個被某人提出來的兩位。
這兩位的事蹟其實很簡單。當然,我之前是不怎麼了解啦,我只是背誦過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與‘正氣歌’。呂文煥我是壓根不知道的。
所以首先我要承認上面幾點,免得後面說錯話,有人藉此攻擊我是故意顛倒黑白之類的。
先說說文天祥文大人:文天祥生的儀表堂堂,乃是一屆俊才。而且從小就耿直中正。也並非如某些人汙衊的`那樣‘什麼事沒幹,在後面享受榮華富貴’。
‘德佑初,江上告急,詔天下勤王。’,文天祥散盡家財,招募一萬兵勇,發兵勤王保駕。並且痛斥議和派,主張朝廷應該勤修戰備,整頓兵馬,奮力抵抗元軍。並且提出了自己的作戰建議,但是朝廷並不接受。
此後文天祥又征戰平江,在宋朝投降後,被派往元丞相伯顏那裡,與蒙古人議和,文天祥與元丞相伯顏爭論,伯顏大怒之下,扣押文天祥,後來文天祥歷經艱辛逃了回去。
此後文天祥堅持對元作戰,歷經生死磨難,數次死裡逃生,也有忠誠之士全力保護,這才且戰且退,然而卻始終未曾屈服元兵。這個過程中,自己的家人不斷死去。
當然,眾所周知,文天祥最終還是被抓。被抓的時候,文天祥吃毒藥要自盡,卻沒有死成,隨後被抓。張弘範勸他寫信讓張世傑等人投降,文天祥怒斥道“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隨後又做名詩‘過零丁洋’,表示寧死不屈。
文天祥一路上絕世八日,即使元兵以美食誘惑,文天祥也不眠不睡,不動一筷子。後來文天祥的事情傳到了忽必烈哪裡,忽必烈招降不成,想放掉文天祥,但是怕他回去接著對抗元兵,於是最終招文天祥,文天祥表示自己唯有一死而已。忽必烈終於賜死文天祥。
文天祥死後,他的妻子收斂他的屍體,文天祥的衣帶上還寫有“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這就是文天祥的一生。
文天祥一輩子,崇拜英雄,忠誠國家,奮力抗元,征戰半生,最後寧死不降,取義成仁。
呂文煥的事蹟如下
正如某人所言,呂文煥為襄陽守將,守襄陽六年之久,可見其的確為用兵高手。最後蒙古勢大,襄陽孤立無援,宋朝的援兵都難以為繼,忽必烈威逼利誘,加上戰事不利,最終呂文煥投降元朝。
呂文煥投降後,立馬改頭換面,成為攻宋急先鋒。跟隨伯顏,一路上‘高歌猛進’,所向披靡。宋廷多次派人求和,乃至太后親自寫信,但是這個守襄陽城六年的呂文煥毫不為所動,打定主意要滅亡南宋。
後來宋朝投降,文天祥至伯顏處商議議和之事。(就是前面文天祥的事蹟上也有這段)。中間有插曲—— 伯顏懷疑文天祥是假投降,下令扣留文天祥,文天祥則痛斥伯顏言而無信,這時候呂文煥出來勸解,文天祥轉過頭來痛罵呂文煥是逆賊。
呂文煥不是逆賊嗎?當然是。呂文煥自己辯解說:我守襄陽六年,最終孤立無援,所以才投降。文天祥則罵道:“力窮援絕,死以報國可也。汝愛身惜妻子,既負國,又頹家聲。今合族為逆,萬世之賊臣也!”
可見文天祥痛罵呂文煥,不只是其‘負國’,更是其‘今合族為逆’。這讓文天祥痛恨至極,而呂文煥自己聽到文天祥的喝罵,也是羞愧萬分,乃至於蒙古人伯顏等,也認為文天祥罵得對。可見呂文煥在當年實在不是一個什麼‘英雄人物’。不但宋人痛恨,乃至蒙古人也看他不起。
最後呂文煥自然是高官厚祿,榮華一生。
試看這兩個人物的經歷,就不難理解,為何文天祥的評價如此之高,而這個呂文煥則是背上千古罵名了。
首先這二人都對元作戰,呂文煥是守將,六年堅守襄陽城,文天祥招兵買馬,到處征戰。這是其一。在這一點上,文天祥並不輸過呂文煥多少—— 當然,或許戰功上,呂文煥要大得多。
同樣對元作戰,呂文煥六年後,投降元朝—— 即使是孤立無援吧,總之投降了元朝。而文天祥呢——他也是數次死裡逃生,乃至有過被擒的經歷。但是呂文煥是自己投降了元朝,而文天祥即使被擒,也決不投降。
呂文煥投降了蒙古人後,若說愛惜自己身家性命,辭官歸鄉,做個富家翁也好,即使做官,請求不參加對宋作戰也罷,也算是全了忠義之道。但是他不,呂文煥掉轉頭來,彷彿對付仇人一般,對付自己的故國,而且毫不手軟,即使是宋太后寫信,也不為所動,可謂蒙古人一大‘忠臣’。
文天祥被擒後,奮力逃生,隨後再次投入對元作戰,幾次遇到絕境,但是依然不肯屈服,最終大勢已去後,仍然要服毒自盡。被擒後,絕食,寧死不降,最終被殺。如果說,文天祥被擒後,加上南宋滅亡,復國無望,文天祥大忠義之道已然盡到了,大可以申請歸鄉,做個草民,苟活於世,還可以生下個一男半女,延續後代。但是文天祥卻不這樣,選擇了以身殉國。
這麼比較來說—— 文天祥征戰一生,為國盡忠,論武功也絕對不遜色於呂文煥。呂文煥面臨一次絕境,就乾脆投降,而文天祥幾經生死,依然不改其志。孰優孰劣,一看便知。
某些人大放厥詞,為人洗地,是不是覺得大家眼睛瞎了,分辨不出好壞來?
還說文天祥在後面享受榮華富貴—— 這這是要騙誰?只要是個人去網上一搜資料,就能知道你說的盡是胡言。
呂文煥守城六年—— 古語有云‘文死諫武死戰’,武將報國,唯有‘死戰’而已,呂文煥既然做不到‘死戰’,卸甲歸田也就罷了,居然恬不知恥,掉轉頭來對付自己的故國,可謂無恥之尤。
文天祥,本為文臣,早年多次對皇帝進諫,乃至觸怒權貴,被罷官削職,雖未‘死’,也算是盡到了文臣的責任,後期轉戰四方,抵抗元軍,作為一個‘將’,又做到了‘死戰’,最後終於以死殉國,終不悔。
試問呂文煥又有哪點比得上文天祥?
文天祥不是英雄?難道那個助元滅宋的呂文煥,是英雄不成?說這話,莫要讓天下人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