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維> 鹿柴王維文學賞析

鹿柴王維文學賞析

鹿柴王維文學賞析

  這首詩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處在於以動襯靜,以區域性襯全域性,清新自然,毫不做作。分享了鹿柴王維古詩,歡迎欣賞!

  鹿柴

  作者: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賞析

  這是一首簡單的小詩,特別適合用來發呆,看著詩,想著想著畫面,別有一份清幽寧靜,有時甚至能舒緩一分燥氣,給內心帶來一分清涼。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看到第一句,會以為這是一座寂靜的山,沒人,但接下來又聽到了人說話的聲音,有人!視覺上看不到但聽覺上能聽到,透過聲音的襯托反而顯得這山更加寂靜。王維似乎很喜歡“空”字,在他的山水詩中一般看不見人,但又會讓你感知到人鮮活的存在,就像《山居秋暝》中的“竹喧歸浣女”對應首句的“空山新雨後”亦是如此。不過“有人”並不代表著與“空”的對立,源於佛家的“空”並不是空無所有,“萬事皆空”那是佛家認為人們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相”,而現象不是本體,所以即使“空山”充斥著很多東西,都不過是“萬物之象”,仍然是空。王維早期即受佛教影響,仕途受挫之後更是退避朝堂,焚香禮佛,在詩中總會表達出空無寂滅的思想情感,他以禪入詩,以空的覺悟看著世間永珍,同時佛教禪宗的屏除雜念,靜心觀照,又有助於他入定凝神、真切體驗大自然的山水景物。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從聽空山語到深林返照,由聲而色。深林,本來就幽暗,林間樹下的青苔,更說明照不到陽光,但是詩人筆下卻有一抹陽光,照到了青苔之上,幽暗和光亮對比強烈,具有濃濃的畫面美感。所以用“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來形容王維,確實無比恰當。

  全詩幽靜,空靈,甚至有點悽清,但放空一切,在腦海中描繪著畫面,會得到一絲輕鬆。

  王維被人稱為是以詩人的靈感、畫家的眼光、樂師的聽覺創作山水田園詩,細細讀著,會有很美的感受。

  大凡寫山水,總離不開具體景物,或摹狀嶙峋怪石,或描繪參天古木,或渲染飛瀑懸泉,其著眼點在於景物之奇。而此詩則從一個奇特的現象著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層巖迭嶂,看去空無一人。可是有時會突然聽得朗朗笑語,但由於回聲的多重反射,一時間很難判斷人聲究竟從何而起。人們大約都有類似的經驗,本來很平常。但是將這種視覺與聽覺互補的觀察事物的方法以詩的形式加以表現,就不能不說是一個創造。從詩的表現說,它別出新意,不蹈故常;從作品的接受者說,是那樣新奇有趣,儼如身臨其境,由此引起積極的情感活動。前兩句詩用直白的語言,略作點染,境界即出。詩開頭的“空山”,二字,是相對於無人而言,同時表明詩人的視野比較開闊,可以一視無礙;如果置身於隱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從這兩個字,也可以窺見山中的景物形勢特點。對句的“響”字與“空山”相呼應:只有在沒有太多障礙物的情況下,聲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復迴盪,方才可以說“人語響”。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前二句寫幽靜,因聲傳神;後二句寫幽深,以光敷色。山中景色會因朝夕晦暝、風雨因時而變化。此詩則選取傍晚時分的景色作為描寫物件。這時夕陽返照射入樹林深處,又有一部分光線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來,各類景物斑斑駁駁的,明暗對比鮮明。近處,投在地面上的蓊鬱的樹影漸漸拉長;樹林深處,因黝暗而顯得十分幽邃。這種景觀的最佳時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須是晴朗的傍晚,陰雨綿綿是不行的。詩的第一個透視點是深林。人的感官無法直接測知樹林深處,此詩以不可見即想象中的“無限”和“神秘莫測”寫幽深之感。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陽明天中為最深。第二個透視點是青苔。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觀其形,可以辨其色。青苔生於陰暗潮溼之處,它的生長,是濃密的樹木遮住日光的結果,而此刻卻在夕照中。這兩個透視點合在一起,互相映發,使詩意虛實相生。

  王維典故

  堅守氣節

  安史之亂(755―762)中,安祿山攻陷了長安,俘獲了一大批尚未逃走的官員,王維就是其中之一。當時的王維,官職並不算太高,但其在文人中的名氣很大。安祿山為了籠絡人心,便費盡心思想要收買王維為其所用。他把王維軟禁在普施寺,派手下的謀士輪番到寺院勸說王維。王維偷偷地託人在外面找了些瀉藥吃了,想就此因病矇混過關。

  在此期間,安祿山在洛陽的`凝碧池大宴手下的將領,並讓原來唐玄宗皇宮中的一些梨園弟子表演。可這些梨園弟子看到國破家亡,悲傷不已,無心演出。其中有一個叫雷海青的人,還把樂器重重地扔在了地上,面向西方號啕大哭。安祿山一怒之下命令手下把雷海青亂刃分屍。王維知道此事後,哀傷不已,見景生情,就寫了一首《凝碧詩》:“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深宮裡,凝碧池頭奏管絃。”王維後來還是沒能逃過叛賊的威逼,被迫出任了偽官。但這首詩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甚至都傳到了肅宗那兒。大唐軍隊剿滅叛賊之後,朝廷對在叛亂時期出任過偽官的文人嚴加處分,而王維卻由於其《凝碧詩》而得到了皇帝的寬恕。

  面對外界環境的壓迫,王維雖然沒有選擇捨生取義,但其內心的堅守仍然為人稱道。其對大唐的忠心天地可鑑,所以朝廷才會寬恕他。這是氣節的另一種表現方式。

  與佛相伴

  王維,字摩詰,名與字合在一起便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佛教人物維摩詰。維摩詰本是一位居士,後來修成正果,成為菩薩。安史之亂後,雖然朝廷寬恕了王維,只給了他降職處分,但王維自己內心還是充滿了慚愧和自責,畢竟,對於那個時代的文人來說,氣節的重要程度絕不亞於生命。王維出生於一個虔誠的佛教家庭,自幼就與佛有著不解之緣。此時,能夠使他內心超脫的方法只有佛。從此,王維真正沉溺於佛理與山水之中,“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他精通佛學,且悟性很高,能把很多人看不懂的佛理理解得很透徹,甚至能與大師們論道,倒真有些維摩詰居士的意味。而且他是真正地融會貫通,能將佛理融入詩畫之中,尤其後期的一些詩,讀完之後甚至會使讀者也產生那種寂滅的心理。

  有人認為,王維遁出世俗是一種逃避,其實,這是一種自我調節的方式。在一條路走不通的時候,換個角度,或許就會出現第二條路。一條路走到黑而不知變通,這恐怕才是人生中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