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廬山瀑布》教學談
古詩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的明珠,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它以極簡練、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設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炙人口。它不僅能給人以藝術的薰陶,更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因此,在古詩教學要引領學生步入詩的意境,體驗詩人的感情,進行美的感染與薰陶。而現代教育技術走進了課堂教學,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了有力的幫助,教師根據古詩內容製作精美的課件,把詩句內容透過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展示出來,再配上合適的音樂,讓學生在一種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去感受古詩的韻律美,意境美,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讓學生愉悅地進入詩的意境,充分體會詩人的情感。這樣,教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愉快。
古詩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魅力無窮。常吟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有益於培養他們的詩學素養。
現代教育技術以文字、聲音、影象、影像等融於一體,影象清晰、動態感強、資訊量大的強大優勢,給學生以適當的感官刺激,由此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慾。為我們進行古詩教學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手段,下面以古詩《望廬山瀑布》為例,談談自己教學古詩的一點體會。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現代教育技術良好的學習情境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前提和基礎,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使這種興趣維持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望廬山瀑布》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作品,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描繪出一幅氣勢的飛流瀑布圖,歌頌了祖國的河山,把美好的想象與現實的景物極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那麼,怎樣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雄偉的氣勢呢?教學時,我讓同學觀看錄影,瀑布在山頂上飛流而下,水珠進濺,水霧蒸騰,陽光一照,呈現出一派迷迷濛濛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長垂的瀑布、飛濺的水珠,廬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現在學生的眼前。至此學生對“紫煙、掛、飛”等詞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從而使學生深探地體會到詩句雖短,但詩人卻把瀑布的氣勢寫到了極至!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由此激發學生熱愛古詩,熱愛祖國的壯麗河山。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披文入情”,使學生體驗古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透過審美體驗,得到心靈的陶冶。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再現情境,理解詩意
詩是抒發詩人的感情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透過形象構成一種意境,然後藉助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古詩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師語言的描述是不夠的。只有透過圖畫再現出來,才變得具體可見。
人如古詩《望廬山瀑布》,詩中涉及的許多事物是學生未曾見過的,教學時如果只出示書上那僅有的插圖,就很難喚起學生的感覺美,尤其是一些從未看過瀑布的學生,更是難上加難。因此,再現廬山“真面目”,把學生帶進廬山瀑布的真實情景中,是完成本課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於是,我在設計多媒體教學軟體時,選擇若干個相互連線、前後呼應的鏡頭,運用多媒體,使遠景、近景、全景交替出現,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影象。課堂上,我只需透過擊鍵的簡單操作,便可以從螢幕上看到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景象:高山上籠罩著紫色的雲霧,一道瀑布從山頂噴湧而出,水霧蒸騰;瞬間,瀑布飛速沿陡峭高壁落下,飛珠濺玉,氣勢壯觀。還有那轟隆隆的水聲震撼著每個學生的心靈,刺激著他們的視、聽覺。這樣,詩中的情景全多展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從整體上初步體會圖中所描繪的'景色和詩句的聯絡,激起對學習古詩的興趣。這種教學效果是一般插圖絕不能達到的。如有學生需要再看的,只要用滑鼠再擊鍵,就可隨時欣賞到自己所需的影象。學生可在這些聲像的感染下,朗讀詩文,逐句體味,感受詩中美的景色,美的語言,從而引發情感的共鳴。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最佳化朗讀,領悟意境
古典詩歌由於其藝術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語言、音樂、繪畫、情感多種因素的美。在挖掘這些美的因素時,多媒體技術有著強大的、無可比擬的優勢。古詩押韻合轍,節奏鮮明,讀起來琅琅上口,悅耳動聽,呈現出抑揚頓挫的音樂美。然而要想把古詩讀出韻味來,也並非一件易事。因為詩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語言,貫穿其間的往往就是“情感”這條看不見的線索。那麼在幫助學生讀懂詩句的基礎上,我們就要透過朗讀體會詩的節奏、詩的韻律,培養學生的語感,使他們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如在指導朗讀《望廬山瀑布》時,我先請問同學觀看廬山瀑布的影片,讓學生形象感知瀑布壯麗景象,從瀑布跌入山谷發出的巨響中,感受到瀑布那“那流直下三千尺’的氣勢。緊接著教師再播放韻律悅耳的。朗讀錄音去感染學生,為學生在朗讀的語氣、語調、節奏等方面做示範。透過配樂錄音示範,使學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應讀重,讀慢,以突出香爐峰的煙霧不斷地、慢慢地向上升騰的情景。第三句中“飛流直下”形容瀑布筆直而下,氣勢,因此讀此句吐字要強勁、響亮,而“三千尺”是作者誇張的寫法,讀的時候音可以適當拖長,以增強氣勢。第四句中“疑”是詩人大膽而新奇的想象,應該重讀,以突出詩人對大自然的讚歎。在學生基本掌握讀的技巧的基礎上,接著再讓他們跟錄音試著讀,孩子們很快就讀了詩的韻味,讀出了詩的抑揚頓挫,同時也受到了美薰陶。實踐證明,聲像手段的合理運用不僅使學生提高了朗讀能力,而且有利於學生透過朗讀,展開想象,揣詩人滲透在字裡行間的思想感情。
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加大密度,提高效率
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展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我們更不能就詩教詩,教師要勇於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也就是學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古詩詞距離學生遙遠,有很多詩詞都有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這就要靠學生具有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在學習詩前要閱讀、收集大量與本詩有關的資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這一次次的積累中,學生的語文功底,領悟理解力才能漸漸地厚重起來。
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前,根據教案精心設計設計教學課件。能極大地提高課堂上的教學效率。課堂上,教師只要點選滑鼠,就能在短時間裡使學生看到清晰的畫面、逼真的影片、動聽的音樂……避免教師動手操作教具時的手忙腳亂和顧此失彼,從而贏得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一節課中,我既完成了詩句理解和朗讀、背誦訓練,又對學生進行了作者簡介、詩句評和作者其他作品的欣賞。使學生提高了朗讀水平,增強了審美情趣,也使學生對作家、作品、詩歌的風格也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
如我在教《望廬山瀑布》時,首先利用多媒體指著各個景點逐一向學生介紹廬山的秀美風光;然後播放瀑布奔流的影片;最後,我把“廬山瀑布”來了個特寫,聲情並茂地向學生介紹道:“同學們,廬山風光中最壯觀的要數‘廬山瀑布’了。你們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襯托下,飛流直下,濺起一陣陣水霧,多麼令人神往!從古到今,我國有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為它傾倒,寫下了無數不朽的詩篇。你們想不想讀一讀大詩人李白看了廬山瀑布後寫下的詩歌?”到此,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已呼之欲出,在這種狀態下學習無疑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情況下,我又向學生推了李白其它作品和有關介紹廬山風光的詩詞、相關網站,大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慾。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生髮展的奠定了基礎。
五、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啟發想象,促進表達
意境,是創作者的審美體驗、情感與經過提煉、加工後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在古詩學習中,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感受古詩的意境美。法國思想家狄得羅普說過:“想象,這是一種特質,沒有了它,一個人既不能成為詩人,也不能成為哲學家、有機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為人。”古詩的語言精煉,括性強,加之所描寫的景物離我們現在的時間較長,學生難以體會詩人所描繪的意境。合理使用電教媒體,能使抽象的詩句形象化。那生動形象的圖象和聲音,最容易引人想象,具有創新的潛在因素。因此,在教學中,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引導學生觀察、欣賞的基礎上,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去領悟古詩中的意境美。
如教古詩《望廬山瀑布》,教學第一句時,我播放配有優美音樂的錄影。學生邊聽、邊看、邊想。教師問:“如果你也來到這般景象中會有怎樣的感受?”學生們紛紛舉手,有的說:“香爐峰上團團霧氣,在陽光中,變成了紫色的雲,啊,多美的景象,我彷彿漫步在煙霧燎繞的仙境之中。”又如在讓學生領會三、四兩行詩境時,我關掉錄影聲音,讓學生邊看壯闊的瀑布,邊展開豐富的想象,我提問:“你覺得眼前的瀑布像什麼?”有的說:“這長長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中揮舞的銀紗,美極了。”有的說:“瀑布從高高的山上奔騰而下,彷彿一條白色巨龍從天而降,”……這樣利用電教手段在教學中展示美的物件,學生從中體驗美,並積極地發現美。表達美,想像出一幅幅美麗的景象。
總之,充分運用電教手段,引導學生髮現美、感受美、領悟美、表達美,、欣賞美,走進我國古代詩詞歌賦的王國,享受美感體驗和揮灑才思的愉悅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