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昌齡> 王昌齡出塞的觀後感

王昌齡出塞的觀後感

王昌齡出塞的觀後感

  這是王昌齡著名的兩首邊塞詩之一,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良好願望。下面和小編一起賞析一下王昌齡的出塞!

  出塞二首

  【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振,匣裡金刀血未乾。

  【繁體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振,匣裡金刀血未乾。

  【註釋】

  1.但使:只要。

  2.龍城飛將:《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其中每次匈奴重點進攻的漢地天子幾乎都是派遣李廣為太守,所以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4.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5.度:越過。在漫長的邊防線上,戰爭一直沒有停止過,去邊防線打仗的戰士也還沒有回來。要是攻襲龍城的大將軍衛青和飛將軍李廣今天還依然健在,絕不會讓敵人的軍隊翻過陰山。

  6.陰山:崑崙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中國北方的屏障。

  7.騮馬:黑鬣黑尾巴的紅馬,駿馬的一種。新:剛剛。

  8.沙場:指戰場。

  9.震:響。

  【譯文】

  從秦漢到如今明月依舊照耀邊關,

  到塞外從軍的人征程萬里仍然沒有回還。

  如果現在有象李廣那樣的將軍鎮守邊境,

  那就不會讓敵人的兵馬越過陰山。

  【解讀】

  出塞,從邊塞出發,常指軍隊出征。

  秦時明月漢時關,關,邊關,邊塞。(唐代的詩人眼中之景是)秦時明月照在漢時的邊關。從秦漢至唐,三代都是軍隊強悍,民眾享有和平的時候,其間也不乏外敵被邊塞擋住,當然,也有不幸的胡馬入侵的時候。秦漢之時的明月與唐時一樣,邊塞也一樣的(位置,雄壯,蒼涼),一個國家必須有自保的力量,軍隊、雄關、後勤、將領、君王等等。

  萬里長征人未還。(唐代詩人在邊關上,想到的是,)之前由此雄關出徵的將士,他們還沒有回來,還沒有達成出征的目的。萬里之遠,已非漢境,詩人思想惦念的,是徵人的平安,軍隊的戰果還是……?

  但使龍城飛將在,(詩人想到的是)理想中的將領:武藝高超,聲名赫赫(飛將)仍在邊關(龍城)駐守,但使飛將在龍城。

  不教胡馬度陰山。不讓外族強盜從陰山(入漢境擾亂和平甚至從此使中原變為亂世)

  不教胡馬度陰山,即中原政權的力量不足以保衛陰山以南的和平秩序。比如漢代漠北之戰後狄山主張和談被漢武帝言辭逼問守一障月餘竟被匈奴砍了頭去,其時正是漢方大勝匈奴大敗,但從百姓安居的角度看漢邊郡的治安,顯然還很不夠,同樣,漢武帝對和平的定義顯然不低於不教胡馬度陰山。具體到盛唐(安史之亂前),恐怕還有另一層意思在,即,當時邊軍將領中胡人被大量提撥,有忠於唐者,也有有禍心者,軍隊軍紀,也是有好的,有不好的。如安祿山軍中引胡人反唐,估計在之前雙方就有勾結,則當地百姓被唐軍胡人或非唐軍胡人衝突欺壓,恐怕也是露出苗頭來了。胡馬南來村舍空,多麼可怕,但又隱隱可能會發生,在這時,有多少萬里之外的功勞,對百姓而言又有什麼用呢?而且,在眼前的邊關就有胡馬不尊唐律的事發生,如果不是大唐的有效統治能夠達到萬里之外,在那裡的征戰,又會多麼的危險和脆弱呀。

  【詩人故事】

  王昌齡是盛唐詩壇的著名詩人。因為詩名在外,加上他本人豪放豁達,所以他與孟浩然、李白、高適、岑參、王之渙、王維、常建等人都結為了莫逆之交。開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齡北遊襄陽,就專門拜訪了著名詩人孟浩然。當時孟浩然正患有疽病,按照醫生的叮囑不能喝酒。可久別重逢,兩個好酒如命的詩人怎能不飲酒助興?一場推杯換盞下來,孟浩然的病情加重複發,竟因此而死,這也讓王昌齡追悔不已。不過王昌齡本人的結局也頗令人惋惜。根據元代人辛文房所著的《唐才子傳》的記載:王昌齡辭官後,遷到了亳州居住。亳州刺史閻丘曉是一個嫉賢妒能的人,他找藉口害死了王昌齡。後來,河南節度使張鎬聽說了這件事,就派人抓住了閻丘曉,將其處死,算是給冤死的王昌齡報了仇。

  煮酒論詩詞

  《出塞》是一首膾炙人口的邊塞詩。開篇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描述了明月依舊,邊關依舊,而萬里出征的將士卻蹤影難尋,永遠長眠在了異鄉的情形,在深沉的感慨中暗示當時邊防多事,表明詩人對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秦月”和“漢關”互相對仗,跨越千古,自有一股雄渾蒼涼之氣充溢全篇。繼而詩人由士卒不能生還的'悲劇寫到對“龍城飛將”的期望,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抒發戍邊將士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擲地有聲!同時這兩句詩也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無能的不滿。全詩熔鑄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詩境雄渾深遠,確為一首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佳作。

  【王昌齡出塞的觀後感】

  詩人一著筆,便勾勒了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這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明月還是秦漢時的明月,邊關還是秦漢時的邊關,可是這裡的戰事自秦漢以來卻從不曾間斷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戰事的頻繁。而“萬里長征人未還”中的“萬里”極言邊塞和內地距離之遙遠,空間之遼闊。“人未還”又令人不得不聯想到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詩人悲憤的情感在此表現得更為直接而又深沉。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時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讓,不允許。“胡馬”,這裡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像漢代李廣那樣的將軍,同時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弦外之音,令人尋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