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勃> 關於王勃的800作文

王勃的800作文

關於王勃的800作文

  王勃的一生是非常的坎坷的,也是非常的短暫的,但是王勃的詩作帶給我們很大的感觸,成為不朽的詩篇。下面是小編分享的關於王勃的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次開始這麼認真地思考王勃。說來也好笑,很早就牢記“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個名句,卻從不知道它的作者王勃。

  說實話,初讀《滕王閣序》,對於王勃,我是不喜歡的。不喜歡他拍馬屁似的誇讚那個筆會和人,也不喜歡他大篇幅的描寫自己。不過,有這種感覺只是因為我沒讀懂。可是無論如何,對於王勃這個神童式的人物,最初的感覺是不好的,也說不清楚是為什麼,或許是覺得他自大吧!

  可,當我一遍又一遍的閱讀王勃的生平和著作後,對他的感覺卻一點一點的發生變化。

  沒錯,王勃的確自負,可自古天才有哪個不自負?六歲便能作文,九歲便能指出大儒顏師古註解的《漢書》中的錯誤,並寫出《漢書指瑕》,,十二歲便毛遂自薦,“所以慷慨於君候者,有氣存平心耳。”請求右丞相劉祥道舉薦自己。呵!這是怎樣的神童,有具有怎樣的膽識啊!他有什麼理由不自負呢?

  總是覺得“神童”都是少年老成的,本應和鄰家小孩一起丟沙包的年齡,卻故作深沉的吟詩作對,談古論今。可一篇《檄英王雞》,卻讓我不覺他是遠古的神童,而是就在我們身邊的夥伴。也是啊,寫《檄英王雞》是的王勃正是十七八歲的年齡,同我們一樣。文章裡透露出的率真,鬥氣,還有一種說不出卻很熟悉的感覺,讓我覺得他好真實。然後就會想,如果子安就是我身邊的一個男生,我會對他有怎樣的感覺。我想,不會是喜歡,會是佩服吧!

  《檄英王雞》拿到現代,定會是備受歡迎的,但在那個時代,卻是犯了皇帝的忌諱。高宗的心裡正埋藏著一種擔憂,那就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們會自相殘殺。喝彩就喝彩吧,寫什麼檄文,這不是挑撥離間麼?不過,這應該也和子安才高遭妒有關。

  遠離那些“上游生活”的子安倒也輕鬆,放曠詩酒,馳情於文場,甚至還鑽研起了醫藥。但他那樣的個性,那樣的才氣,周圍自會有許多不喜歡他的人。於是,一個曹達,險些害了子安的性命。

  遭受兩大挫折,子安能怎樣?心情鬱悶唄!可是二十幾歲的年齡,總是樂觀的呀,所以,那篇《滕王閣序》打動了多少年代,多少人!

  最令我感興趣的是子安的愛情,才子當配佳人嘛!可是除了電影《王勃之死》外,我找不到一個與此有關的線索。電影中的王勃為了救落霞姑娘參加那次筆會,可落霞還是死了,而王勃最後跳海自殺。我不覺得他自殺是真的,可我倒希望真有這麼一個落霞姑娘而那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千古絕唱也真的與她有關。如果是這樣,子安27年的生命將會更唯美些吧!

  電影中的落霞鍾愛的舞劇《銅雀伎》裡鄭飛蓬與衛斯奴的愛情悲劇也深深打動了我。於是,更加喜歡子安,喜歡他在劇中透露出對愛情的執著,儘管那其中滿載著對現實的不滿。當然,也因為總覺得,他是和我同齡的人吧!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王勃,率真,自負,還有一點點的可愛。

  知識擴充套件:與王勃暢談

  (背景:21世紀的某年某月某日,一位科學家終於發明了一臺能穿越時空的`可視電話機,一位王勃的崇拜者有幸成為第一個試用者。電話接通了……以下為一位記者的複述記錄)“您好!請問是王勃先生嗎?”

  “在下正是,敢問你是?”

  “我是一個未來人,想透過穿越時空來了解您。您的作品《滕王閣序》千古流傳,另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更是膾炙人口,您能先為我們介紹一下您當時是如何寫下《滕王閣序》這作品的嗎?”

  “可以。唉!說來話長:其實當時我正要去看望我的父親,路過南昌時,趕上都督閻伯嶼成功新修滕王閣,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於是我便前往拜見,熱情的閻都督便請我參加宴會。閻都督這次宴客,是為了向大家誇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讓女婿事先準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我當時是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竟不知推辭,反而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也沒有注意閻都督已經不高興了。”

  “那麼當你在創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時寫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時,心裡是怎麼想的呢?為什麼要這麼寫呢?”

  “……其實自己也不太清楚,因為朋友無論相隔多遠都想在一起,那時我的心中滿是對朋友的不捨和勉勵,於是就寫下了這首詩。”

  “有人說你這是一種自我安慰,是這樣的嗎?”

  “我想不是的。當時我只是十分自然地表達送朋友惜別的情感,並沒有想到自己。”

  “那麼你對朋友、知己的看法是?”

  “只要是互相瞭解,有著真摯友誼的人,即使相隔再遠也能做到像就在身旁那樣倍感親切。”

  “謝謝你!那麼對於別人稱你、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又有什麼看法呢?”

  “我……”

  (由於訊號的不穩定,通訊被迫終止,但似乎所有人都覺得很滿意。那位幸運的試用者在事後說:“只要是互相瞭解,有著真摯友誼的人,即使相隔再遠也能做到像就在身旁那樣倍感親切。我相信這樣的友誼無處不在,而且我堅信有這種友誼的世界將會永遠美好!”——《新世紀科學報》)